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子期和虞姬(虞子期和虞姬的关系)
历史上的虞子期和虞姬是亲兄妹吗?虞子期是真实存在的?
虞子期和虞姬 虞子期是明朝时期一位作者虚构的人物,他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书中讲述,虞子期实际上是以铸剑为生的,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这是一个很赚钱的买卖。
虞姬是项羽的妻子,又称为虞美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虞姬画像 一个是虚构的,另一个是真实存在的,虞子期和虞姬之间似乎应该没有什么联系。
但是小说就是让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从古到今,有很多关于他们俩的小说,有的说他们是堂兄妹,有的说他们是亲兄妹,无论到底是什么样的,虞子期都在虞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俩是相依为命一起长大的,虞子期很是爱护自己的妹妹,当然虞姬对虞子期也是一样的。
相关的书本中记载,项羽和虞子期项羽因为打架而相识,结果虞子期被打败了,并且受了伤。
虞姬知道了这件事情很是怨恨项羽,还是虞子期劝解虞姬说项羽是一个真汉子,不要用怨恨的情绪对待他。
后来虞子期和虞姬想要杀死自己的仇人,项羽就帮忙他们查到了仇人的下落。
虞姬非常感谢项羽,也是在后来的相处中虞姬慢慢发现哥哥说的话是正确的,最终虞姬嫁给了项羽,两人也非常的恩爱。
所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虞子期就是虞姬和项羽的牵线人了。
虞子期和虞姬无论是什么样的关系,无论在历史上他们是否存在,我们能确定的就是,因为有了虞子期才让虞姬的生活不那么困难,才让虞姬感觉到世界上她还有亲人,也是虞子期让虞姬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虞子期以什么闻名 虞子期,闻名天下的虞姬虞美人的哥哥,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不存在的,是明朝时期的甄伟虚构的人物,出现在《西汉通俗演义》这本书中。
虞子期剧照 那虞子期以什么闻名的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本身,另外一个就是他自己的妹妹虞姬了。
虞子期本身为人利落,在跟随项羽之前在自己的家乡有一定的名声。
虞子期主要从事的就是铸剑,他的剑卖的很好,在那样的乱世之中也算是生活有着落。
另外虞子期本身有武艺,所以也不担心自己和妹妹受苦。
他和项羽的相遇是非常偶然的,两个人在酒楼相遇成就了一场不打不相识的兄弟情谊。
项羽非常赏识虞子期的才华,无论是在铸剑上面还是在虞子期本身魅力上。
之后虞子期就为项羽源源不断的提供武器,并且随着项羽南征北战。
之后不久他就成为项羽最为倚重的将军之一。
另外一个让虞子期闻名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妹妹虞姬了,说起虞子期大家可能不认识,但是虞姬大家就都非常的清楚了。
虞姬和虞子期有的说他们是亲兄妹,也有的说是堂兄妹。
无论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因为虞子期,虞姬才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项羽。
虞姬和虞子期的感情很好,他们可以说是相依为命一起长大的,虞子期对虞姬也非常的好。
所以在我看来,虞子期因为自己的妹妹而闻名也不是不可以的。
不论虞子期以什么闻名,自《西汉通俗演义》起虞子期就被完整的塑造在了后世心中,虚构也好,真实也罢,如此鲜活的一个人物形象,又何必究其闻名原因呢。
。
虞子期是虞姬的哥哥,虞姬是项羽的夫人;按理说,项羽应该喊虞子期为大哥。但是为什么是虞子期喊项羽大哥
应该是电视剧编剧搞混了人物关系,依照甄伟《西汉通俗演义》的原著,虞子期应该是虞姬的堂弟,那么应该叫项羽为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两人平时称兄道弟,没有主仆之礼,表示二人关系的亲密,当然,这只能是在私下场合。
虞子期是明朝甄伟《西汉通俗演义》的虚构人物,为虞姬之堂弟,项羽军中一位武将。
他曾帮助项羽的叔父项梁起义反秦。
《西汉通俗演义·第11回·会稽城项梁起义》:“数日,梁遣人娶虞姬归会稽,与籍成亲,就带堂弟虞子期随军听用。
”清朝小说家、历史学家蔡东藩引入他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与季布、钟离昧、英布、龙且为楚军五大将,其他四人都是历史真实人物。
虞姬是哪里人?她的哥哥是谁?
