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阿鲁特氏

2023-07-15
36 阅读

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为何自杀而死?死时年仅22岁

揭秘年仅22岁的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自杀谜案 :同治有一后三妃,其中皇后的人选:慈安皇太后喜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慈禧皇太后则喜欢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

两宫太后,意见不一,要同治自选。

同治选定蒙古正蓝旗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

于是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17岁,皇后19岁。

又册富察氏为慧妃。

同治皇帝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1854-1875),蒙古正蓝旗,清状元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同治十一年,迫于压力,慈禧封她为皇后。

因她是“辛酉政变”中被赐死的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以及她不顺从逢迎慈禧,使慈禧视若寇仇,时常刁难她,同治死后不满百日,她愤然自杀于储秀宫。

1879年与同治帝同葬于惠陵。

同治帝载淳,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

其母为叶赫那拉氏(即慈禧)。

公元1861年7月咸丰病死后,同治即位。

当时,同治只是6岁玩童,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

这一年的十月,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不满八位大臣专权,和恭亲王奕炘合谋发动辛酉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

同治皇帝17岁大婚。

当时慈禧太后主张册立凤秀的女儿,而慈安和同治都喜欢崇绮的女儿阿鲁特,认为她雍容端庄,很有福相。

于是册封阿鲁特为皇后。

大婚后,阿鲁特氏与同治帝恩爱情笃。

慈禧看在眼里,恨在心中,在宫中广布心腹密探,监视这对小夫妻的言行举止。

慈禧见同治帝很少到慧妃宫中去,慧妃遭到皇帝的疏远和冷落,颇为不满,便将同治帝召来,说:“慧妃贤慧,虽屈居在妃位,宜加眷遇。

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宜使时时学习。

帝毋得辄至中宫,致妨政务。

”慈禧严重地干扰了他们的夫妻生活。

帝不得不听,但又不想与他不喜爱的慧妃亲近,所以干脆就独居乾清宫。

阿鲁特氏自入宫以来,处处小心谨慎,毫无失礼之处,但慈禧见到她,总是气不打一处来,事事找茬。

新婚的阿鲁特氏独居宫中,形单影吊,郁闷不乐。

同治帝非常敬重皇后,皇后更爱自己的夫君。

阿鲁特氏每次见到皇上,必笑脸相迎,慈禧反倒说皇后“狐媚惑主”。

同治年幼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常常带了两个心腹太监,换上平民服装,偷偷溜出皇宫,到京师的南城娼妓区去寻花问柳,夜间不回皇宫。

据说,时间一长,染上了梅毒,病倒了。

一连几天,烧热不退。

又便秘,颈项、肓背、腰部等处发出紫红斑块。

到公元1874年11月,头部、脸面上都出现紫色发亮的斑块,左边脸颊上的斑块被抓破,渗出血水,又颊肿得厉害,上下嘴唇都朝外鼓着,腰部化脓,很远就能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

同治病势垂危之际,阿鲁特氏偷着去看望,并亲手为同治帝擦拭脓血,慈禧又骂她“妖婢,此时尔犹狐媚,必欲死尔夫耶?”阿鲁特氏左右为难,怎么做也讨不出好来。

同治帝安慰她说:“卿暂忍耐,终有出头日也。

”小夫妻的这些话被尾随而来、在外偷听的慈禧听到了,勃然大怒,立刻闯进宫来,抓住阿鲁特氏的头发,一边打,一边往外拽,并扬言要备大杖伺候。

病床上的同治帝欲救不能,眼睁睁看着皇后惨遭 *** ,又急又气又害怕,竟昏了过去。

慈禧这才饶了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不被慈禧待见 阿鲁特氏性格耿直,不善逢迎。

她认为自己是堂堂正正从大清门迎娶的皇后,只要自己行得端,做得正,没必要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而且,她有意无意地几次 *** 、激怒慈禧,致使矛盾更加尖锐。

一次,阿鲁特氏陪慈禧看戏,“演淫秽戏剧,则回首面壁不欲观,慈禧累谕之,不从,已恨之”。

阿鲁特氏身边的人劝她要处处讨慈禧欢心,要善逢迎,只有和皇太后搞好关系才能保住自己的位子,否则于己不利。

阿鲁特氏则表示:“敬则可,则不可。

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

”慈禧是通过选秀女进入皇宫的,最忌讳别人提从大清门而入,大清门是她心头永远的痛。

有人将阿鲁特氏的话偷偷地告诉了慈禧,慈禧勃然大怒,认为是故意蔑视自己,因而对阿鲁特氏“更切齿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矣”。

