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义小周后,赵光义小周后那幅画

2023-07-18
102 阅读

赵匡胤的传记

个人小档案 姓名:赵匡胤 小名:香孩儿 生辰:阴历九二七年二月十六日 忌日:阴历九七六年十月二十日 庙号:太祖 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属相:猪 籍贯:祖籍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洛阳。

陵寝:永昌陵(今河南省巩义西南堤东保) 父亲:赵弘殷,追赠宣祖 母亲:杜太后 初婚:19岁 配偶:贺皇后、王皇后、宋皇后 子女:4子6女 民族:汉族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

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

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的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永不消逝的英雄——赵匡胤。

[编辑本段]【一、生平】 赵匡胤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间纪元九六○~九七六年。

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

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

” 《宋史》太祖本纪中曾云:“宋太祖起介胄之中。

”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禁军将领。

少年时的匡胤,《宋史》评之为“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

—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

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

赵匡胤可谓武功第一的皇帝,自创太祖长拳,整套拳路演练起来,充分表现出北方的豪迈特性,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他还发明了“大小盘龙棍”,就是后来的双节棍。

同时他还是一个勤学的皇帝。

在他幼年时,其父曾一度要他弃武学文,替他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先生,给他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懂得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据说好学已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

21岁时,颇有冒险精神的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到公元949年,他终于遇到了机会。

在北上的途中,他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

郭威此时正在领兵在河中(今山西永济)平叛,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后周太祖)时,赵匡胤任禁卫军长,甚得当时已是开封府尹柴荣(即周世宗)的赏识,成了柴荣的部属。

周世宗即位后,赵匡胤在跟随世宗南征北讨中战功卓著,深得世宗的信任和重用,成为屈指可数的禁军高级将领之一。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征燕云,势如破竹。

正当这个时候,世宗不幸染上重病,被迫退军后不久便去世了,由其幼子柴宗训继位。

临死前,世宗对最高军政人员进行了变更调动,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禁卫军首领)。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掌握禁军的归德(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乘“主少国疑”之机,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史称北宋),改元建隆。

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虽然对自己的家人较约束,但绝非吝啬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笔费用,对于投降的各国国君也给予优厚的待遇。

自己的私生活严谨简朴,对于该花费的地方,却是十分慷慨,这是历代皇帝中较少见的。

曾经流浪的苦经历,使赵匡胤对老百姓的苦难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对民生问题十分关注。

当天下初定的时候,他马上就实行了宽减徭役的政策,以便农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961年,他明令免除各道州府征用平民充当急递铺递夫的劳役,改用军卒担任。

第二年,又免除征民搬运戍军衣物的劳役。

若州县不遵令行,百姓可以检举。

在五代之乱后,连年的战乱使田地荒芜严重,土地是立国之本,因此赵匡胤下令,凡是新垦土地一律不征税,凡是垦荒成绩突出的州县官吏给予奖励,管辖区内田畴荒芜面积超过一定亩数的,要给予处罚。

赵匡胤刚当家仅仅两年,就下令在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

其后多次就黄河的修治下达最高指示,例如在建隆三年(962),赵匡胤下诏说:“沿黄、汴河州县长吏,每岁首令地分兵种榆柳,以壮堤防。

”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是黄河堤坝的例修期,年年都会加固维修,加固了堤坝还绿化了环境,两全其美。

范仲淹曾由衷地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范仲淹年谱·庆历三年》)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勒石三戒”(太祖碑誓)。

王夫之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

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
二、不杀士大夫;
三、不加农田之赋。

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

(《宋论》卷一《太祖三》) 九七六年,赵匡胤崩,关于太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因饮酒过度而暴死,有的说是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种看法则认为太祖之死与宋太宗有很大的关系。

究竟真象如何,由于史料阙如,至今还不很清楚,但有一点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饰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实录》历经三次而无成,虽然已篡改和掩盖了大量的真象,太宗还是不满意。

