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人小传(文学名人简介)
科学家的小传怎么写300字
钱三强 ,原名钱秉穹,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人称他领导的研究所“满门忠烈”。
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
1929年,考入了北京大学理科预科。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37年赴法国留学。
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
曾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194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
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为中国科学院的组建和发展,特别是建立和健全学术领导,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组织和协调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
杰出科学家。
小传怎么写
郭沫若小传300字
郭沫若小传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
1914年留学日本,于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从事文学活动。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
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
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
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
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
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十年,其间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回到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
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
1949年8月,当选为首届全国文联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第二、三届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协名誉会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
抗战时期无疑是郭沫若一生非常辉煌的一段时期,他不仅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作为抗战文化的一个领军人物在亦文亦政的道路上走得从容自如。
应该说,是时代与个人的双向选择,决定了郭沫若在抗战期间及其以后所走上的人生道路。
抗战是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也是造就英雄的时代,历史就是以这样的方式选择了郭沫若。
或者说时代为郭沫若提供了这样一个弄潮的机遇,使他得以在抗战文化领域尽展才情,叱咤风云。
从个人方面来说,郭沫若不是不可以选择其他的生存方式,譬如继续做一个专注于历史研究的学者。
在他刚一回到国内的时候,沈尹默给他的建议就是去作学问。
蒋介石在南京见他时,也有过这样的建议。
或者专注于文学创作,做一个不问政治的所谓的“纯粹的文人”。
但他首先还是接受了时代对于他的选择,接受了一个关乎政治的挑战,去担当一个文化班头的社会角色。
当然,郭沫若做出这样的个人选择,也不是一念之间的决定。
回到抗战的历史场景中,郭沫若所做的历史选择,既是文化的选择,也是政治的选择,而且首先是一个政治上的选择。
当时在文化界声名毫不逊于郭沫若的周作人的经历,是一个很发人深省的鲜明对比。
当郭沫若冲破了重重阻碍,从日本只身回到国内,投入到抗战大潮中时,周作人则滞留在沦陷后的北平。
郭沫若还曾写过一篇《国难声中怀知堂》的文章,希望他飞回南边来。
周作人开始似乎也是想着闭门坐在书斋里,不问世事,但终于还是沦为汉奸文人。
两位文化名人,同途而殊归,此间高下曲直,至此已明矣。
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
自叙传抒情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以郁达夫和倪贻德为代表。
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使自叙传小说成为一种潮流。
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写“我”,即叙述者自己,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抒胸臆,即在表现自我主人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时,以充满激烈情绪的笔调去描写,在事件的叙述中作坦率的自我解剖。
兴起在日本的留学生受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同时吸收1921年-1926年间正风靡于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主张再现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
郭沫若早在1920年写的《鼠灾》、《未央》等表现身边生活的小说,初具“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征。
但“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还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小说集《沉沦》开始的。
