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经典名言(王国维经典名言62句)

2023-07-12
41 阅读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名人轶事

国学大师王国维于1927年6月2日留下遗书,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当日在北京颐和园投昆明湖自杀。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名人轶事。

欢迎大家阅读! 人物生平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

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

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乡。

甲骨四堂之一。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1901年在罗振玉主持的农务学堂译授,后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读书。

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师范学校教习,讲授哲学、文学。

1907年起在北京任学部图书局编译,从事中国戏曲史与词曲研究,著有《曲录》、《戏曲考源》、《宋大曲考》(1912年旅日时整理成《宋元戏曲考》)和《人间词话》,开研究戏曲史之风。

辛亥革命后以清遗老自居,旅日4年,考释甲骨文与流沙坠简,著有《简牍检署考》、《流沙坠简考释序》、《殷虚书契考释序》等。

主要论著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人间词话》在词论方面超越了浙派和常州派的范围,而其美学观点,一方面受叔本华的影响,一方面又有所突破。

王国维的"
无我之境"
和"
以物观物"
直接承继了叔本华的哲学观点。

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
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
词话摘录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国维词选 读史 挥戈大启汉山河,武帝雄才世讵多。

轻骑今朝绝大漠,楼川明日下洋河。

采桑子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

醉也还醒。

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

悲也零星。

都作连江点点萍。

少年游 垂杨门外,疏灯影里,上马帽檐斜。

紫陌霜浓,青松月冷,炬火散林鸦。

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

跌宕歌词,纵横书卷,不与遣年华。

人物评价 “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 ——梁启超 “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郭沫若 “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垣)先生两人。

”——伯希和 “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 ——胡适 “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

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

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不懂的音译》)——鲁迅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清华大学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陈寅恪。

国学大师王国维

国学大师王国维一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让人回味无穷,这首词是他在外求学数年后,回到家中看到色衰面驰的发妻,心中感慨万千时所作。

1905年,王国维叩响阔别已久的家门,随着“吱呀”的一声,门被打开了,可是他却愣住了,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位白发丛生,满脸皱纹的妇人,他思念已久的妻子呢? “进来吧。

”女人熟悉的声音响起,王国维这才发现,原来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妇人,就是自己的妻子。

他满脸的疑惑,不敢相信十年的时间,竟然将曾经那个温婉的女子变成了沧桑的妇人。

他心中满怀愧疚,悔恨,疼爱,怜惜之情,各种复杂的感情交织,遂作《蝶恋花》: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 王国维一生致力于文学研究,他不慕名利,只做学问,从不介入政治圈子,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即便是在局势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依旧能够从事文学研究和教育工作,过着相对安稳的生活,但是却在50岁的时候自沉湖底,让人匪夷所思。

1927年6月2日,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了还在睡梦中的王国维脸上,他缓缓睁开双眼坐了起来,然后下床洗漱。

走到客厅,桌子上是妻子刚做好的饭菜,看到王国维醒来,就从厨房走出来说道:“洗漱完了?吃饭吧。

”得到的却只是淡淡地一声“嗯”,但妻子并不在乎,因为她早就习惯了丈夫这样。

吃完早饭,王国维走进书房,坐在书桌前的椅子上,拿起笔在纸上书写,没有人知道他在写什么,随后他出门上班,一切都很正常。

到了办公室,王国维才发现自己负责给研究生评定成绩的试卷和文章,落在了家中没有带来,他招呼人去家中取来,拿到试卷之后,他认真的进行了评定。

之后,研究院办公处的侯厚培来找王国维,两人共同商讨下学期招生的事情,很自然的聊了很久。

两人分开之时,王国维开口道:“借我洋二元回家。

”侯厚培掏出五元钞票递给了他,随即离开。

王国维在路边雇了一辆人力车,不愿多说一句话的王国维只说了“颐和园”三字,车夫会意,拉着他前往颐和园。

他独自走在颐和园的小路上,点燃一根香烟,来到了昆明湖边,他安静的将一根烟抽完,在四周无人的情况下纵身一跃。

“扑通”一声,湖面溅起水花,水波荡开,他没有挣扎,没有呼喊,任由身体落下。

等到他的尸体被打捞上来,已经是几个小时后的事情了,警察封锁了现场,在他的身上搜出了坐车剩下的钱,还有已经被湖水浸湿,字体晕染的一封遗书。

遗书上面的字隐约可辨:“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人们不理解他为何而死,只能在他短短十六字的遗书中寻找答案,有人说他是随着清朝的灭亡而殉国,毕竟他在清朝灭亡后,还一直留着自己的辫子,以证实自己保留清代的文化象征。

但是清朝早在他投湖自尽的十五年前就灭亡了,这样的说法似乎是解释不通的,于是人们就杜撰出来了第二种说法。

因为王国维欠下朋友一大笔债务,但是这位友人突然与之决裂,追还债务,不堪重负的他一气之下投湖身亡。

虽然人们的杜撰有一定的根据,但是对于王国维来说,这并不足以让他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于是,就出现了第三种说法:清华国学院导师陈寅恪提出王国维是为了中国的文化而死。