阿鲁特氏终于有了一次单独看皇上的机会了,夫妻俩四目相望,千言万语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眼见曾经相敬如宾的丈夫已经病到万难康复的地步,阿鲁特氏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滚落下来。

同治病到这个份上,他最恨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如果当初她不干涉自己的婚后生活,又怎会落得如此地步!是母亲给了自己的生命,但她也正是凭借儿子才当上太后的……同治设法把身边所有的侍从支开,偷偷叫来了他最信任的师傅李鸿藻。

同治向李鸿藻口述遗诏,立贝勒载澍为皇太子。

洋洋数千言的遗诏草稿拟好之后,同治要李鸿藻回去好生修改润色,拿出正式文本,第二天送回。

李鸿藻虽与同治有很深的感情,但他很清楚得罪慈禧会有什么后果,经过一番掂量,权衡利弊得失,他还是把遗诏草稿交给了慈禧。

慈禧见到遗诏,立刻将其扔到火盆销毁,她既恨同治不念母子之情,更对阿鲁特氏有说不出的仇恨。

李鸿藻的一去不回头,使同治开始感到事态不妙。

他连急带病,不久就到了不能进食,不能入睡的地步。

可慈禧却在此时下达“尽断医药饮食,不许任何人入乾清宫的命令”,同治又熬了一天,终于怀着对皇后的无限牵挂驾崩了,时为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

在慈禧的主持下,清朝廷迅速立咸丰的侄子——醇亲王之子载
为幼帝,年号为光绪。

实际上,伴随着同治的去世,慈禧已经没有资格再当太后了,但无论是皇室成员还是朝廷的官员,谁也不敢同慈禧去较真儿。

同治死后 慈禧要皇后“殉葬! 在慈禧决定兄终弟及,立同治的堂弟光绪为君之后,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绮曾试探地请示慈禧:如何安置同治的皇后?从慈禧的嘴里只蹦出两个字:“殉葬!”慈禧的话惊得崇绮目瞪口呆,但他也只能照办。

他送给阿鲁特氏一个空食盒,暗示女儿绝食而死。

阿鲁特氏当然悟出父亲的意思,也非常明白这就是慈禧的懿旨,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一死,无论她愿意还是不愿意……就连父亲也来催她上路。

可是,在同治去世后她才知道自己已怀孕。

虽然已经立了光绪,但她还是想把同治惟一的骨肉生下来,万一是个阿哥,大行皇帝也就有后嗣了;
她相信太后一旦知道自己怀上同治的骨肉,起码也会让她活着把孩子生下来。

但是,慈禧最后还是将她逼上绝路。

光绪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寅刻,既寒冷而又饥饿的阿鲁特氏崩逝于储秀宫。

她是被饿死的,死时年仅22岁,距同治帝死仅75天。

有人说因为阿鲁特氏是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

端华是咸丰帝临死时任命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中的主要成员之一,是慈禧的死对头,后被朝廷赐死。

慈禧因而迁恨阿鲁特氏。

还有人说,慈禧闻知阿鲁特氏怀了孕,怕生了皇子,立为嗣,阿鲁特氏就成了皇太后,自己就不能垂帘听政了。

还有的说,慈禧怕阿鲁特氏把自己违背同治帝遗诏立皇子的秘密揭发出来,故将她置于死地。

阿鲁特氏死亡当天,两宫皇太后谕内阁:“嘉顺皇后于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宫,淑慎柔嘉,壸仪足式。

侍奉两宫皇太后,承颜顺志,孝敬无违,上年十二月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遽于本日寅刻崩逝,哀痛实深。

”这是清廷官方公布的死因,但说得含糊不清,难以让人信服。

阿鲁特氏年仅22岁,她的肚子里还有同治皇帝的遗腹子。

关于她是怎么死的,当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概括起来,有四种: 吞金而死。

这种说法比较广泛,影响较大。

绝食而死。

《李鸿藻先生年谱》载:“其后之崩,盖绝食也。

”《清代纪事年表》、《庸盦笔记》等也持这种说法。

吞鸦片而死。

《清室外纪》持这种说法。

服毒药而死。

《德宗承统私纪》如此记载。

笔者支持绝食而死一说。

因为在阿鲁特氏自杀之前,她的父亲崇绮进宫去看望她。

见女儿整日以泪洗面,痛不欲生,眼睛哭成了胡桃。

崇绮上奏慈禧,令其殉夫。

这时正巧女儿写来了一张字条,征询自己现在该怎么办,崇绮便在字条上批了一个“死”字。

还传进话去,言说服毒或其它死法,均对娘家不利。

没过多长时间,阿鲁特氏便绝食而死。

可怜呵,妩媚皇后阿鲁特氏没有跟上皇帝过上一天舒心日子,就香消玉殒……这皇后,不做也罢。

历史上同治皇帝的皇后是谁?阿鲁特氏为什么要自杀?

