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词创作(晏殊词创作特色)
撼庭秋 晏殊翻译
与你离别以来,音信渺茫,相隔千里的遥远,我为我的感情无法表达和寄托感到痛苦惆怅。
明月照进碧纱窗里,夜雨滴滴打在梧桐叶上,一派凄清光景,我多少次辗转难眠。
我站在高楼之上,对着遥远的天空,黯淡的云朵,如何不叫人憔悴啊。
想那厅堂上的红烛,烛芯长长,火焰却小,一点点慢慢燃烧直到尽头,滴出的蜡油仿佛是对人落泪,这不正像是我此时的写照吗。
撼庭秋 晏殊 翻译
【原文】《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译文】别来千里无音信,离思别念无处诉。
曾看秋月照窗纱,也听夜雨打梧桐。
几番深夜到天 明。
登高楼目远眺,天遥云黯增惆怅,憔悴更长(zhǎng )。
想兰堂红烛有情,心长焰短,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
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
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
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
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
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
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
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
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
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
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
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晏殊 《浣溪沙》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这是晏殊《珠玉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
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
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
《浣溪沙》这首词写的就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虽然这是罚掸窜赶诃非撮石郸将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的主题,但是,由于作者对此怀有独到的体会,有新颖的构思,有属对工巧的名句,所以这首词也因之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了。
扩展资料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全词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
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
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下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都是描写春天的,妙在对仗工整。
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
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
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
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参考资料来源:-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的《浣溪沙》写了什么?
一曲新词汇酒一杯,上年气温旧楼台亭阁。
夕阳余晖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机缘巧合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喻意揭示了大自然的循环四季更替,人生道路的启发人生哲理和实际意义,我们要珍惜时光,人生苦短,我们不能吸引青春的脚步,但是我们能够紧跟时代的的步伐,高歌猛进,奋勇向前,不可以恋恋不舍沉溺过去的轻快岁月里,用更广泛的胸怀考验日常生活和迎来美好的未来。
一曲新词汇酒一杯,上年气温旧楼台亭阁:第一句就很有趣,一首新歌、一杯酒,酒肯定是水酒,晏殊一生平步青云,这种真实身份不太可能喝浊酒,专唱儿的肯定是某一漂亮小姐姐。
在佳酿、佳人和新歌的相伴下,晏殊显而易见是轻松愉悦的,这个是什么?是宋朝读书人的风流韵事!带上一些洒脱,带上一些舒适安逸,但就在这里听音乐边饮酒的环境中,开启了他对上年历经的追忆。
无可奈何花落去,机缘巧合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花落去,春色稍纵即逝,花朵落了花落逐水流,感慨岁月短暂性,仿佛看到了上年的小燕子,机缘巧合的觉得,只能一个人在花园里独自一人彷徨寂寥满。
从字面看非常简单,说的便是:花朵落去了万般无奈,燕子归来了机缘巧合。
细心揣摩、整理这两句的含意,并不是这么简单,里边有着对人生道路与时光的感慨和人生哲理。
“无可奈何花落去,机缘巧合燕归来”接上边的一句:“夕阳余晖几时回”。
“落日”是落日,“西下”就是指落日朝着西方国家黎明时分落下来,“几时回”是什么时候回来。
这也是描绘了一幅风景优美的,夕阳西下的自然美景,抒发了创作者应对着一幅将要逝去的美丽风景,所传出衷心的感慨:一幅夕阳西下的风景,什么时候能回家?“几时回”这一句的下句,随后转到“无可奈何花落去,机缘巧合燕归来”。
简述晏殊词的创作特色。
简述晏殊词的创作特色。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晏殊词受南唐词影响,尤近冯延巳。
晏殊的审美取向为清丽典雅,这种审美取向也影响到他的词风。
他的词风流闲雅,温润秀洁。
在继承唐五代词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晏殊以明净雅致的语言、深刻而纤细的内心体验、曲折精巧的构思,表现了情感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思考。
其精美圆熟的艺术表现,雅致含蓄的倾向,展示出宋词风格的新特色,直接影响着同代稍后的欧阳修、晏几道等人。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44。
本题知识点:晏殊的令词, 。
如何评价晏殊的写作风格?
【诗人简介】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
大晏"
和"
小晏"
,又与欧阳修并称"
晏欧"
;
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
【评价】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晏殊的文章,内容丰富,词藻华丽,他能写各类文章,尤其善于写诗,有闲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绪,晚年仍专心孜孜地学习,不知疲倦。
《宋史》中说他"
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
【经典词作】《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