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辛弃疾,中秋月辛弃疾思想感情

2023-07-15
84 阅读

辛弃疾 写月的三首诗

中秋节源于唐代赏月玩月的习俗,而在宋代时在民间盛行,成为颇有盛况的节日。

因而宋诗宋词中有很多描写中秋节的诗词。

最为经典的莫过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可谓旷世绝唱。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固然经典无可比拟,但两宋也还有许多中秋词佳作,虽无法超越东坡词,却也各具风骚,值得一读。

尤其是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辛弃疾,一生写过很多首中秋节佳作。

且先欣赏第一首《一剪梅》:一剪梅·中秋元月南宋·辛弃疾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在古代,中秋节最为重要的便是团圆与赏月,而这首《一剪梅》所写的是中秋节赏月却因阴天而无月的失落。

上阕先写回忆昔年中秋往事:桂花飘香、饮酒赏月、花月怡人。

而“今宵”中秋同样备酒赏月,却是“云湿纱窗,雨湿纱窗”,雨夜无月,格外孤寂。

下阕则大胆想象,想乘风上天,问个究竟,却是无路可通、无信可寄!遗憾之下,唯有对着堂内“烛花红”,姑且将其当做月当做花,高歌饮酒,聊以自慰。

这首中秋词虽全篇写中秋节之事,却依稀隐喻忧国之情,一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恰恰是辛弃疾忧心国家民族,却无力回天的倾诉。

再来读其一首《太常引》: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相比上一首《一剪梅》,这首《太常引》更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词中上阕起句先描写中秋圆月之美,如同洒下万里金波,仿佛刚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夜空。

而后句则奇峰突起,大胆想象问月中嫦娥:白发日渐增多,好像是故意欺我!大有英雄迟暮之感,表达出了辛弃疾内心怀才不遇的激愤。

下阕则展现出更为大胆的想象:乘风山田、俯视山河,甚至直入月宫,将月中桂树砍去,这样月亮少了阴影,就能照的人间更多清光!如此想象,实则是辛弃疾对世间黑暗的痛恨,一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是何等的理想与意志!英雄虽迟暮,而壮志犹在哉!辛弃疾的第三首中秋词想必大家不会陌生,这首词因道出了月球绕地球转动的科学猜想而闻名于世,便是下面这首《木兰花慢》:木兰花慢南宋·辛弃疾序: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

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这首《木兰花慢》效仿屈原《天问》,提出对月亮圆缺变化和月落后去向的疑惑。

其中一句猜测之语“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这一句可谓神一般的猜想:是否另有人间?这里月落时,那里的月亮才刚刚从东方升起?这般猜想已然接近科学,难怪王国维会赞叹:“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诚然辛弃疾仅仅是猜测之语,并没有深究论证,但这种大胆的想象也显示出他的聪明智慧和朦胧的科学探索精神。

乃至末句的“云何渐渐如钩”也是对月亮圆缺现象的探索质疑。

稼轩公聪明才智,何其高绝!。

《中秋月》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 宋代·晏殊译文: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

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

《中秋月》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分类: 文化/
艺术 问题描述: 整诗的意思 解析: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 [注释](1)银汉:即银河。

玉盘:指月亮。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