虞姬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名虞,还有人说她姓虞,所以现代人多称其为虞姬。
相传,虞姬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有“虞美人”之称。
那么虞姬究竟是哪里人?她的哥哥又是谁?《楚汉传奇》虞姬虞姬出生地不详,一说是今沭阳县颜集乡人,一说是绍兴县漓渚镇塔石村人。
而今,在沭阳县颜集乡作为虞姬的故乡,境内设有虞姬沟,沟畔有胭脂井、霸王桥、九龙口、点将台、项宅等史迹。
虞姬的哥哥名叫虞子期,是项羽手下的一名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龙且为楚军五大将。
虞子期因制造兵器远近闻名,虞姬与项羽的爱情还是虞子期撮合的。
项羽起兵时,需要大量的兵器,于是就找到了虞子期,于是虞姬就经常与项羽在一起切磋武艺,久而久之,两人便产生了感情。
后经虞子期撮合,两人结为夫妻。
虞姬是哪里人?她的哥哥是谁?
相传,虞姬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有“虞美人”之称。
那么虞姬究竟是哪里人?她的哥哥又是谁?《楚汉传奇》虞姬虞姬出生地不详,一说是今沭阳县颜集乡人,一说是绍兴县漓渚镇塔石村人。
而今,在沭阳县颜集乡作为虞姬的故乡,境内设有虞姬沟,沟畔有胭脂井、霸王桥、九龙口、点将台、项宅等史迹。
虞姬的哥哥名叫虞子期,是项羽手下的一名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龙且为楚军五大将。
虞子期因制造兵器远近闻名,虞姬与项羽的爱情还是虞子期撮合的。
项羽起兵时,需要大量的兵器,于是就找到了虞子期,于是虞姬就经常与项羽在一起切磋武艺,久而久之,两人便产生了感情。
后经虞子期撮合,两人结为夫妻。
霸王别姬的故事
霸王别姬是京剧的一个经典剧,故事来源于在垓下被汉军包围的西楚霸王项羽与虞姬的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
当是百万汉军团团包围了垓下,而项羽身边只有八百名壮士了,项羽感叹自己空有一身顶天立地的力气,却不能打败敌军,发出了一声“虞姬虞姬,为之奈何”的悲叹。
虞姬为了不托累夫君,希望他能够杀出重围,所以刎颈自杀。
项羽与八百壮士在虞姬后,勇敢的杀出了百万大军的包围,但项羽在最后准备渡过乌江时,却选择了放弃。
最终被汉军所杀。
许多人认为,项羽心中最终没有放下死去的虞姬,愿意与她一起赴死。
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悲剧,影响了后世无数人们,千百年来,为之嗟叹。
扩展资料霸王别姬被汤臣电影有限公司翻拍成电影于1993年1月1日在香港上映.影片围绕两位京剧伶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
影片评价作为华语影坛的旗帜级作品和享有世界级重要荣誉的电影,《霸王别姬》兼具史诗格局与文化内涵,在底蕴深厚的京剧艺术背景下,极具张力地展示了人在角色错位及面临灾难时的多面性和丰富性,其中蕴含的人性的力量和演员们堪称绝妙的表演征服了全世界的众多电影观众。
作为华语影坛艺术成就最高的影片之一,《霸王别姬》集文艺性和观赏性与一身,在保留导演创作理念的同时,也很好的兼顾了观众的审美情趣,是一部近乎完美的经典电影。
有人曾经说过,中国真正好的电影只有两部半,其中两部指的是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和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半部指的是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样的评价毫不吝啬的道出了《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以及影响。
参考资料:-典故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的历史典故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垓下之围全文翻译: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
”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
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
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
”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
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
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
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
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
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
”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
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
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
”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扩展资料:《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
作者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
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