太宗对《太祖实录》异乎寻常的关注,足以说明太宗非正常继位的奥妙,而“烛影斧声”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猝死之谜的传说: 宋太祖永昌陵 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

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

《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一个雪夜,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光义(原赵匡义)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

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

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纪闻》里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

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赵德芳叫来。

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

”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吾母子之性命,皆托官家。

” 另外,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

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预盟”,也就是赵光义“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

但是“金匮预盟”在初版的《太祖实录》却未见记载,在第二次编修的新录中才被提及,因而是否确有其事,仍疑点重重。

这一切,都使人们产生了许多疑问。

一是赵匡胤死时的“烛影斧声”。

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

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

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二是王继恩假传圣旨。

王继恩有何胆量,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该通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么? 这种说法,只不过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掩盖了杀兄的罪行。

三是“金匮预盟”的真伪。

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正值壮年,他的弟弟光义23岁,太祖次子德昭11岁,四子德芳3岁。

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

杜太后一生贤明,怎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预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赵普才密奏此事,公布出来的。

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 还有一些疑点,也使人们对赵光义有非议。

赵光义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

可是赵光义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这就打破常规的迫不及待,只有一个解释:抢先为自己“正名”。

是不是他心里有鬼? 逼杀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当时已30岁),赵匡胤幼子赵德芳(当时仅23岁)后也神秘地暴病身亡。

赵匡胤的遗孀死后,赵光义不按皇后礼仪发丧。

这些都是偶然的? 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却相信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

这里说的是宋高宗赵构传位的事。

据说赵构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

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

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

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光剑影”的全部惊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

”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

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有187年了。

这恰恰说明了:赵构承认了祖先的罪孽,也给了赵匡胤之死一个基本的答案。

[编辑本段]【二、内政】 (一)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帝宝座,但他却不敢高枕无忧。

通过这次兵变,他深刻地认识到,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有着非常大的能量。

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将的身份和实力去推翻国君,其它将领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推翻他吗?想到这里,他不寒而栗。

尤其使他感到威胁的,是一些声望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将,为了防患于未然,赵匡胤决计拿他们开刀。

首先,太祖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接着就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喜剧。

一日,禁军太将石守信等奉召来到后花园,太祖设宴相待。

酒过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说道:“我不是靠你们出力,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实在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晚上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太祖就说:“这不难知道,谁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

”“不然!”太祖断然说道,“你们虽无异心,然而倘若你们部下希求富贵,一旦以黄袍加你之身,你虽然不想做皇帝,能办到吗?”众将一听,都吓得离席叩头,请求太祖指示一条“可生之途”。

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驹过隙,求富贵者,不过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

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出守地方,方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

朕再同你们结为婚姻之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众将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齐下拜说道:“陛下关心臣等,真可谓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称病职。

太祖大喜,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

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军权的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二)强干弱枝: 从唐朝中叶以来,形成了地方藩镇权势过大的局面,他们常常割据一方,乃至进行武装叛乱,给朝廷造成严重的威胁。

在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分别从政权、财权、军队这三个方面来削弱藩镇,以达到强干弱枝、居重驭轻的目的。

在“削夺其权”方面,赵匡胤陆续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担任长官,以取代跋扈难制的军人;
并在知州之外设立通判,两者共掌政权,互相牵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在“制其钱谷”方面,赵匡胤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并规定,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开其正常的经费开支外,其馀的一律送交京师,不得擅留。

这样,既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又使地方无法拥有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

在“收其精兵”方面,赵匡胤将厢军、乡兵等地军中的精锐将士,统统抽调到中央禁军,使禁军人数扩充到几十万,而地方部队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员,只能充当杂役,缺乏作战能力,根本无法和中央禁军抗衡,这就摧毁了地方反抗中央的军事基础。

太祖通过对藩镇权力的剥夺,对武臣的压抑,改变了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无权的状况,提高了中央的威权。

