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身份介绍(诸葛亮的身份介绍简短)

2023-07-13
44 阅读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诸葛亮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

诸葛亮的主要著作 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诸葛亮著名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或云后篇系后人托诸葛之名伪作,真伪存疑)、《诫子书》。

《请宣大行皇帝遗诏表》 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

乃顾遗诏,事惟太宗,动容损益;
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後如礼;
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

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

臣请宣下奉行。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 先主传》。

《南征表》 初谓高定失其窟穴,获其妻子,道穷计尽,当归首以取生也。

而邈蛮心异,乃更杀人为盟,纠合其类二千馀人,求欲死战。

○《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

《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也。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指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迩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惧,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北)〔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蜀书》本传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拓展内容:诸葛亮的故事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
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

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

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

”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

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隆中对策 三国志12的诸葛亮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

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

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 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

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 刘备便亲自前往隆中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

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

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
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
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

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

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

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

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

””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赤壁大战 建安十三年,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

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同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

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破刘军。

桌游《三国杀》中的诸葛亮(标准版)刘备败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

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
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

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

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

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
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

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

诸葛亮便与关羽、 三国示意图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

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

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

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

魏黄初二年(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

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
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诸葛亮的简介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 1994央视版《三国演义》白帝托孤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

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
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

”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

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

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北战 南征 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

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

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

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大破马谡于街亭。

而同时赵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

诸葛亮乃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

第一次北伐失败。

同年冬,诸葛亮趁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趁机北伐,出兵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魏将郝昭所拒,诸葛亮劝降不成,而又粮草不继,不得已退还汉中。

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诸葛亮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

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

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

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

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

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

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

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

据《汉晋春秋》记载,同年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退还保营。

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

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与司马懿对於渭南,并约吴国共同发兵。

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宣王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但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

病逝五丈原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杨仪等率军还,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

司马懿率军追击,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

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于是便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
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诸葛亮归葬定军山勉县的武侯墓。

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

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

诸葛亮死后30年,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诸葛亮的主要成就简介 政治 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

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

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
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

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经济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

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

”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

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

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
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
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军事 八阵图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

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

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

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文学 《前出师表》(传为岳飞所书)《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

当时为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
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

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后出师表》,是三国时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此表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习氏谓“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于是,自清代始,出现了关于此表真伪问题的争辩,至今莫诀。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2、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2]。

3、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慧、忠贞的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改革家。

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介绍是什么?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介绍: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早年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

后随刘备夺得汉中并被任命为蜀汉丞相,主持朝政。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的治军思想诸葛亮治军以明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正面来说,诸葛亮治军以明表现为:一、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

如《将苑·谨候》一文就集中表述了这方面的内容。

诸葛亮认为师出以律,失律则凶,律有十五,其中明白地指出要“勇”、“廉”、“平”、“忍”、“宽”、“信”、“敬”、“明”、“仁”、“忠”等有关道德方面的要求。

历史上有诸葛亮这个人吗

历史上有诸葛亮这个人,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改革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
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
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刘禅追谥他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桓温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人物介绍(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

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

受刘备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

223年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辅佐刘禅,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实际领导者。

辞世后追諡为忠武侯。

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大事have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
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
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

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

南征北伐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 不知道 诸葛亮,字孔明,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

徐州琅琊阳都人。

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

受刘备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

223年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辅佐刘禅,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实际领导者。

辞世后追諡为忠武侯。

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被称誉为集忠、义、智、勇于一身,是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化身。

后人对诸葛亮评价颇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亦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诸葛亮之忠诚,备受后世推崇。

在受到刘备托孤后,他一直对后主刘禅尽心尽力,凡事亲力亲为,忧公如家,于《出师表》中亦表明心迹,直至最后令到自己食少事烦,病死军中。

诸葛亮在割据一方的政权中大权独揽十余年,但是既不敛财,也不谋任何私利或名位,一直以兴复汉室为任。

另一位托孤重臣李严曾经写信给诸葛亮,希望他受赐九锡,但是遭到诸葛亮拒绝,表示不能够为汉室收复中原就不算有功。

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

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

诸葛亮死后30年,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蜀汉保衞战中战死沙场。

诸葛亮在政治上有更为突出的成绩,除了在《隆中对》提出了刘备政权长期战略外交规划外,早期经常为刘备足食足兵。

等到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大权以后,则以法为根本,到后来在朝内作八务、七戒、六恐及五惧训诫各臣,而朝外亦民风朴实,赏罚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

他鼓励其他朝臣以集思广益的态度进谏。

他又敢于接受问责、承认错误,在第一次北伐时,因为误用与他最为亲密的马谡而失败,他后来上表自责,自贬降官,及对马谡进行处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父亲因为马谡兵败,连坐,被髡(髡刑:剃发),但是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却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

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三国演义》神化了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方面的才能,历史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如其政治才能。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有如下评价:「……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指出诸葛亮的治国才能和外交才能出众,但治军才能比不上治国,而战场上的谋略又比不过治军。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被称誉为集忠、义、智、勇于一身,是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化身。

后人对诸葛亮评价颇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亦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诸葛亮之忠诚,备受后世推崇。

在受到刘备托孤后,他一直对后主刘禅尽心尽力,凡事亲力亲为,忧公如家,于《出师表》中亦表明心迹,直至最后令到自己食少事烦,病死军中。

诸葛亮在政治上有更为突出的成绩,除了在《隆中对》提出了刘备政权长期战略外交规划外,早期经常为刘备足食足兵。

等到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大权以后,则以法为根本,到后来在朝内作八务、七戒、六恐及五惧训诫各臣,而朝外亦民风朴实,赏罚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

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

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三国演义》神化了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方面的才能,历史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如其政治才能。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有如下评价:「……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指出诸葛亮的治国才能和外交才能出众,但治军才能比不上治国,而战场上的谋略又比不过治军。

诸葛亮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

诸葛亮十七岁的时候,叔父病逝。

他便和弟弟诸葛均搬到襄阳附近的隆中居住。

他一边耕田,一边求学,结识了不少良师益友。

他好学勤奋,读了不少百家书籍,获得广博的知识。

诸葛亮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要像他们一样干一番事业。

诸葛亮在隆中过了十年耕读的生活,后来刘备三顾草庐,邀请他出山相助。

诸葛亮协助刘备建立蜀汉,三分天下,成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参考: chinalane/
peop001/
magicbox/
00001567。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