说到中国古代的同治皇帝其实是一个非常可怜的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同治皇帝死的非常早,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的同治皇帝只活了19岁便匆匆的驾崩了,6岁便可以登基,在位13年,当时同治皇帝处在的年代其实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时代,当时的清朝处在国内动荡和国外局势的过渡期,但是,当时的同治皇帝没有头脑,年轻非常的小,不过,同治皇帝死得早,连同治皇帝的皇后也死的早了。

为什么阿鲁特氏会自杀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 揭秘年仅22岁的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自杀谜案:同治有一后三妃,其中皇后的人选:慈安皇太后喜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慈禧皇太后则喜欢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

两宫太后,意见不一,要同治自选。

同治选定蒙古正蓝旗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

于是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17岁,皇后19岁。

又册富察氏为慧妃。

同治皇帝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1854-1875),蒙古正蓝旗,清状元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同治十一年,迫于压力,慈禧封她为皇后。

因她是“辛酉政变”中被赐死的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以及她不顺从逢迎慈禧,使慈禧视若寇仇,时常刁难她,同治死后不满百日,她愤然自杀于储秀宫。

1879年与同治帝同葬于惠陵。

同治帝载淳,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

其母为叶赫那拉氏(即慈禧)。

公元1861年7月咸丰病死后,同治即位。

当时,同治只是6岁玩童,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

这一年的十月,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不满八位大臣专权,和恭亲王奕炘合谋发动辛酉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

同治皇帝17岁大婚。

当时慈禧太后主张册立凤秀的女儿,而慈安和同治都喜欢崇绮的女儿阿鲁特,认为她雍容端庄,很有福相。

于是册封阿鲁特为皇后。

大婚后,阿鲁特氏与同治帝恩爱情笃。

慈禧看在眼里,恨在心中,在宫中广布心腹密探,监视这对小夫妻的言行举止。

慈禧见同治帝很少到慧妃宫中去,慧妃遭到皇帝的疏远和冷落,颇为不满,便将同治帝召来,说:“慧妃贤慧,虽屈居在妃位,宜加眷遇。

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宜使时时学习。

帝毋得辄至中宫,致妨政务。

”慈禧严重地干扰了他们的夫妻生活。

帝不得不听,但又不想与他不喜爱的慧妃亲近,所以干脆就独居乾清宫。

阿鲁特氏自入宫以来,处处小心谨慎,毫无失礼之处,但慈禧见到她,总是气不打一处来,事事找茬。

新婚的阿鲁特氏独居宫中,形单影吊,郁闷不乐。

同治帝非常敬重皇后,皇后更爱自己的夫君。

阿鲁特氏每次见到皇上,必笑脸相迎,慈禧反倒说皇后“狐媚惑主”。

同治年幼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常常带了两个心腹太监,换上平民服装,偷偷溜出皇宫,到京师的南城娼妓区去寻花问柳,夜间不回皇宫。

据说,时间一长,染上了梅毒,病倒了。

一连几天,烧热不退。

又便秘,颈项、肓背、腰部等处发出紫红斑块。

到公元1874年11月,头部、脸面上都出现紫色发亮的斑块,左边脸颊上的斑块被抓破,渗出血水,又颊肿得厉害,上下嘴唇都朝外鼓着,腰部化脓,很远就能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

同治病势垂危之际,阿鲁特氏偷着去看望,并亲手为同治帝擦拭脓血,慈禧又骂她“妖婢,此时尔犹狐媚,必欲死尔夫耶?”阿鲁特氏左右为难,怎么做也讨不出好来。

同治帝安慰她说:“卿暂忍耐,终有出头日也。

”小夫妻的这些话被尾随而来、在外偷听的慈禧听到了,勃然大怒,立刻闯进宫来,抓住阿鲁特氏的头发,一边打,一边往外拽,并扬言要备大杖伺候。

病床上的同治帝欲救不能,眼睁睁看着皇后惨遭凌辱,又急又气又害怕,竟昏了过去。

慈禧这才饶了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不被慈禧待见 阿鲁特氏性格耿直,不善逢迎。

她认为自己是堂堂正正从大清门迎娶的皇后,只要自己行得端,做得正,没必要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而且,她有意无意地几次刺激、激怒慈禧,致使矛盾更加尖锐。