在中央内部,太祖又着手分割宰臣的权力,为宰相设置了副相参知政事,来分散和牵掣宰相权力,宰相和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而军政归于枢密院,其长官叫枢密使,枢密院与执政合称“二府”,财政大权另归于三司,其长官叫三司使,号称“计相”,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属于皇帝。

通过对相权的分割,防止了大臣专权的局面,太祖就曾直言不讳地当面对宰相赵普说:“国家大事可不是你们书生说了算的。

”说明宋代君主独裁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强。

这些措施结束了唐朝中叶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这些措施也使得官员增多,开支增大,权力互相钳制、地方实力削弱,埋下日后积贫积弱的种子。

[编辑本段]【三、外交】 (一)先南后北 雪夜访普图(明 刘俊)绘 宋朝建国,所统治的地方只有黄河、淮河流域一带,宋朝北面有北汉和契丹,西面有后蜀,南面有南唐、吴越、荆南、湖南、南汉各国,每一个国家都有独立的势力,而且他们也都在窥视宋朝的态度。

在此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使宋朝不能高枕无忧,必须把这些小国或外族,消灭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统一,奠立宋朝国基。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与宰相赵普进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对话。

赵普问道:“夜深天冷的,陛下为什么还出来?” 赵匡胤:“我睡不着呵!一榻之外,都是别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来见见你。

” 赵普:“陛下是否觉得自己的天下过于狭小?南征北伐,一统天下,现在是极好的时机,不知陛下在进军方向问题上是怎样考虑的。

” 赵匡胤故意说:“我想先攻打北汉国都太原。

” 赵普默良久之后,说:“这我就不明白了。

” 赵匡胤问:“为什么?” 赵普分析道:北汉有契丹为后援,攻之有害无利,即使灭亡了北汉,又要独自承担契丹的强大压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汉,以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灭南方各国,然后再专力北方。

赵普的话,使赵匡胤最后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二)最初的征服 宋太祖登基不久,湖南的周行逢病死,其子周保权是个十一岁的小娃娃,继位之后,其属下“衡州刺史”张文表反叛,也想割据一方。

由此,宋朝打着“救援”的旗号,要借道荆南(南平)。

师行一半,张文表已经被杀,宋军仍强行前驱,派出一股奇军直驱江陵,南平嗣主高继冲知道大势已去,只得举族“入朝”,献出高家割据数十年的三州十七县。

不久,宋军一路横进,攻克潭州(今湖南长沙),进围朗州(今湖南常德),最终把先前向宋朝求救的周保权也生俘,尽取湖南十四州土地。

至此,荆湖之地全入宋土,成为宋朝一个大粮仓,从物质上保障了宋军下一步军事目标。

(三)平定后蜀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初二,赵匡胤发兵5万(一说6万),分两路攻蜀:令王全斌、崔彦进为西川行管凤州路正、副都部署,王仁赡为都监,率北路步骑3万出风州(今陕西凤县东北),沿嘉陵江南下;
令刘光义为归州路副都部署,曹彬为都监,率东路步骑2万出归州(今湖北秭归),溯江而上。

