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的成语(介子推的成语故事)

2023-07-12
54 阅读

割股啖君是什么历史故事?

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

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

介子推割自己的肉给重耳吃,不是为了以后可以得到高官厚禄,而是因为重耳是振兴晋国的希望,奉君就是奉国,这不只是忠君,更是爱国。

介子推不因为危难而离君远去,更不为利禄而贪天之功,他宁可被烧死也不愿违背自己所秉持的正义。

他用行动诠释了中国儒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扩展资料: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件事。

“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

此后,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辗转周折,备历艰难险阻。

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成为日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忠臣,又名介子推,作为不慕虚名,不计报酬的晋国国君晋文公的忠厚臣僚,留下了很多故事,被民间社会广为传颂。

如“割股奉君”、“功不言禄”、“功成身退”。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参考资料来源:——割股啖君。

割股奉君的故事是什么?

这是割股奉君的故事。

即晋文公重耳继承王位以前,在逃亡的途中,介之推割肉给重耳的故事。

话说晋公子重耳带着愿意追随他的人四处逃亡,一日走到一地,人困马乏,暂时歇息一下准备饭食,可一看一粒米也没有了。

重耳长叹道:想我重耳贵为公子,今天竞落到这步田地,没有饭食饥寒交迫,落魄至此,可悲可叹哪!这要是有一口肉吃多好啊!追随的人听了也不禁深深叹息。

坐了一会准备前行却发现介之推不见了,正当人们要去寻找时,介之推一瘸一拐的出现了,手里还拿着一块肉,递给重耳,重耳见了肉,大喜过望,赶忙命手下烹熟,随后狼吞虎咽地吃下,吃的那叫一个香。

吃好后上路了,发现介之推的外衣上渗出了血,赶忙询问是怎么回事,这才知道是介之推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奉敬重耳,这个故事就是介之推割股奉君的典故。

扩展资料“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

此后,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辗转周折,备历艰难险阻。

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成为日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据《韩诗外传》记载,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

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

晋文公继位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而原来追随重耳的人,除介之推带着老母隐居之外,都封了大官,其中就包括故事《赵氏孤儿》的先祖——晋文公。

参考资料来源:-割股奉君。

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 晋文公重耳封功臣时为什么会忘了介子推?

《吕氏春秋》说了这么一个故事:晋文公重耳回到晋国,赏赐跟随自己流亡的人,而陶狐(《东周列国志》第27回作“壶叔“)不在其中。

文公的左右侍从(《韩诗外传》《说苑》说是狐偃)说:“您回到晋国,三次拿出爵禄赏 人,陶狐却不在其中,想冒昧地请教您这样做的道理。

”重耳回答说:用义来辅佐我,用礼来引导我的,我给他最高的赏赐;
用善道来教育我,用贤德来约束我的,我 给他次一等的赏赐;
违背我的意愿,多次举发我的过失的,我给他末等的赏赐。

这三种赏踢,是用来赏有功之臣的。

如果赏赐晋国辛劳的隶役,那就要把陶狐放在首位了。

据说周内史兴听到这件事,说:“晋侯大概会成就霸业吧!从前圣王把德行放在首位,而把力量放在其次,晋侯的做法与此相符了!”上图展示了重耳的几个重要辅佐人物:狐偃(姬姓,狐氏,字子犯。

是晋文公的舅舅,又称舅犯、咎犯、臼犯)、赵衰(cuī,即赵成子。

嬴姓,赵氏,字子余,一曰子馀,谥号曰“成季”,亦称孟子馀)、先轸(因采邑在原即今河南济源西北,故又称原轸)、魏犨(姬姓,魏氏,名犨,谥武,故魏犨又称魏武子)、胥臣(封地于臼即今山西运城,曾任司空,所以又称臼季、司空季子)。

这几个贤臣在重耳流亡期间及当政之后的贡献和功绩无须一一赘述,但总之都是彪炳史册的。

那介子推做了什么?值得一提的是他割股为饥肠辘辘的重耳充饥。

这样的贡献牛不牛?当然牛。

不承认这一点的谁大可以试试,我谅汝等也对自己下不了手。

但是这样的贡献对政治家重要不重要。

说句伤人心的话,一点也不重要。

造成重耳没钱没粮的小臣头须(一做里凫须、凫须)后来前来求见重耳,重耳借口洗头不见,但一听头须说出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

从者为羁绁之仆,居者为社稷之守,何必罪居者!国君而雠匹夫,惧者众矣,立马召见。

重耳担心的是头须所说的政治影响,故而不以国君之尊记恨一个匹夫,同理,也不会因为介子推的“苦劳”而把他当做舅犯、赵衰这样级别的功臣。

其实魏犨对晋文公也有抱怨,所以后来他在晋攻打曹之战后,明知文公下达了要保护当初的恩人僖负羁一家的命令,却借口“劳之不图,报于何有”而烧了僖负羁的家,结果受重伤,后来晋文公要杀他,于是派使者去刺探他的伤势,一直有勇无谋的魏犨福至心灵、急中生智,距跃三百、曲踊三百,通过使者之口向文公显示了自己还能打仗,文公才只杀了他的部将颠颉而饶过了他。

