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与席勒(贝多芬与席勒的关系)

2023-07-12
72 阅读

贝多芬的作品有哪些?

贝多芬的作品有哪些?

贝多芬的作品有:《圆号奏鸣曲》、《长笛二重奏》、《费黛里奥》、《欢乐颂交响乐》、《爱格蒙特序曲》、《英雄》、《春天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田园交响乐》、《致远方的爱人》、《悲怆奏鸣曲》等等。

扩展资料:贝多芬的全名叫做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他是西方罗马帝国时期的著名作曲家,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贝多芬在全世界的古典乐坛上都有着十分崇高地位。

他一生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非常多,其中所涉及到的体裁包括序曲、交响乐曲、奏鸣曲、协奏曲、歌剧等等类型。

贝多芬对于西方古典音乐所作出的贡献是极其伟大的,因为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作为“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对后来的一些作曲家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他留下来的这些音乐作品,就是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

《欢乐颂》是谁词?

欢乐颂》并非单纯的歌曲,它出自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的《第九交响曲》。

而《欢乐颂》的歌词则取自德国伟大的戏剧家、伟大的诗人席勒(1759——1805)的诗作《欢乐颂》。

贝多芬成长的年代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时代,贝多芬深受“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影响,作有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革命者倡导全人类团结友爱、和平自由的愿望,席勒的《欢乐颂》(作于1785年)正是这种思潮的典范。

贝多芬在交响曲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将席勒的诗作放在自己的作品里,经过六年的艰苦创作,终于在1823年完成了他的《第九交响曲》。

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听众连续五次的鼓掌(按当时的惯例皇族出场才鼓掌三次)。

第九交响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贝多芬选席勒《欢乐颂》的第一节、第二节前半、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后半作末乐章的歌词。

在交响曲中,《欢乐颂》由合唱队的男低音和应着独唱者的歌声、男中音和合唱队唱出。

在乐曲和歌唱的处理上完美无暇,乐曲和歌唱交替出现,每次的交替韵意无穷,意境延伸,气势辉宏、灿烂。

这是有交响曲以来第一次将合唱引入交响曲,在公演时获得巨大成功亦是贝多芬艰苦创作的结果。

当耳聋的贝多芬在女低音歌手的提示下面向观众时,他才知道观众的狂热情景。

终场之后,他感动得昏了过去。

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中融入《欢乐颂》,也使《欢乐颂》这首诗永垂不朽。

它们的艺术生命在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心中长久不息。

我国也早已有以歌曲形式录制的《欢乐颂》,其意境同样辉煌、灿烂。

席勒的《欢乐颂》原诗,在我国有很多人译过,有不同的版本。

但诗歌的主题是一致的,即诗歌洋溢着欢乐,歌颂全人类的团结友爱,歌颂和平。

《欢乐颂》词曲作者

词是德国诗人席勒,曲是贝多芬。

《欢乐颂》包含四独立声部、合唱、乐团。

而这由贝多芬所谱曲的音乐(不包含文字)成为了现今欧洲联盟的盟歌、欧洲委员会会歌,亦曾被用作罗德西亚1974-1979年国歌《扬起罗德西亚的声音》的旋律。

席勒的《An die Freude》最早创作于1785年,并收录于隔年出版的杂志《Thalia》中,这首诗是共济会的诗歌。

席勒于1803年对《An die Freude》进行修改,删减了部分词句,贝多芬在第九号交响曲第四乐章中所使用的歌词,便是以席勒1803年版本的《An die Freude》为基础。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到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 结。

1=F调,4/
4拍。

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

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

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席勒的《欢乐颂》,因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而为人所知。

贝多芬22岁时(1792年)就有把这首长诗全部加以谱曲的想法,但当他53岁完成第九交响曲时(1823年),他仅挑选了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前半、第三节和第四节的后半作为末乐章的歌词。

参考资料来源:-欢乐颂。

第九交响曲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

贝多芬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

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创作背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标题《合唱》。

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经历了人生风雨历练之后,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开始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

夸张的是,为了保持创作激情和状态,贝多芬先后搬了四次家。

终于在埋头一年半之后,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虽然经历的时间不算短,但作品的创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几乎是一气呵成。

在很多人看来,这时候可以迎接欢呼和胜利了。

但情况恰恰并非如大多数人所想,因为《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充满了坎坷。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在当时的维也纳受到了罗西尼和意大利歌剧的强大冲击,有些人甚至攻击贝多芬的音乐已经过时。

面对这种状况,贝多芬忧伤受辱,将去伦敦定居,并想在那儿演出《第九交响曲》。

这时候维也纳听众熬不住了,反而又强烈的呼吁《第九交响曲》应该在维也纳首演,很多人联名写信给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维也纳,信中充满了真切的感情。

贝多芬为此回心转意,开始筹划作品在维也纳的首次演出。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和感觉是什么?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
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
4拍子,庞大的诙谐曲式。

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响乐中第二乐章为慢板的传统。

这一乐章的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奥地利民间舞曲的特征,但其中还带有不安的情绪。

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
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

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乐章,急板,D大调,4/
4拍。

在主题“欢乐颂”开始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并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

整个乐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欢乐颂”主题,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

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整个交响曲的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

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创作背景:d小调第九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

因为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

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该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

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

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贝多芬的音乐成长道路异常艰苦,但他凭借自己的刻苦,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他五岁开始学习钢琴,八岁就公开举行演奏会,十岁开始作曲。

他的第一位老师聂费对他的帮助极大,聂费拓展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并教会了他许多音乐技能,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1792年,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

为了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与创作技能,他先后拜海顿、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利埃里等名师学习,他努力学习他们的音乐创作技艺与经验,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与此同时,他还广泛阅读各种文学和哲学书籍,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终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修养的艺术家。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