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兴叹出处(望洋兴叹出处原文释义)

2023-07-11
38 阅读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战国庄子《庄子秋水》。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该成语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后比喻因眼界大开而惊奇赞叹或因能力不及而感到无可奈何。

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寓意:河伯看到海洋而兴叹,是他走出了自我生活的狭隘空间。

同样,人应从世俗狭隘的人间生活小天地的局限中走向无垠的宇宙自然,才能拓宽知识视野,使个人从封闭狭隘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去认识宇宙自然的无穷奥妙。

该成语还告诫人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望洋兴叹成语原意是什么

望洋兴叹出自哪里

“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

“望洋兴叹”的意思是:面对着伟大的事物只能感到自己的渺小。

“望洋兴叹”现在多用于比喻人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条件不足而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兴叹的出处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秋季的雨水如期到来,百万条小河汇入黄河。

水流十分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对此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转变了自己的脸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

望洋兴叹出自于哪里

望洋兴叹出自于战国时期的《庄子·秋水》。

出处: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示例:1、佘念祖未到的时候,满心高兴,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到过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望洋兴叹了。

2、《顺天时报》载北京辟才胡同女附中主任,欧阳晓澜女士不许剪发之女生报考,致此等人多有望洋兴叹之概云云。

3、书来质余,方望洋惊叹,五体投地,而敢以一言半句相益乎。

望洋兴叹造句1、如果一个人缺乏毅力,凡事知难而退,半途而废,那么,所谓的事业对他来说,就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2、看着北京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许多小城市对此只能是望洋兴叹。

3、文献学的范围很广博,有些人不免望洋兴叹,趑趄不前,这是很自然的事。

4、我们既然看到和先进班级的差距,与其望洋兴叹,还不如奋起直追。

5、他不懂古文,面对图书馆里满架的中国历史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6、我想在电脑上看电视,可是没有声卡,也只能对着耳机望洋兴叹了。

7、招工时,小胡不巧生病住院,他只能在病床上望洋兴叹。

8、现实和幻想是有差距的,当你束手无策时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以上内容参考:—望洋兴叹。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战国庄子《庄子秋水》。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该成语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后比喻因眼界大开而惊奇赞叹或因能力不及而感到无可奈何。

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寓意:河伯看到海洋而兴叹,是他走出了自我生活的狭隘空间。

同样,人应从世俗狭隘的人间生活小天地的局限中走向无垠的宇宙自然,才能拓宽知识视野,使个人从封闭狭隘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去认识宇宙自然的无穷奥妙。

该成语还告诫人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秋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意思是仰望海神而兴叹。

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古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庄子秋水》。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