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它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悲剧性英雄形象,并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展现了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
文章写了四件事。
—是项羽已穷途末落,已被汉军重重围住;
兵少食尽,战士厌战,四面楚歌。
二是项羽把战败归咎于“时不利”、“天之亡我”、“骓不逝”,却没看到自己致命的败因——狂妄、轻敌。
三是作者重点写项羽突围,尽显英雄本色。
渡河之后楚军一百余人,最后仅二十八人,与当时重围的五千汉军相比可说是九牛一毛。
四是项王不肯回江东重旌旗鼓。
他对亭长之言,反映了项羽的自愧,无颜回江东。
到底回江东是成是败,作者未加评定。
但杜牧太乐观了,他有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垓下之围》自《项羽本纪》的最后一部分。
司马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其中最主要的是选择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场面),具体描述项羽既是一位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豪杰,更是一位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悲剧英雄。
霸王别姬时,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表现出项羽英雄末路、情深无奈的侠骨柔肠。
东城突围中,项羽虽兵剩无几,却能连斩数将,展露了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勇猛英姿。
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展现了他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
这三个场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物个性,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达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
本篇还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
作者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
突围快战,高潮迭起,情节连接紧密,过渡自然,结构浑成,气势磅礴。
篇末的“太史公曰”,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贡献,同时也批评了他自矜武力以经营天下的错误,对他的失败给予了惋惜与同情。
作者的评价公允深刻,而且寓有作者的身世感,使项羽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具备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与人物的性格特征。
《垓下之围》主要写了三个事件:垓下绝唱、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军情何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唯有如此描写,才能表现出项羽一腔怒愤与英雄失路托身无所的悲情。
东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赌注似地为部下表演“快战”,斩将搴旗,再现当年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的英姿,然而描写已多是突出其徒有匹夫之勇而胸无良谋的特征了。
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宁死不辱,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却又自暴自弃的性格特征。
至于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的首级送故人,则进一步突出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
项羽,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有人说他刚愎自用,才会失了江山,最后落得乌江边上自刎。
也有的人欣赏他的豪情,宁死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我难得欣赏的古人之一。
喜欢他的豪气和侠义。
试问:如果,不是他对刘邦绝对的信任,又怎么会有机会给刘邦的暗渡陈仓?当时,项羽已算是夺下秦朝的天下,当时,若是他听范增的话,杀了刘邦,又怎会有后来的刘邦?项羽就是项羽,他为人爽直,暗箭伤人是他所不屑的。
虞姬,是项羽的唯一,也是他的挚爱。
到后来,虞姬在项羽的帐内,听到四面楚歌,以为已经被刘邦的军队包围,为了不拖累项羽,自刎于帐内。
作为霸王,他绝不会让自己深爱的女人为他而死。
可历史总是残酷的,就算当时能杀出重围,双双到乌江边上,必也会双双殉情。
虞姬又怎么割舍得对项羽得情和一份承诺?有人说虞姬是幸福的女人,因为项羽不是皇,所以,她不用与后宫三千争宠,不会在年老色衰之际感叹“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但是,不会的,因为,项羽是当不上皇帝的,就算他现在登上了皇位,以他的秉性,必然不会怀疑他的臣子会有作乱之心,万一乱臣贼子在外皇袍加身,他想来也是不信,必定会稀里糊涂的丢了皇位。
错就错在他不应该生在乱世。
最后一幕,就好像放电影那样清晰。
项羽的乌骓马被擒住,忠心如它,不甘事二主,跃入乌江。
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上,喷薄而出的鲜血映红了乌江。
至今似乎还能听见项羽苍凉的唱道:时不利于兮,骓不失,骓不失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定格在那一刻。
“时不利于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