有勇无谋的魏犨都明白,对于政治家,谈感情没有用,讲苦劳更没有用。

晋文公为什么不赏赐介子推

介子推在骊姬之乱发生后,跟随重耳出奔,历尽艰辛,忠心辅佐重耳得以返国,介子推却淡泊功名,归隐乡间。

曾有名言“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

此后,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辗转周折,备历艰难险阻。

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成为日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据《韩诗外传》记载,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

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

据《史记》记载,在重耳得到秦穆公相助,得以返国时,与介子推一起追随重耳19年的咎犯担心先前出奔在外,多有犯冒犯重耳之处而假意请辞。

介子推认为晋君历尽艰险,重返王座,乃上天相助,咎犯身为臣子,携功要君,惺惺作假,早有归隐之意的介子推耻与其为伍,于是借此机会归隐乡间。

晋文公登基后,按功绩对臣子一一封赏,却唯独漏赏了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有人为介子推的遭遇抱不平,将一首诗挂在宫门口:龙欲上天,五蛇为辅。

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晋文公见后,派人召介子推,得知介子推已携老母隐入绵山,于是将绵山之地封与介子推,并改名“介山”。

另据一些史书记载,和一些民间传说,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晋文公非常懊悔,亲自去绵山寻找,但介子推始终避而不出。

于是晋文公下令焚山,企图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却坚不下山,最终抱在一棵柳树上死去,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此,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由于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极力推崇的的高尚品质,所以介子推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赞誉。

民间修建了许多祠堂庙宇,以慰籍介子推的在天之灵。

宋天禧元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莫逆之交的典故

莫逆之交典故:指非常要好的朋友,彼此志同道合,交谊深厚。

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的朋友,彼此志同道合,交谊深厚。

典出《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梨、子来四人相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

后以“莫逆之交”谓情投意合的朋友。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聚在一块,相互谈论说:“谁能够把虚无当作脑袋,把生存当作脊梁,把死亡当作尾巴,谁能够懂得死、生、存、亡本来就属于同一本体,我就跟他交朋友。

”四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着你,都默不作声,彼此心领神会,于是相互交往成为朋友。

不久子舆生病了,子祀前去慰问他。

子舆说:“那伟大的造物者啊,将要把我变成这样一个佝偻人:弯腰驼背,五脏的穴口朝上,下巴紧贴着肚脐,两个肩膀高过头顶,发鬓向上长。

”是阴阳不调使他成为这个样子,可是子舆仍闲逸自适而不以病重为累,行步艰难地走到井边照着自己身影说:“天啊!造物者将要把我变成佝偻人了!”子祀说:“你是不是很讨厌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子舆回答:“没有,我怎么会讨厌这副样子!如果把我左臂慢慢地变成公鸡,我就用它来打鸣报晓。

如果把我的右臂逐渐地变成了弹弓,我就便用它来打鸟烤肉吃。

况且我生下来,是应时而生,我死去,是顺时而去,安于时遇而顺应自然,悲哀和欢乐的情绪就不能侵入内心,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了一切的牵累;
而不能自我解脱的人,那是有外物束缚着他。

况且人力不能胜过天命由来已久了,我又为什么要厌恶呢?”。

莫逆之交成语什么意思

莫逆之交形容情投意合、毫无猜忌的知心朋友。

出处:《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
莫逆于心;
遂相与为友。

”例句:他俩志同道合,真可谓莫逆之交。

近义词金兰之契 [ jīn lán zhī qì ] 释义:金:金属,比喻坚。

兰:兰草,比喻香。

契:投合。

指情意投合的朋友。

也指相互结拜为兄弟。

也作“金兰之谊”。

出处:《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
其臭如兰。

”例句:人们对刘、关、张三人誓同生死的金兰之契,是极为赞颂的。

扩展资料:近义词:生死之交[成语解释]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
交:交往,友谊。

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典故出处]《北史眭夸传》:少与崔浩为莫逆之交。

译文:少与崔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近义词]生死之交、莫逆于心[反义词]一面之交[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宾语;
含褒义[成语结构]偏正式[产生年代]古代[成语解释]同生共死的交谊。

[典故出处]胡采《序》:“对于在老阎和梁建这一对生死之交的老战友之间所发生的严重分歧,深深感到烦恼。

”[近义词]情同手足、患难之交[反义词]一面之交、誓不两立[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中性词[语法用法]作宾语;
含褒义[成语结构]偏正式[产生年代]古代。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