郁达夫说,“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郁达夫作品,往往都带有很强的自传性。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第一人称,“我”,即使是第三人称,也仍然是自我的化身。
“他”、“于质夫”等都是这样的。
如果,读一下郁达夫传记,郁达夫的经历,和他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大致一致。
如《沉沦》中,主人公“他”,出生于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城,14岁和哥哥到日本留学。
和郁达夫本身的经历基本是一致的。
这种自传性,决定了郁达夫的基本的叙述内容,就是自我经历以及和自我关系密切的生活。
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琐事,没有社会上的轰轰烈烈的大事。
所以,创造社这种自叙传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身边小说。
这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具有密切关系的。
水浒传吴用人物小传
吴用,字学究,是《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排名第三。
山东济州郓城县东溪村人。
满腹经纶,通晓六韬三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
加亮先生"
,人称"
智多星"
。
在财主家任门馆教授。
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
善使两条铜鍊。
与晁盖自幼结交。
与托塔天王晁盖等,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为避免官府追缉而上梁山。
为山寨的掌管机密军师。
梁山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由他一手策划的。
受招安后,佐宋江 、卢俊义征伐辽国、田虎、王庆和方腊等,功绩卓著。
授武节将军,武胜军承宣使。
后因见宋江被害,深感朝廷奸佞当道,恐刑戮及身,遂与花荣一同自缢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侧。
【名著阅读】《水浒》人物小传——武松
【外号来历】
武松,绰号“行者”,因其排行第二,又称武松为“武二郎”,河北邢台清河县人。
武松本因在景阳冈上打死了老虎,成为了打虎英雄,后来又知自己被奸人算计,怒而杀人,被官府通缉。
在逃跑途中,用遇见了张青和其妻子孙二娘,两人结拜为兄弟,为了掩人耳目,不被官府抓住,便乔装打扮成行者,继续上路。
【主要事迹】
武松因在清河县醉酒打晕人,便一路逃到了柴进的庄上。
欲要回乡寻哥哥,不料染上了疟疾,便住了一段时间,病好了就回乡寻哥哥。
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了阳谷县,走得又饥又渴,看见了一家酒肆,挑着一面旗子,上面写着“三碗不过岗”。
当武松喝了三碗时,店家就不倒酒了,劝说道并指着旗子,可武松偏要喝,店家拦不住也惹不起他,便继续倒武松一连喝了十八碗,拿着东西上冈,店家劝他,说冈上有老虎,等明天凑齐二三十个大汉一起上冈,武松执意上冈,店家也拦不住。
走了一会,看见官府的榜文,才知道冈上真的有老虎,但为了不遭人笑话,只好硬着头皮上冈了。
又走了一会,酒力发作,便躺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来,跳出一只老虎,吓得武松出了一身泠汗。
那只老虎扑上去,武松便闪到老虎背后,老虎扑不到就怒吼了几声,一连好几次都这样。
武松在老虎在转身的同时,拿起梢棒,用尽所有力气,打死了老虎,梢棒也折成了两截。
害怕再跳出一只老虎,打不过,便匆匆忙忙拖着老虎下山了。
武大郎死后,为了不让人发现是中毒身亡,潘金莲、王婆和西门庆便商量迅速火化,但需让人验尸后才能入殓,便请了何九叔来验尸,西门庆先前就给了何九叔十两银子,让他看见什么都不要说出来。
看了尸体后大吃一惊,便装昏迷被抬回了家,与夫人商量后,藏了武大郎的骨头和那十两银子作为证据。
武松回来后,从何九叔和郓哥那得知了哥哥死亡的真相,便拿着证据去官府告,可谁知西门庆和知县有勾结,无奈武松没告成,便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哥哥报仇。
武松把周围的邻居请到家中,假借吃酒的名义来审问众人,问王婆不知,就问潘金莲,武松的威胁下,承认了自己和王婆、西门庆一起害死了了武大郎,也叫人写了口供,众人也都签字画押,杀了潘金莲,然后到狮子楼杀了西门庆,将两人的头颅放在了武大郎的陵墓前。
武松发配到孟州牢营,管营之子施忠之子施恩好酒好肉款待武松两人就结拜为兄弟,施恩 将夺快活林失败一事告诉了武松,武松便要为施恩报仇。
武松一路喝酒,喝到快活林,用激将法把蒋门神激出,。
见了蒋门神,先将拳头在他面前虚晃了几圈,便转身离去,蒋门神大怒,便要追赶,忽然武松踢出了一脚,正好踢在了小腹上,又来了一顿重拳,打得蒋门神直求饶,便离开了快活林。
武松打了蒋门神夺了快活林,蒋门神气不过,就同张团练和张都监一同暗算武松。
遭人暗算后,被刺配恩州,两个押送的公人受蒋门神等三人的指示,在飞云浦杀了武松,刚要下手,就被武松踢入河中。
武松从两位公人那知道了真相,怒气冲天,便潜入鸳鸯楼,杀了三人。
又见一人上楼,武松一不做二不休,不管男女老少,一路杀到后花园,也在墙上写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便逃出城外,投奔张青夫妇去了。
后在两人劝说下,又去二龙山落草了。
在征方腊的战斗中,武松被包道乙暗算,失去了左臂。
后宋江班师时,武松为了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不破坏兄弟之间的情分,便在六和寺出家,享年八十岁。
【人物评价】
在《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非常丰富,在施耐庵笔下,武松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他是封建社会平民百姓中的一位强者,他武艺高强、疾恶如仇、行侠仗义,从不在恶势力前面先对猎户说了一遍打虎经过,又对知县说了一遍,当时的武松心里还是有点洋洋得意的。
总之,施耐庵把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写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