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郁郁寡欢(终日郁郁寡欢的意思)

2023-07-16
59 阅读

郁郁寡欢是什么意思?

郁郁寡欢,汉语成语,拼音是yù yù guǎ huān,意思是形容心里苦闷,指闷闷不乐。

出自战国楚·屈原《九章·抽思》。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
指人的心情。

示例:在她给余永泽和王晓燕的信中充满了悲天悯人和郁郁寡欢的情绪。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

近义词:忧心忡忡、悲观厌世。

1、忧心忡忡,汉语成语,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担心。

出处:《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2、悲观厌世,汉语成语,意思是对生活失去信心,厌弃人世。

用法:联合式;
作谓语、定语;
形容人对生活没信心。

郁郁寡欢的意思是什么?

郁郁寡欢,汉语成语。

释义:意思是形容心里苦闷,指闷闷不乐。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意思是心情郁闷的忧思啊,孤独地唉声叹气不断悲伤。

例句:她再也没有笑过,变得郁郁寡欢。

扩展资料:近义词:1、忧心忡忡释义: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担心。

出处:《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意思是没有看到他,非常担心。

例句:隔壁老奶奶担心在外的儿子,总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2、悲观厌世释义:意思是对生活失去信心,厌弃人世。

例句:生意上的严重亏损,使他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情绪。

3、怏怏不乐释义:意思是心中郁闷,很不快活。

出处:《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意思是这个遇事就不满意的人,不能任少主的大臣啊!例句:到同学家里玩,同学却没在家,我只得怏怏不乐地回来了。

4、忧心如焚释义:意思是心里愁得像火烧一样;
形容非常忧虑焦急。

出处:《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焚,不敢戏谈。

”意思是仁人君子为国政忧虑焦急,不敢开玩笑,哪来的幽默谈吐!例句:所有人都忧心如焚地等待着,希望能得到好消息。

5、闷闷不乐释义:意思是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八回:“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
又恐被人嗤笑。

乃终日闷闷不乐。

”想放弃他去别的地方,又不忍心,又害怕被别人嘲笑。

于是整天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

例句:这两天,我发现她闷闷不乐,好像有什么心事。

曹植被曹丕贬为什么王?到了封地之后,终日( )郁郁寡欢

曹丕称帝后,曹植曾几度被贬,最后是被曹丕贬为雍丘王。

曹植终日郁郁寡欢。

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

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

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扩展资料立嗣之争:曹植年少有才,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曹操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

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

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

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

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

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

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参考资料来源:-曹植。

曹丕以什么方式迫害曹植呢?结果怎么样?

一、曹丕以封赏的方式迫害曹植,致使曹植数次徙封。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
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邑二千五百户。

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

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二、简介:1、曹丕,曹操次子,卞氏所生,在争夺继承权问题上处心积虑,战胜了文才更胜一筹的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

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位成为魏王,以不参加葬礼之罪逼弟弟曹植写下《七步诗》,险些将其杀害,又顺利夺下弟弟曹彰的兵权,坐稳了魏王之位。

之后不久,曹丕又逼迫汉献帝让位,代汉称帝,改国号魏,为魏国开国皇帝,也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君主。

后刘备伐吴时,曹丕看出刘备要失败,但不听谋士贾诩、刘晔之言,偏要坐山观虎斗,事后又起兵伐吴,结果被徐盛火攻击败。

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临终前托付曹睿给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2、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之弟,生前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称之为陈思王。

他是建安时期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文学家,是当时文坛的主要领袖之一。

曹植天资聪颖,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年十余岁,诵《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曹操曾一度想立他为太子。

但植行为放荡,不拘小节,每为工于心计的曹丕算计,渐渐失宠于曹操。

曹操死后,曹丕、曹睿相继为帝,曹植倍受猜忌和迫害。

由于长期遭受迫害,精神上受到沉重压抑和打击,终于郁闷而死,时年41岁。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