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回忆录

2023-07-12
37 阅读

山城堡战役简介

山城堡战役是红军会师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是长征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

1936年10月,为粉碎国民党军进攻、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亲自部署,彭德怀前线指挥,红军在宁夏海原、预旺和环县山城乡马掌子山、断马崾岘、哨马营一带与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行了一次重大决战,史称“山城堡战役”。

山城堡战役的价值山城堡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逆境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是军民团结谱写的一部气势磅礴的英雄华章,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镌刻的不朽丰碑。

山城堡战役纪念馆展现了红军长征走进落脚点、红军西征开辟新苏区、红军长征最后一战的宏大场面和奋进腾飞的红色热土环县的新变化,是重温革命历史、弘扬革命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的生动教材,是激励人们更好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长征最后一战背后的故事。

山城堡战役

红军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 1936年 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会师,尔后,三大方面军主力向北、向东移动,集结于陕甘宁三省边界的同心、豫旺、环县、海原等地区之间待机。

中共中央和军委原计划进行宁夏战役,因形势变化而取消。

这时,中国共产党已采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国民党绥远省主席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正在进行绥远抗战,而蒋介石仍在调集大军加紧“围剿”红军。

但各路“围剿”军中,张学良所统率的东北军已和红军订立停战协定,行动缓慢,消极应付;
只有蒋介石嫡系胡宗南第 l军行动积极,于 11中旬由海原以西迅速逼近豫旺堡,并继续向东发展进攻。

中共中央和军委为打击蒋介石嫡系的嚣张气焰,贯彻逼蒋抗日的政策,决心消灭最靠近红军的胡宗南第 l军第 78师。

l1月 20日,当该师前出至环县以北的山城堡时,红军前敌总指挥彭德怀令红一方面军第 l、第 15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第4、第31军为第一梯队,令红二方面军主力为预备队,迅速从四面严密包围。

21日,红军发起进攻,第 78师仓促转入防御。

因红军兵力优势,动作迅猛,敌军不支,于当日黄昏向山城堡以北突围。

红军紧追不舍,将逃敌压缩于山城堡西北的山谷中。

战至 22日晨,将其大部歼灭。

这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在统一指挥下,团结一致,密切协同,打的第一个胜仗,大振了红军声威,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苏区。

不久,西安事变发生,实现了国内和平,因此,这一仗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最后一战。

飞夺泸定桥十八勇士都有谁?

十八勇士是营长孙继先,二连连长熊上林,二排排长罗会明,三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斗员张桂成、萧汉尧、王华停、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四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斗员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孙继先,来自山东菏泽。

菏泽是中华武术之乡,武风鼎盛,好手如林。

受此影响,孙继先自幼对武术产生兴趣,并拜师习武,刀、枪、棒、三节棍,无所不精,一身武功出神入化。

他参加革命后,由于英勇善战,常打头阵。

扩展资料强渡大渡河的战斗经过: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准备渡过大渡河。

24日晚,先头部队赶到安顺场,占领了该地。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

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二十四军第五旅第七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一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二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一营冒雨分3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安顺场一带大渡河宽100多米,水深流急,高山耸立。

在红军到达之前,川军第五旅第七团1个营抢占了这一地区,正在构筑工事,凭险防守。

情况对红军十分不利。

25日晨,红一团开始强渡大渡河。

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

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从第二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

战前,先遣队首长亲自向领导领导交代任务,一起制定渡河方案,并强调这次渡河,关系全军成败,一定要战胜一切困难,完成任务,为全军打开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

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

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

突击队分成两批,熊尚林带领第一批8人先渡河,孙继先带领第二批8人再渡河。

十八名勇士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

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十八名勇士战胜了惊涛骇浪,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

敌人见红军冲上岸滩,便往下甩手榴弹。

智能双全的勇士们,利用又高又陡的台阶死角作掩护,沿台阶向上猛烈冲杀。

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参考资料来源:。

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是谁

问题一: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后来的情况是什么? 22勇士为何 只有5位留下名字? 比起红军强行军创造的奇迹,22勇士飞夺泸定桥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早已为人们熟知,然而,在22个勇士中,如今只有5个人的名字被后人得知,其余的大多数人,我们甚至连他们的名字是什么都已不知道。

强渡大渡河17勇士的名字,是因为《战士报》一八六期上的记载而被后人得知。

然而,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名字,却没有得到这样幸运的记载。

同为红一军团所属的部队,为什么红一军团政治部编印的《战士报》只登载了17勇士的名字却没有登载22勇士的名字?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心中的一个困惑。

王永棉老人给出了这样的猜测:目前人们所能找到与红军大渡河战役有关的《战士报》,只有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第一八四期和1935年6月3日出版的第一八六期,它们的原件都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

强渡大渡河战斗是5月25日打响的,而飞夺泸定桥战斗是5月27日打响的。

一八四期《战士报》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前一天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战斗,而到了一八六期《战士报》,内容已经是介绍大渡河全部战役的情况,头条标题就是《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