一次,阿鲁特氏陪慈禧看戏,“演霪秽戏剧,则回首面壁不欲观,慈禧累谕之,不从,已恨之”。

阿鲁特氏身边的人劝她要处处讨慈禧欢心,要善逢迎,只有和皇太后搞好关系才能保住自己的位子,否则于己不利。

阿鲁特氏则表示:“敬则可,则不可。

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

”慈禧是通过选秀女进入皇宫的,最忌讳别人提从大清门而入,大清门是她心头永远的痛。

有人将阿鲁特氏的话偷偷地告诉了慈禧,慈禧勃然大怒,认为是故意蔑视自己,因而对阿鲁特氏“更切齿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矣”。

阿鲁特氏终于有了一次单独看皇上的机会了,夫妻俩四目相望,千言万语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眼见曾经相敬如宾的丈夫已经病到万难康复的地步,阿鲁特氏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滚落下来。

同治病到这个份上,他最恨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如果当初她不干涉自己的婚后生活,又怎会落得如此地步!是母亲给了自己的生命,但她也正是凭借儿子才当上太后的……同治设法把身边所有的侍从支开,偷偷叫来了他最信任的师傅李鸿藻。

同治向李鸿藻口述遗诏,立贝勒载澍为皇太子。

洋洋数千言的遗诏草稿拟好之后,同治要李鸿藻回去好生修改润色,拿出正式文本,第二天送回。

李鸿藻虽与同治有很深的感情,但他很清楚得罪慈禧会有什么后果,经过一番掂量,权衡利弊得失,他还是把遗诏草稿交给了慈禧。

慈禧见到遗诏,立刻将其扔到火盆销毁,她既恨同治不念母子之情,更对阿鲁特氏有说不出的仇恨。

李鸿藻的一去不回头,使同治开始感到事态不妙。

他连急带病,不久就到了不能进食,不能入睡的地步。

可慈禧却在此时下达“尽断医药饮食,不许任何人入乾清宫的命令”,同治又熬了一天,终于怀着对皇后的无限牵挂驾崩了,时为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

在慈禧的主持下,清朝廷迅速立咸丰的侄子——醇亲王之子载
为幼帝,年号为光绪。

实际上,伴随着同治的去世,慈禧已经没有资格再当太后了,但无论是皇室成员还是朝廷的官员,谁也不敢同慈禧去较真儿。

同治死后 慈禧要皇后“殉葬! 在慈禧决定兄终弟及,立同治的堂弟光绪为君之后,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绮曾试探地请示慈禧:如何安置同治的皇后?从慈禧的嘴里只蹦出两个字:“殉葬!”慈禧的话惊得崇绮目瞪口呆,但他也只能照办。

他送给阿鲁特氏一个空食盒,暗示女儿绝食而死。

阿鲁特氏当然悟出父亲的意思,也非常明白这就是慈禧的懿旨,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一死,无论她愿意还是不愿意……就连父亲也来催她上路。

可是,在同治去世后她才知道自己已怀孕。

虽然已经立了光绪,但她还是想把同治惟一的骨肉生下来,万一是个阿哥,大行皇帝也就有后嗣了;
她相信太后一旦知道自己怀上同治的骨肉,起码也会让她活着把孩子生下来。

但是,慈禧最后还是将她逼上绝路。

光绪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寅刻,既寒冷而又饥饿的阿鲁特氏崩逝于储秀宫。

她是被饿死的,死时年仅22岁,距同治帝死仅75天。

有人说因为阿鲁特氏是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

端华是咸丰帝临死时任命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中的主要成员之一,是慈禧的死对头,后被朝廷赐死。

慈禧因而迁恨阿鲁特氏。

还有人说,慈禧闻知阿鲁特氏怀了孕,怕生了皇子,立为嗣,阿鲁特氏就成了皇太后,自己就不能垂帘听政了。

还有的说,慈禧怕阿鲁特氏把自己违背同治帝遗诏立皇子的秘密揭发出来,故将她置于死地。

阿鲁特氏死亡当天,两宫皇太后谕内阁:“嘉顺皇后于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宫,淑慎柔嘉,壸仪足式。

侍奉两宫皇太后,承颜顺志,孝敬无违,上年十二月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遽于本日寅刻崩逝,哀痛实深。