因为王国维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文化衰落的时代,他一生呕心沥血研究文化,最后却眼睁睁地看着它破灭,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为文化而死。

但是斯人已逝,我们所有的揣摩都成了妄言,也许只有王国维自己一人知道死因,我们无法解释他的死因,但是我们可以回头看看王国维跌宕的一生。

漫漫求学路,1877年12月3日,浙江省航海府海宁州城,“生了生了,是个大胖小子!恭喜老爷”稳婆的声音从世代书香的王家传出。

王家老爷激动地说着:“太好了!我们王家有后了!” 稳婆口中的大胖小子就是王国维,他的父亲王乃誉博览群书,是一个极有文化修养的人,擅长书画,篆刻,诗古文辞等等,这样的书香门第,对王国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国维四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他的父亲教导他读书识字,七岁时进入书塾接受教育,十几岁就成了一名秀才。

若是王国维按部就班的学习,那他考取功名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但是在学识渊博的父亲的影响下,他不仅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还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这让他十分好奇。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西方的文化科学像潮水般涌入中国,王国维本就对西方文化感兴趣,他如饥似渴地汲取这些知识,还产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

一直支持自己的儿子努力求学的父亲,这次却破天荒的阻止了他,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有句俗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时的王国维还没有结婚,更没有子女,王父怎么可能会同意? 王国维只好作罢,在父亲的安排下,他与当地的一位商贾之女莫氏结为夫妻,婚后两人相敬如宾,也算得上是一桩好姻缘。

不久后,莫氏生下一子,这时王国维留学的事情才有了苗头,但是家中贫困,王国维只好辗转各地,四处教学筹资,与妻儿也是聚少离多,在思念的时候唯有创作诗词以寄情怀。

家中的琐事都落在了莫氏的身上,同时还要照顾孩子们,长期的劳动让莫氏的容颜苍老了很多,但是她没时间打理自己,她全身心的投入了生活和孩子们身上。

终于在1900年的时候,王国维终于有了赴日留学的机会,他从上海出发,12月份抵达日本,他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可难过的是,这次留日学习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四五个月,他就因为生病返回了上海。

王国维自日本留学回国以后,就从事编译工作,他介绍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哲学,美学领域的先进思想,还加上了自己的论述。

在此后的几年里,他还曾任过南通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学堂的教师。

但是他从来没有回一趟家,看一看正在为了孩子操劳的妻子,他深知妻子贤惠大度,从不抱怨他不能陪在身边,这让王国维心中的愧疚和思念之情加深。

直到1905年,王国维才得以有时间回家与妻儿团聚,当家门打开,妻子苍老的容颜展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才知到时光易逝,容颜易老,他才明白妻子这十多年来所受的苦楚。

可是从未见她提过一句,在看到消失多年的丈夫出现在门口,莫氏眼中的慌乱和躲闪都被王国维尽收眼底,她似乎有好多话想问,但都化作温柔的一句:“你回来啦。

” 王国维用一首《蝶恋花》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爱,他将千言万语都融进这首词里,使得最后两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流传千古。

可是饱受生活之苦的莫氏,早就积劳成疾,在王国维回来的第三年,撒手人寰,留下了三个孩子和一个只懂得研究的中年男子。

命运多舛的王国维,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后,他的继母也去世了,而他的父亲,早在两年前就离开了人世,王国维在接二连三地经历亲人去世后,也变得沉默起来。

为了照顾三个年幼的孩子,王国维在亲戚的介绍下,于1908年与潘氏结为连理。

潘氏对待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们十分友好,她精明能干,家中的事情都是她在操劳,但是这并没有换来王国维的热情。

或是在经历了各种悲伤之后,他的内心变得豁达起来,而潘氏因为有一个学富五车的丈夫感到自豪,她任劳任怨的照顾家中的大小事务,只为给王国维腾出更多的时间去研究。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可王国维还是在50岁的时候抛下妻子,自杀坠湖而亡。

但确实是因为潘氏的照顾,王国维得以有大把的时间去创作,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了一本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

既然说到了这本书,就不得不提出王国维所表达的三种境界。

一种境界乃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须得有远大的目标,耐得住高处的寂寞。

第二种境界则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心中那个远大的目标,废寝忘食,日渐消瘦,享受探索的过程。

最后一种境界为“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苦苦求索的道路上,总会有各种困难挡路,不妨停下脚步,看一看过往,发现成功就在自己的脚下,这一刻,无疑是喜极而泣的。

其实,不论哪一种境界所引用的诗词,原本并不是这样的意思,可放在此处,恰巧又合适的不像话,真是不得不佩服王国维的文学研究。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带着全家人随好友罗振玉前往日本避难,在这里,他享有了四年的美好时光。

除了日常的文学研究,他经常与罗振玉相互切磋论学,与日本的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因为时光安稳,岁月静好,王国维开始研究古史,不论是甲骨文、古代书册装订,还是建筑、戏曲、他都有所涉猎。

在潜心研究戏曲之后,又创作《宋元戏曲考》,被誉之为“戏曲史研究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巨著”。