两路分进合击,直指成都。

赵匡胤利用蜀降将赵彦韬提供的情报,针对巴蜀有嘉陵江、长江直贯南北、东西的地形特点和蜀军防务上兵力不足的弱点,采取东、北两路沿长江、嘉陵江分进合击的部署。

刘光义在夔州,针对蜀军锁江设防,水强陆弱的情况,适时舍舟登岸,先夺取两岸,然后水陆配合,一举突破蜀军利用浮梁所组织的防御要点,接着沿长江长驱直入。

北路主将王全斌善于迂回、夹击,避坚击瑕,迅速地攻占利州。

又用奇兵出至敌后,因而能较快地突破剑阁险隘,在东路军的配合下直逼成都。

乾德三年正月初七,孟昶见大势已去,举城降,后蜀亡。

(四)北征失败 开宝二年九月,宋太祖派李继勋率兵攻北汉,因契丹军来援,无功而返。

十月太祖亲征北汉。

宋军筑长连城围攻太原,北汉大将刘继业(即杨业,杨老令公)出城犯宋东西砦,败还,辽军分两路援救北汉,一路自石岭关入,为宋军败于阳曲。

后来,太原城水灾,城中惊恐,大臣郭无欲谋降宋,被杀,契丹再派兵驰援北汉,太原得以保住。

宋军则因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损兵折将,又因暑雨,士卒多病,遂班师。

北汉尽得未所弃军储,共计粟三万石,茶、绢各数万,总计太祖共在开宝元年、二年,及九年三次攻打北汉,均因辽军来援,顿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还。

(四)攻取南汉 在当年,南汉以广州为中心,割据岭南两广地区达60年之久。

北宋平定后蜀后,潘美等宋将就曾攻取了南汉的郴州,形成了良好的进攻态势。

这一年,潘美等接到宋太祖灭亡南汉的指示后,很快就攻陷了贺州,随之连克昭、杜、连、韶4州,大败南汉军10余万于莲花峰下。

至次年2月,即攻克广州,南汉灭亡。

南汉灭亡之后,南方剩下的最后3个割据政权个个自危,震恐异常。

势力最强大的南唐皇帝李煜这时也不得不主动要求取消国号,放弃皇帝的称号,改称“江南国主”。

另外两个割据政权吴越和漳泉早就上表称臣,接受宋朝的官职。

(五)征服江南 开宝四年(971)二月,宋灭南汉之后,从北、西、南三面对南唐形成战略包围。

宋太祖志在统一江南,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绝不允许南唐存在下去。

经过3年的准备,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太祖令曹彬为统帅、潘美为都监,率水、步、骑兵在采石一线强行渡江,进围金陵;
同时令吴越国主钱俶统率吴越军5万,由宋将丁德裕监军,从东面攻取长州,然后会师金陵;
令王明为西路军,向武昌方向进击,牵制屯驻在江西的南唐军队,使其无法东下援救金陵。

十一月中旬,宋军依照樊若水的图示在采石用预先造好的战舰架设浮桥获得成功,其主力部队通过浮桥,顺利跨过了长江天险,大败南唐水陆兵10余万于秦淮,直逼金陵城下。

与此同时,钱俶率兵攻克了长州、江阴、润州,形成了对金陵的外线包围,金陵成了一座孤城。

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李煜仍不投降的情况下,宋军发起总攻,金陵城破,李煜做了俘虏。

灭南唐是宋太祖统一南方的最后一仗,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战。

这次战争中的“浮桥渡江”、“围城打援”,是宋太祖战略部署中的得意之举,也是古代战争史上的创举。

宋太祖改革制度 宋太祖是个十分有志气的皇帝,公元的一天早晨,文武大臣都一个个汇报自己的工作,接着退到殿外。

走到最后的是后周老宰相范质,他现在仍是宰相。

当范质快要走出殿门时,送太祖突然传话, 范老爱卿,请稍稍留步,朕有一事与你相商。

听到传话,范质转过身走回到殿上,重新坐到自己的宰相之座。

原来,在中国古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皇帝坐着说话。

人们常说宰相是一人之下,万民之上的官儿,就是皇帝对宰相也是很尊重,也得让礼三分。

因此在上朝君臣议事的时候,宰相是可以坐着跟皇帝说话,而其他官员只能够站着。

范质坐下来以后,宋太祖递给他一份大臣汇报的奏折,范爱卿,你看这事如何解决才好?范质接过奏折仔细地看了起来。

这时宋太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向后宫走去。

宰相范质看完奏折后,心里已经想好解决的方法,可是,左等不见皇帝出来,右等也不见皇帝出来,范质实在等不住了,就起身去找皇帝。

这时,宋太祖走了出来,范质连忙坐下,可是回头一看,椅子没有了。

原来,趁范质起身不注意时,身边的侍卫悄悄把椅子拿走了。

范质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站着和宋太祖说话。

以后在上朝,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样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这一制度后来被各朝所沿用。

