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的代表作(冯至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中国现代诗人冯至的代表作.
主要作品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山水》、《伍zhi子胥》、《杜甫传》、《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等。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扩展资料:治学方法“洋为中用”的治学方法,冯至把他在创作中使用“洋为中用”的方法叫做“吸收外来养分”。
这个提法本身也表明“洋为中用”的主体是中国,“洋”为作为中国人的创作主体所用,为中国的广大读者能够并乐于接受。
冯至的主要学术著作《杜甫传》、《论歌德》和他写的其他学术论文都贯彻了这个精神。
他明确地说过“我们搞外国文学,并非为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为外国人研究,而是从中国的需要出发去研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为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借鉴。
”它不仅体现中国外国语言文学为谁服务的根本性原则,而且也符合语言、文学具有整体性的学科规律。
现代诗人冯至的诗歌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现代诗人冯至的诗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诗人冯至的诗歌 篇1 蛇 冯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盛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来了,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这首《蛇》是冯至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具有其早期诗歌中的那种忧郁、感伤、细腻、缠绵的牧歌情调,象一支箫管吹奏出的呜呜咽咽的曲子。
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
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有评论家认为“蛇”与“花朵”分别象征着男女的生殖器官,从而将这首诗歌解读成一个处于性苦闷期的青年的性幻想。
事实上,毕亚兹莱的.那幅画的确含蓄地包含着某种性的意味,据此而将此首诗歌解读成性的苦闷,应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将这首诗视作一次性行为的曲折达成,似乎不免煮鹤焚琴之讥。
应该说,“蛇”的意象不仅包含着西方文化背景中那种意味,同时也蕴藏着东方的审美情绪,痴情、温柔、忠贞的白娘子同样是一条蛇,“蛇”的意象中不仅包含着淫欲,同时也表达着一种对于理想爱情的热望。
而另一个意象“花朵”将之视为女性生殖器也未尝不可,毕竟每个人都有对诗歌进行解读的权利,但是也不必因此而忘记了“花朵”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中常常与青春、生命、热情、美好等联系在一起。
在本诗中,“绯红的花朵”云云,也可以是指诗人在想象中的爱情的滋润下,重新寻回了自己的青春的热情,重新发现了生命的美好。
也许,这两个意象的妙处就在于可正可邪,可文可野,正所谓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评《红楼梦》语),诗歌或者其他文学作品正是因为有了无限的解读的可能性,才能称得上是经典之作。
回到这首诗歌,更妙处在虚与实、静与动、散与韵之间的相互结合,思念、寂寞本是虚物,化成蛇、化成花朵,虚的情思化成虚的乡思,实的乌发成了实的草原,虚实之间没有了界限,似乎万事万物在情爱的世界里,浑然成为了一体。
同时,第一、二节描述了一种静态的思念,第三节中,化身为蛇的寂寞居然侵入了梦境,衔来了花朵,也便如同画龙点睛一般飞跃起来,也使这首小诗如同被点了眼睛一般,登时灵动了起来。
再有,这首小诗是自由体,具有“散”的特点,同时冯至又在每节内部用ABAB韵,同时每节换韵,既使诗歌显得灵动活泼,也使诗歌如果穿着一袭华丽整齐的衣裙,在爱情的草原上跳舞。
现代诗人冯至的诗歌 篇2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盛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来了,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无论是在日常的想象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蛇似乎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形象。
它身上总是笼罩着妖异之气,常让人“悚惧”,而很难使人联想到“忠诚”。
但在这首《蛇》中,诗人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原型,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
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
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这条“静静地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烈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又用“茂盛的草原”比附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只这一层比喻已经使诗歌奇崛不凡,但诗人意尤未尽,更进一步使蛇活动起来。
它从恋人的梦中出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佛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绯红的花朵”也成了爱的羞涩与热烈。
我们知道,爱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这首构思精巧,结构完美而意象新颖的诗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冯至 (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而冯至自己对早期诗作的评价是:“形式比较多样,语调比较自然,写的还是真情实感”。
总体看来,冯至的诗歌感情含蓄深沉,于平淡中见奇巧,这些特点在这首诗中也得到了完整的表现。
另外,他的诗歌虽为自由体,但结构整齐,格律韵式井然有序。
本诗而的用韵就很严谨,诗节内部ABAB押韵,每节换韵。
从而使诗歌获得强烈而又富有变化的整体感。
冯至最著名的一首诗
冯至最著名的一首诗为:我是一条小河。
【原诗】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的,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留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流入那无情的大海——海上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我也随着海的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中国现代诗人冯至的代表作.
主要作品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山水》、《伍zhi子胥》、《杜甫传》、《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等。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扩展资料:治学方法“洋为中用”的治学方法,冯至把他在创作中使用“洋为中用”的方法叫做“吸收外来养分”。
这个提法本身也表明“洋为中用”的主体是中国,“洋”为作为中国人的创作主体所用,为中国的广大读者能够并乐于接受。
冯至的主要学术著作《杜甫传》、《论歌德》和他写的其他学术论文都贯彻了这个精神。
他明确地说过“我们搞外国文学,并非为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为外国人研究,而是从中国的需要出发去研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为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借鉴。
”它不仅体现中国外国语言文学为谁服务的根本性原则,而且也符合语言、文学具有整体性的学科规律。
代表作:《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沙扬娜拉》经典诗句:曾经牵手的手指,夜里独自合十。
如果你忘了苏醒,那我宁愿闭上眼睛。
世界充满了我们相遇的几率,我却始终无法遇见你。
二,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