”这是清廷官方公布的死因,但说得含糊不清,难以让人信服。

阿鲁特氏年仅22岁,她的肚子里还有同治皇帝的遗腹子。

关于她是怎么死的,当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概括起来,有四种: 吞金而死。

这种说法比较广泛,影响较大。

绝食而死。

《李鸿藻先生年谱》载:“其后之崩,盖绝食也。

”《清代纪事年表》、《庸盦笔记》等也持这种说法。

吞鸦片而死。

《清室外纪》持这种说法。

服毒药而死。

《德宗承统私纪》如此记载。

笔者支持绝食而死一说。

因为在阿鲁特氏自杀之前,她的父亲崇绮进宫去看望她。

见女儿整日以泪洗面,痛不欲生,眼睛哭成了胡桃。

崇绮上奏慈禧,令其殉夫。

这时正巧女儿写来了一张字条,征询自己现在该怎么办,崇绮便在字条上批了一个“死”字。

还传进话去,言说服毒或其它死法,均对娘家不利。

没过多长时间,阿鲁特氏便绝食而死。

可怜呵,妩媚皇后阿鲁特氏没有跟上皇帝过上一天舒心日子,就香消玉殒……这皇后,不做也罢。

孝哲毅皇后的死因是什么?和慈禧是有关系的吗?

众所周知,光绪入宫即位时,阿鲁特的名分已经确定,被尊为嘉顺皇后。

这一名分对慈禧太后的垂幕听政没有任何影响。

那时的慈安太后还在世,阿鲁特好歹是慈安太后的姨母,慈禧太后恨阿鲁特,也不顾与慈安的关系,简而言之,阿鲁特以前对慈禧的威胁。

如果她将来生下儿女,加上慈安太后的支持,概率上成为储君,逐渐拥有权力和发言权,这对慈禧太后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但现在,她是新帝的嫂子,名分也只有皇后,慈禧依然是大权在握的太后,因此,阿鲁特突然去世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同治帝的死对她打击很大。

这个时候,她也只有十岁,和她不和的慈禧,有时也意味着她来破坏感情,孝毅皇后阿特尔似乎对自己的婆婆慈禧太后不太了解。

本来,她的冠军父亲也是官场上的混混,慈禧太后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和不可预测的手段,这一点我们都很清楚。

现在自己家的女儿要做慈禧太后的媳妇。

也要好好想想,先照顾好婆婆,事先说明就算婆婆不喜欢,也能乖巧全身,屈能伸,但是,孝哲毅皇后阿特鲁嫁给皇门后的表现,明显是父亲没有教过的样子,或者这个姑娘很任性,被父母教了也不想执行。

毕竟,性格别扭。

大清皇族是非常重视血统的贵族集团。

努尔哈赤建造的后金、攻入山海关后的清朝,都以满族和蒙古族的血统而自豪。

清朝皇帝的王妃中有很多来自蒙古族部落的女性。

纵观大清历史,共有12位皇帝、26位皇后。

这些皇后中,蒙古族出身的皇后有孝庄文皇后、孝端文皇后、清世祖废后、孝惠章皇后、孝哲毅皇后5人。

清朝同治皇后阿鲁特氏是怎样一位才貌双全的人

出生在这么一个书香门第,阿鲁特氏自幼受到父亲的教导和熏陶,文化修养颇高。

她容貌俊俏,书法娟秀,左手能写一手好书,美名传遍了满洲和蒙古各部。

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已经17岁了,两宫皇太后决定为皇帝选后立妃。

在皇后的人选问题上,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慈安看中了翰林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认为她淑慎端庄、知书达理,足以母仪天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比同治大了2岁;
而慈禧更倾向于选择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认为她聪颖俏丽,且出身高贵。

据说慈禧选择富察氏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那就是富察氏年轻,阅历浅,易受摆布。

两宫太后僵持不下,于是将选择权交给了同治。

慈禧原以为自己的亲生儿子会按照自己的旨意办事,谁知同治对阿鲁特氏一见倾心,将玉如意递给了她。

慈禧大为恼火,对阿鲁特氏有了芥蒂。

1.jpg在慈安和同治的坚持下,慈禧不得不屈服。

同年二月,两宫太后颁布懿旨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时,封富察氏为慧妃,知府崇龄之女赫舍里氏为瑜嫔,前任副都统赛尚阿之女阿鲁特氏为珣嫔。

在这几位后宫妃子中,慧妃年龄最小,瑜嫔、珣嫔容貌出色,但皇后蕙质兰心、文采出众,《清宫词》里有一首赞美她的诗:咏同治皇后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

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