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的甲骨文解释(由的甲骨文含义解释)

2023-07-14
44 阅读

甲骨文的含义是什么呢?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汉字的早期形式。

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扩展资料: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
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
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也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其名称来自文献的特殊载体——甲骨。

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总称。

所谓甲,指的是龟甲,而骨则是指兽骨。

龟甲是乌龟的甲壳,用来刻字的大都是乌龟腹部的甲壳,兽骨大都是牛的肩胛骨。

商人以崇尚鬼神著称,他们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先占卜问神。

所采用的方式之一就是将甲骨进行一定程序的处理,用火灼烧之后,根据其裂纹状情况判断凶吉、预测未来,并且他们将预测的信息刻在特选的甲骨上。

过段时间再将占卜的这些事情发展的结果刻录下来,其间也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文字通称甲骨卜辞。

卜辞有一定的格式。

一条完整的卜辞,可分为前辞、命辞、占辞、验辞等部分。

前辞,也叫叙辞,记占卜的时间和人名。

命辞,所要占卜的事项。

占辞,记兆文所示的占卜结果。

验辞,记事后应验的情况。

现今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发现的龟甲和兽骨十余万片,集中记录了商朝这一历史时期的一切。

上自王室贵族、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

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

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

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甲骨文。

甲骨文的含义是什么呢 甲骨文有哪些意思

1、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2、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只当做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把许多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磨成粉末,浪费了许多极为有价值的文物,后来,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时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所在地。

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4600块。

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延续到春秋。

3、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

4、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若字怎么解释

1、若(拼音:ruò、rě)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人举手顺理头发的样子,其本义应为“顺”。

2、“若”字后世多假借为“像、如”义,由“如”义又可以引申为“及、达到”。

“若”字又可借为第二人称代词用,相当于“你、你的”。

又可作假设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假如”。

3、若尔[ruòěr]如此,如果这样。

4、若光[ruòguāng]古代神话中若木的光。

5、若华[ruòhuá]古代神话中若木的花。

6、若口引[ruòkǒuyǐn]复姓。

7、若而[ruòér]若干。

8、若非[ruòfēi]如果不是;
要不是。

要不是;
如果不是。

若字如何解释若字怎么解释

1、若(拼音:ruò、rě)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人举手顺理头发的样子,其本义应为“顺”。

2、“若”字后世多假借为“像、如”义,由“如”义又可以引申为“及、达到”。

“若”字又可借为第二人称代词用,相当于“你、你的”。

又可作假设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假如”。

3、若尔[ruòěr]如此,如果这样。

4、若光[ruòguāng]古代神话中若木的光。

5、若华[ruòhuá]古代神话中若木的花。

6、若口引[ruòkǒuyǐn]复姓。

7、若而[ruòér]若干。

8、若非[ruòfēi]如果不是;
要不是。

要不是;
如果不是。

甲骨文名词解释

即甲骨文。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从“ 别字 ”说开去》:“这会引到今文《尚书》、骨甲文字去, 麻烦 得很。

” 参见 “ 甲骨文 ”。

甲骨文名词解释

题库内容:即甲骨文。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从“ 别字 ”说开去》:“这会引到今文《尚书》、骨甲文字去, 麻烦 得很。

” 参见 “ 甲骨文 ”。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