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形容词,形容海明威的词

2023-07-13
31 阅读

海明威是什么流派的作家?

美国著名文学大师 欧内斯特·海明威 十九世纪末生于美国芝加哥市西郊的橡树园镇。

青年时期,海明威初涉文坛,他摆脱了英国传统书卷式文学对美国文坛的影响,继承了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风格,自己闯出了一条新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受到政客的迷惑,志愿参加欧洲战场的战争,在战争中大腿中弹,几乎成为残废。

战后他万念俱灰,潜心创作,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1929年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更是受到广泛好评。

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仍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加入了战争。

海明威是在第一次大战后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他们悲观﹑怀疑﹑鄙视高谈阔论,厌恶理智,几乎在自己的人生中否定了一切传统价值,认为人生一片黑暗,一切都是虚空。

但其实,从他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后期作品中不难看出,海明威还不好算是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者。

在他小说中的人物,有一套十分严格的道德行为准则。

在我看来,海明威的人生哲学,近于接受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理论。

他认为,人生残酷无比,和平时期只是战争的延续,但同时,他又相信世界上还有一些天然美好的事物,可以作为减轻悲痛的调剂,比如狩猎﹑钓鱼或是喝酒。

即使这些也都失效了,在重压之下还能保持优雅的风度,他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海明威所信奉的行为准则,在他含蓄的笔下,往往通过置身于几个知心朋友中间的小人物表现出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传统道德价值全面崩溃了,然而这些普通人,虽非英雄,但为着生存下去,还保持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例如诚实﹑道义﹑勇敢﹑毅力﹑忍耐和人格的完整。

在他笔下的人物,往往使人感觉到一种紧张的对立,对于世界的邪恶不义,海明威显然是站在被压迫和被剥削者的这一面的。

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对这世界上的邪恶人物深恶痛绝,对被压迫者寄予同情,而他的这种态度,和对人生的理解,则很明显的体现在了他笔下一些小人物的身上,尤其是他们的道德品质上。

这些人提倡诚实﹑勇敢,顶得住痛苦的折磨,喜乐哀愁,不露声色,时刻保持风度。

这种类型的人物,再海明威的小说中不断出现,而且塑造得十分成功,有人甚至称其为海明威式形象。

这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硬汉形象。

我们以《永别了,武器》为参考,具体的分析一下海明威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富有强烈的反战情绪,对于他早期的创作风格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小说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别战争;
第二部分是告别爱情。

首先,小说批判了帝国主义宣传的虚伪性,就像索尔·贝娄说得那样,“海明威可以说是在伍德罗·威尔逊和其他大言不惭的政治家鼓舞下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的代言人。

这些政治家的豪言壮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这应当用满铺在在战壕里的僵硬的年轻人的尸体来衡量。

”在小说中,海明威在小说中不断指出或暗示,是战争摧毁了人的幸福。

他抱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悲观绝望,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文明。

《永别了,武器》从第一章起就开始描写两个对立的世界,一边是风尘跋涉的士兵,另一边是安坐在小轿车里的矮小国王,接着又报道部队里传染瘟疫,还挖苦的加了一句:“结果部队里只死了七千人。

”在海明威的早期创作中,他的思想认识的主导方面可以说是厌倦一切,似乎看穿了西方文明的一切支柱。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大恐慌不同性质政权斗争的尖锐化,海明威对资本主义社会和政治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他于1937年发表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在文中,思想稍有转变。

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他预支稿费,积极募捐支援西班牙人民,并志愿参加政府军对法西斯作战。

在这次实际斗争中,他初次体会到了集体斗争的力量,这也多少批判了他一贯的个人主义人生观。

1940年,他发表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肯定了西班牙人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态度与以前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变。

但总而言之,海明威笔下的西方世界,充满着残暴、绝望、失败与死亡,因而有人认为他的作品主要是对西方文明的否定,是个虚无主义者。

但是,即便是在海明威表现极度悲痛的小说中,他仍然做出正面的肯定:人生虽然无意义,无目的,无方向,但行为还得遵循一定的准则;
茫茫人海中还有几个知心人,要生活得真诚、勇敢、有风格。

一个人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在敌我悬殊的压力下保持风度,败要败得漂亮,虽然败于邪恶黑暗的势力,精神上还是胜利的——这胜利既表现于《丧钟为谁而鸣》中西班牙人民不折不挠的精神当中,也表现于《老人与海》中古巴渔民与大鱼的斗争之后的悲剧胜利中。

关于海明威的艺术风格,西方文坛争议不休,有人强调他的象征主义,有人强调他的讽刺,有人说是自然主义,还有人说是批判现实主义。

一个作家,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越是明确,感情越是真实,越可能把他的思想融合于艺术形象当中。

海明威不仅描绘当代事物的现象,而且力图反映当代的现实,特别是时代精神。

他热忠于记录报道事物的现象:战争、狩猎、钓鱼、斗牛、赛马、拳击、酗酒、恋爱等等。

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非常生动逼真。

而对于他精心选择的生活材料,他经常习惯于采用两种手法。

第一是新闻报道风格。

他从年轻时就开始当记者,受到过严格的写作训练,可以巧妙的撰写短小的电文,简要额略、浓缩紧凑。

他还采用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平淡而克制的陈述,很多时候真实而富有戏剧性,多少带有反讽的意味。

第二种表达方式是采用有节奏的句子结构,多次使用重复、排比、反比等手法,旨在召唤一种心理印象,也就是所谓的印象主义手法。

按照海明威专家卡洛斯·贝克的分析,《永别了,武器》一书的象征效果是靠一种细致而重复的暗示造成的。

海明威的象征手法有三个方面:天、地、人。

“天”指天气变化,例如雨,暗示灾难不幸,在小说里重复出现,在读者心理缓慢的建立起雨和灾祸的心理联想。

具体的象征这样细致的重复,累积起来,便具有了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

“地”则是指地点,文中把平原、低地与战事、死亡、悲哀等联系到一起。

高原、高山,不管是神甫的故乡,或是瑞士高山,总是与美好的幸福生活连接在一起。

海明威本人对他自己的艺术风格也有一定的看法。

他说:“我有时觉得我的风格,与其说是直接的,倒不如说是暗示的。

”他还说:“有许多作家满足于留下粗糙的大块文章,我则精雕细琢,磨成一课小小的宝石。

”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使自己响誉世界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4年获诺贝尔奖,1961年自杀身亡。

结束了他光辉、完美而又不幸的一生。

海明威是什么流派的作家?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

这一时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沦为爱略特在社会崩溃背后所看到的荒原时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

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

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他还在此时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

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 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对于这一赞誉,海明威是当之无愧的。

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彩!  获奖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给他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没能再创作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使他精神抑郁,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终于以自杀这种方式解脱了自己。

这也是海明威“硬汉子精神”的一种追求吧。

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就有句名言:“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

”。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