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作者介绍,穆旦的作者介绍
赞美的写作背景(穆旦)
《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
人民虽已衣衫褴褛,血污侵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
作为年轻的诗人,在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要记录下这个,并为它歌唱,显示了天才诗人对时代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穆旦在写《我看》的背景。
《我看》为20岁的穆旦于1938年6月于在滇南小城蒙自所创作的。
时值,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困境,无数中国学人奔走在离徙的路上,年轻的穆旦也是其中一员。
一路上他目睹山河破碎的现状,亲身经历了现实的苦难,更加坚定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渴望。
辗转,1938年5月西南联大成立,穆旦作为大一新生开始了诗歌的学习和创作的高峰期。
就是在那个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年代,在遥远的西南边陲昆明,西南联大成为战时中国学术文化的中心,也成为新诗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地,穆旦在年轻的英籍教授燕卜荪的启发引导下,他对拜伦、济兹、布莱克等英国浪漫派作家的文学作品入迷,同时还专心攻读艾略特、奥登等人的诗歌。
《我看》,就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穆旦的诗歌创作也由此进入新时期。
这首《我看》,意象朝气蓬勃,展现了:人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一起,接受时间的历练,在生机与期待中静候成熟与沉稳。
在深情的咏唱中,蕴蓄着希望和新生。
穆旦的诗歌以深邃的内涵、饱满的激情以及娴熟的技艺,将新诗的审美品质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他身上汉语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呈现。
穆旦给人感受最深的不光是他的诗,还有他在逃避不了的坎坷命运中的奋斗,或者说是他面对命运的不同常人的选择。
有时人的命运是不可选择的,个人的命运也无法把握,但是他可以选择人生的态度。
在《我看》这首诗中,我们清晰体会到感情的自然强烈化,或者说生命潜在本能的能动发扬。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
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查良铮把“查”姓拆为“木”和“旦”,取笔名穆旦。
穆旦生平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1934—1937)尝试期:主要是南开中学阶段,开始在《南开中学生》上发表诗作,已经显示出早慧与才干。
第二时期(1938—1948)高峰期:从清华大学到西南联大,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出国留学为止,穆旦的大部分诗作属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创作思想、语言风格上最具代表性。
第三时期(1951—1957)受挫期;
第四时期(1958—1977)翻译期,第五时期(1975—1976)圆熟期。
穆旦也被看作是九叶派诗人的代表,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崛起并臻于成熟的现代主义诗派。
而在九叶诗派中,最为深刻地体现出40年代新诗现代性探求的,正是穆旦。
有人甚至把穆旦看作是"
新诗的终点"
。
查良铮翻译了那些外国作品?
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的《布莱克诗选》济慈的《济慈诗选》。
1、《唐璜》《唐璜》是长篇诗体小说,作者是拜伦。
该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2、《拜伦抒情诗选》《拜伦抒情诗选》共六十二首(段),二千二百馀行。
不但包括了拜伦抒情短诗中的所有精品,还从拜伦的多种长诗和诗剧中选译了若干精彩的插曲或片段。
3、《拜伦诗选》《拜伦诗选》是2009年4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拜伦(英)。
这本诗集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丑陋,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4、《布莱克诗选》《布莱克诗选》是2011年11月21日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布莱克(BlakeWilliam)。
本书收录袁可嘉译的《天真之歌》、查良铮译的《诗的素描》以及部分散篇,以双语形式呈现,还配有大量布莱克的画作,极具可读性。
5、《济慈诗选》《英诗经典名家名译:济慈诗选(英汉对照)》收录了济慈最负盛名的6首颂、48首十四行诗、11首抒情诗和1首叙事诗,译文选用了国内最获好评的屠岸译本。
参考资料来源:-查良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