胡适的育儿观,胡适的育儿观 原文

2023-07-10
38 阅读

胡适之与胡适是一个人吗?

胡适之与胡适是一个人。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胡适经历胡适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

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

191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治学成就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

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

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

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

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说起胡适这人挺有意思。

胡适的老爹是清朝的州官,1891年胡适出生,两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被台湾巡抚调到了台湾。

之后,全家从上海搬到了台湾,父亲任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

甲午战争爆发后,胡适被从台湾转回到了老家安徽绩溪,而他的老父亲却未能如愿跟随孩子一块转移,即便当时双脚得脚气病,严重到很难行走,因为必须得留在台湾帮助处理各种事务。

之后,胡适的父亲,双脚到了已经无法行走的时候,才被“
放行”
,渡海回到了厦门。

没过几天,就悲惨地死在那儿,当时,年幼的胡适,年仅3岁半。

对于父亲的死,多年后他曾深情感慨地说:父亲的死使他“
成为东亚第一个民主国的第一个牺牲者”

关于他的这段“
感悟”
评价,不少人看了都默默笑了。

因为,台既不是什么“
东亚第一个民主国”
,他的父亲也不是什么“
第一个牺牲者”

准确地说,他的老爹爹是因为脚气病而死的,跟其他的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所以,胡适对父亲的评价,完全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史实根本不符。

不过,姑且不谈他的老爹,胡适的确是一个人才。

受家庭环境影响,不满4岁胡适就进入了学堂读书,并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

他通读国学经典,酷爱读小说,如《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著作。

15岁时,还曾因为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受文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启发,将自己原来那个笔画奇多,既难写又难念的“
嗣穈”
名字改为了“
胡适”

从这里大概就能看出,胡适是个个性鲜明,追求自由的人。

当然,他不仅个性鲜明,思想上也比较自律。

父亲过世后,胡适的童年成长环境对他并不友好。

因为他的身边,充斥太多负面的东西。

比如身边的哥哥、姐夫以及叔伯等喜欢“
嗑药”
( 鸦片),且好赌成性。

若没有母亲的管教,若没有自我的严于律己,他其实早也已经废掉了,根本成不了后来的“
大业”

在思想表达上,在文学创作上,比起鲁迅等人的现实主义批判,胡适多了几分雅致和浪漫。

比如他曾在《新青年》发表的一首诗中写道:“
做梦尚且要经验做底子,何况作诗”
,“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除了浪漫,他也挺“
严谨”
的,如 关于“
人生如梦,还是如戏”
这个困扰无数人的问题,胡适就一针见血地给出了独特的见解:“
人生不是梦,也不是戏,是一件最为严重的事实!”
的确,谁说又不是呢?。

胡适之与胡适是一个人吗?

胡适之与胡适是一个人。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胡适经历胡适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

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

191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治学成就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

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

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

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

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胡适的生平简介

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

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919年被选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接办《每周评论》。

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

1945年3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

1949年1月,被聘为总统府资政。

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扩展资料:人物成就胡适对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

他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了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并发表了《说儒》,这不但是胡适治学的巅峰之作,也是1930年代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成就的代表作。

胡适将禅宗史研究的问题点,由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承问题,转为禅宗革命家本身的问题。

他的论断承载了日后的许多成果与成就。

胡适哲学思想不在于胡适提出的学术观点的本身,而是在于他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的影响。

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人,就是胡适。

参考资料:-胡适。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