1916年,王国维在日本已经待了四年的时间,他不愿再继续拖累罗振玉一家,在国人的邀请下,回国做了一名编辑主任,同时为大学教授。

1923年,王国维在溥仪的南书房中工作,因此在他死后,溥仪赐谥号“忠悫”,意为衷心诚实厚道之意。

而在日本的那段时间,王国维的大儿子和罗振玉的女儿两人年纪相仿,在父辈的撮合下,两人结为连理。

但大儿子却在1926年病逝,罗振玉一气之下将自己的女儿带走,并与王国维断绝联系。

在失去儿子后,已经痛彻心扉的王国维又痛失挚友,对他来说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人们也是因此,杜撰出王国维的死与罗振玉追债有关,但在此看来,全都是无中生有。

王国维是一位伟大的国学大师,但他生不逢时,他这一辈子,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又一个地离开了他,从父亲到儿子,他的人生里,充满了悲伤的色彩。

1927年8月14日,王国维被安葬于清华园二里许西柳村七间房之源。

他的第二任妻子潘氏,于1975年病逝于台北。

我们看不透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心声,不明白他为何自杀,这将是一个永远的谜团,而我们在了解过他的一生之后,也许心中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我们要好好珍惜身边之人,莫等白头空悲切!。

王国维诗词十大名句

章吧会员中心 投稿赚钱文章吧 经典语录最经典的王国维名句欣赏日期:2018-03-10 作者:王国维 来源:文章吧 阅读:5034550345最经典的王国维名句欣赏  1、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2、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其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教育之事亦可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

  3、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人间词话》  4、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

  5、春到临春花正妩。

迟日阑干,蜂蝶飞无数。

谁遣一春抛却去,马蹄日日章台路。

几度寻春春不遇。

不见春来,那识春归处?斜日晚风杨柳渚,马头何处无飞絮。

----《前调》  6、君不见、兰亭曲水埋荒烟,当年人物不复还。

  7、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2)”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4)”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人间词话》  8、昨夜书中得故纸,今朝随意写新诗。

长捐箧底终无恙,比入怀中便足奇。

黯淡谁能知汝恨,沾涂亦自笑余痴。

书成付与炉中火,了却人间是与非。

----《书古书中故纸》  9、(1)姜夔【杨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3)姜夔【惜红衣】见三六注。

----《人间词话》  10、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

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

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人间词话》  11、(2)薛道衡【昔昔盐】:“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4)姜夔【翠楼吟】“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酉甫〕初赐。

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

层楼高峙。

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

人姝丽。

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

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

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

天涯情味。

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

西山外。

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 ----《人间词话》  12、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

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人间词话》  13、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  14、两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点绛唇》  15、气从意畅,神与境合  16、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17、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人间词话》  18、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文学家。

  19、漫言花落早,只是叶生迟。

  20、拼取一生肠断 消他几度回眸 ----《清平乐》  21、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

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

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人间词话》  22、美人消息隔重关,川途弯复弯,沉沉空翠压征鞍,马前山复山。

浓泼黛,缓拖鬟,当年看复看。

只余眉样在人间,相逢艰复艰。

----《阮郎归》  23、列炬归来酒未醒,六街人静马蹄轻。

月中薄雾漫漫白,桥外渔灯点点青。

从醉里,忆平生,可怜心事太峥嵘。

更堪此夜西楼梦,摘得星辰满袖行。

----《鹧鸪天》  24、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人间词话》  25、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人间词话》  26、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27、从醉里,忆平生,可怜心事太峥嵘 ----《鹧鸪天》  28、今年花事垂垂过,明岁花开应更亸。

看花终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属我。

劝君莫厌尊罍大,醉倒且拼花底卧。

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 ----《玉楼春》  29、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人间词话》  30、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

----《浣溪沙》。

王国维名言名句

  王国维名言名句   1、考古之事,于古代材料,细大均不可放过。

忽其细处,则大处每不得通……又宜由细心苦读以发现问题,不宜悬问题以觅材料。

  2、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

  3、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4、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

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

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

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5、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未有不越第一境第二境而能邃跻第三境者。

  6、起居之不时,饮食之无节,侈于嗜欲,而吝于运动,此数者,致病之大源也。

  7、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

  8、人品高,则诗格高,心术正,则诗体正。

  9、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10、人苟欲为完全之人物,不可无内界后外界之知识,而知识之程度之广狭,应时地不同。

……知识又分为理论与实际二种,溯其发达之次序,则实际之知识常先于理论之知识,然理论之知识发达后,又为实际之知识之根本也。

……理论之识乃人人天性上所要求者,实际上知识则所以供社会之要求,而维持一生之生活;
故知识之教育,实必不可缺者也。

  11、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其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教育之事亦可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

  12、治科学者,必有待于史学上之材料;
而治史学者,亦不可无科学上之知识。

清代王维国诗昨夜西风凋碧树

出自北宋诗人晏殊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赏析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
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
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
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

“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

“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

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
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

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的诗笺;
尺素,指书信。

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王国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后面几句是什么?

是说做学问必须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分别用三句宋词来表示。

第一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意思是茫然和寻找。

第二个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凤栖梧》,意思是找到并坚持。

第三个阶段,“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思是恍然大悟。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