这样我们自然就可以想到,这中间一定还有《战士报》第一八五期,而且这张报纸的内容差不多可以肯定就是介绍飞夺泸定桥的战斗。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地猜想,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名单就登载在一八五期的《战士报》上?而一八六期《战士报》登载17勇士的名单,是对一八四期《战士报》应该登而未登的内容的一个补充? 这仅仅只是一个猜测。

当然,也存在着另外的可能,就是因为报纸版面所限,它们来不及去登载那22个勇士的名字了。

《战士报》第一八五期已经缺失,给红军历史研究带来太多的问号。

22名勇士是怎么选出来的?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

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

现在,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1986年,王永棉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

罗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

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

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

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

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 *** 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

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棉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22勇士的线索。

杨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22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

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

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根据杨成武、罗华生等老将军们的回忆,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有4个人的名字是可以记起来的,他们是: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及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第5位勇士的下落是怎样找到的? 在泸定桥边的“红......>
>
问题二:当年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是谁?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又是谁? 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是营长孙继先,二连连长熊上林,二排排长罗会明,三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斗员张桂成、萧汉尧、王华停、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四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斗员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1985年,杨成武将军说过有关22勇士的线索: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22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

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

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根据杨成武、罗华生等老将军们的回忆,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有4个人的名字是可以记起来的,他们是: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及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问题三: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是谁? 30分 强渡大渡河的22勇士是营长孙继先,二连连长熊上林,二排排长罗会明,三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斗员张桂成、萧汉尧、王华停、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四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斗员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及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

问题四:飞夺泸定桥是那几位勇士。

一群人,最前面的肯定死...后面一个一个往上补的 问题五:飞夺泸定桥是几位勇士 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问题六:飞夺泸定桥到底是多少个勇士,他们叫什么名字?请专家。

二十二勇士 勇士选出的理由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

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

现在,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1986年,王永棉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

罗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

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

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

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

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 *** 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

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棉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二十二勇士的线索。

杨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二十二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

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

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根据杨成武、罗华生等老将军们的回忆,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有4个人的名字是可以记起来的,他们是: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及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还有一些名字有待商榷,不能确定。

问题七:飞夺泸定桥战争中那个叫云贵川的是谁? 飞夺泸定桥 (红军长征重要战役)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

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大渡河以南红军的企图。

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

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

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

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

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22位勇士 1986年,王永棉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

罗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

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

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

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

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 *** 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

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棉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二十二勇士的线索。

杨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二十二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

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

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1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寻找英雄 22名勇士中,唯一留下,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刘梓华,刘梓华的雕刻头像就是根据他本人的相片制作的。

关于刘梓华下落和相片的获得,有一个曲折艰难的寻访过程,而我们的采访对象王永棉就亲身参与了这个过程。

从1975年5月到9月,近5个月的时间里,调查小组从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差不多绕半个中国走了一圈,搜集有关的红军长征文物,其中调查22勇士下落是他们时刻放在心头的一项重要任务。

意外发现 1975年8月,调查组来到江西南昌,在参观江西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时,在一个大陈列厅里,看见挂着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还有他们的简单生平。

王永棉一个一个认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阵狂喜。

他发现了一个叫刘梓华的相片......>
>
问题八:如果你就是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22名勇士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回应团长和政委的呼喊? 作业回答版:为了新中国,前进! 调侃版:NM,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怎么不上来? 真实版:上了战场的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哪有心思去回答后面的喊话。

低头向前冲,人死鸟朝天,什么都是假的。

活下去是真的 问题九: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有多少人幸存? 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活下来18勇士 baike.baidu/
...ddin#4 问题十:飞夺泸定桥的勇士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红军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

然而 *** 的反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

当急之下,要于5月26日上午, *** 、周恩来、朱德等人决定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

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

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

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

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

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22位勇士1986年,王永棉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

罗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

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

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

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

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 *** 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

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棉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二十二勇士的线索。

杨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二十二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

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

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1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寻找英雄22名勇士中,唯一留下,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刘梓华,刘梓华的雕刻头像就是根据他本人的相片制作的。

关于刘梓华下落和相片的获得,有一个曲折艰难的寻访过程,而我们的采访对象王永棉就亲身参与了这个过程。

从1975年5月到9月,近5个月的时间里,调查小组从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差不多绕半个中国走了一圈,搜集有关的红军长征文物,其中调查22勇士下落是他们时刻放在心头的一项重要任务。

意外发现1975年8月,调查组来到江西南昌,在参观江西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时,在一个大陈列厅里,看见挂着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还有他们的简单生平。

王永棉一个一个认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阵狂喜。

他发现了一个叫刘梓华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绍中写着,“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

”王永棉连忙叫来一起去的同志,但一个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没有?前面写的是强渡大渡河啊。

”自从杨得志将军写了《强渡大渡河》、杨成武将军写了《飞夺泸定桥》两篇文章后,这两个词几乎成了专用词组,分别特指发生在安顺场和泸定桥的战斗。

但这毕竟是个......>
>

红军25000里长征中有多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如什么什么什么?

1、断肠就义红军师长1934 年12 月初,中央红军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后,在湘江进行了一次惨烈的血战。

红军伤亡很大,由出发前的8.6万人锐减至3万。

在这场战斗中,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负责掩护中央机关转移。

主力红军西渡湘江后。

敌军切断了他们的通道,全体官兵血战数日,与敌人拼尽弹药。

最后,除少数红军突出重围外,6000名将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江面。

至今,当地还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中央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带领的百余名官兵在突围中因寡不敌众全部阵亡,他本人腹部受重伤,不幸被捕。

在被敌军抬往县城的路上,他从昏迷中醒来,乘敌不备,用手伸进腹部伤口,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 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用生命诠释了理想和信念。

2、贺子珍舍身救伤员贺子珍是毛泽东的妻子。

长征开始时,她已怀有身孕。

1935年4月的一天,贺子珍随干部休养连在黔西盘县境内隐蔽休息时,突然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袭击。

一个担架员被炸死,伤员暴露在田地里,敌机又一次俯冲下来。

在这危急关头,产后虚弱的贺子珍立即冲过去扑在伤员身上,用自己的躯体掩护着伤员。

伤员得救了,贺子珍却倒在血泊中,她身上嵌入了17块弹片。

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只得把表层的弹片取出,有些深入体内的弹片伴随了她一生。

部队又要出发了,贺子珍为了不拖累大家,影响部队行军,主动要求留下来。

毛泽东和战友们坚决反对。

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她继续随部队长征。

贺子珍这种舍生忘死救伤员,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激励着战士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向最后的胜利。

3、一封血信1935年2月,红三军团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了激战。

军团长彭德怀十分焦急,因为不拿下娄山关,红军大部队就有被围歼的可能。

突然,军团宣传队长钟明彪发现,敌人阵地里跑过来一个人,他一手捂着肚子,一边往山上招手。

钟明彪立即冲出掩体,跑去接应。

跑近一看,原来是半年前刚入伍的小战士。

他的衣服已被鲜血染红,肠子流了出来。

见到钟明彪后吃力地喊着:“十团已冲上主峰,又被敌人压下来,快派部队增援!”钟明彪想给他包扎,他说:“别管我,快去报告!” 钟明彪只好飞速跑回指挥所汇报。

彭德怀立即命令干部团增援,一鼓作气拿下了娄山关。

后来,钟明彪和战友们沿着一条血路,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已经牺牲的小战士。

大家忍着眼泪掩埋了小战士,悲痛万分地踏上新的征程。

4、毛主席爱兵如子让担架长征初期,毛泽东大病初愈,组织上给他制作了一副担架,配备了坐骑。

但他很少用担架,不是让给生病的警卫员,就是让给冻脚的小战士。

坐骑更是秘书、警卫、勤杂人员轮流使用。

渡赤水河时,警卫员黄泽九因肚子痛掉队了。

毛泽东马上将担架留给他,自己和战士们夜行军走了100里山路。

尽管很疲劳,他们一路上还给战士们讲笑话,鼓舞大家。

一天,红军来到雪山脚下,机要秘书黄有凤又突然得了疟疾,打摆子发高烧。

毛泽东亲自找卫生员给他服药治疗,又让他躺在担架上,一再鼓励他要坚持下去。

可毛泽东自己却拄着拐棍,迎着刺骨的寒风,一步一滑地向着雪山走去。

黄有凤躺在暖暖的担架上,望着毛泽东那举步维艰的身影,感动得热泪盈眶。

长征中,红军将领们像这样爱兵如子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5、彭德怀宰杀坐骑救急1935年8月,红三军团在过草地时,由于连续长途行军作战,干部战士都十分疲惫。

因为缺粮,他们只能靠吃野菜草根充饥。

此时,军团长彭德怀决定把仅有的六匹骡子全部杀掉,以解燃眉之急。

身边的警卫员和饲养员一听要宰杀全部骡子,包括彭德怀的坐骑大黑骡子后,都不同意。

这头大黑骡子在长征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路上,它不是驮着粮食、器材,就是驮着伤病员。

过湘江时,许多不会游泳的战士就是它一次次地运过江去的;
过雪山时,一些疲劳过度奄奄一息的战士,也是靠它翻越了雪山。

彭德怀耐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不杀它们,部队靠什么走出草地?人比牲口更重要!”最后,骡子全部杀掉了,军团部只留下了一些杂碎,其余都留给了后面的部队,这些肉不知救了多少红军战士,使部队渡过了难关。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

第一个: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

饥饿威胁着他们。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

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

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

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

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

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

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

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第三个: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

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

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

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

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
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

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长征故事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

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

小董怕辣,没带辣椒。

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

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

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

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

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

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

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

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

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

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

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

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