这说明了宋太祖胸怀大志,要独揽大权。

太祖故事三则 赵匡胤器量宽宏,不以杀戮服人。

有一次,他设宴招待群臣。

其中有一个翰林学士,名叫王著,原是后周的臣子,这时喝醉了酒,思念故主,当众喧哗起来。

群臣大惊,都为他捏一把汗。

太祖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

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搀扶出去。

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思念周世宗,应当严惩。

太祖说:“他喝醉了。

在世宗时,我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

他一个书生,哭哭故主,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

” 还有一次,赵匡胤乘驾出宫。

经过大溪桥时,突然飞来一支冷箭,射中黄龙旗。

禁卫军都大惊失色,太祖却拍着胸膛说:“谢谢他教我箭法。

”不准禁卫去搜捕射箭者。

以后果然也就没事了。

又有一次,宋太祖半夜起来,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犹豫了半天不肯下令。

左右问他:“皇上有什么事就尽管吩咐吧,我们一定照办!”太祖回答说:“我若说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杀!”[编辑本段]【后妃子女】 皇后 孝惠贺皇后 孝明王皇后 孝章宋皇后 子 长子赵德秀 滕王 次子赵德昭 燕懿王 三子赵德林 舒王 四子赵德芳 秦康惠王 女 申国公主,早亡 成国公主,早亡 永国公主,早亡 魏国大长公主,封昭庆公主,进封郑国公主,改秦国公主。

进长公主。

后改封魏国大长公主。

政和改贤肃大长帝姬。

鲁国大长公主,封延庆公主,进封许国公主。

改晋国公主。

进长公主。

进大长公主。

改封鲁国大长公主。

改贤肃大长帝姬。

陈国大长公主,封永庆公主,进封虢国公主。

改齐国公主。

进许国长公主。

追封大长公主。

改封陈国大长公主。

改贤惠大长帝姬。

赵匡胤最宠爱的妃子是谁?

花蕊夫人。

前蜀花蕊夫人四川自古为天府之国,自秦国李冰父子修都江堰,这里的经济更是发达。

成都古称益州,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塞险,沃野千里。

”成都平原实为天府之国的精华,自古号称锦城,李白曾有诗形容成都的富庶和秀丽:“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由于有这优越的地理环境,一到分裂时期,这里就出现独立政权,五代十国时这里也先后建立了前蜀、后蜀,但青史留名,广为传诵的不是皇帝,也不是文臣武将,而是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是形容女子生很美,“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

”花蕊夫人得名于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妃子徐氏。

当时她们两姐妹都得到王建的宠爱。

大徐妃为王建生下一个儿子王衍,他本排行十一,是最小的,却由于母亲、阿姨的关系立为皇太子。

王建当上皇帝后不久去世,王衍当上皇帝后荒嬉无度,对吃喝玩乐十分在行,当他陪母亲和阿姨游青城山时,命宫女衣着都画云霞,又令宫女穿着宽松的道袍,簪莲花冠,浓装艳抹,叫做“醉妆”,他自己跟随在后,夹着檀板哼哼唱唱:“这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那边走,这边走,莫厌金杯酒。

”王衍少不更事,一天到晚陪侍两位徐妃游宴贵臣之家,或周览蜀中名山寺观。

而大、小徐妃更是结交宦官卖官鬻爵,弄得不成体统,后唐庄宗乘机灭掉前蜀,可见这位花蕊夫人是不值得称道的。

而谁是《宫词》作者呢?宋朝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后蜀花蕊夫人。

《铁围山丛谈》记载:“及孟氏再有蜀,传至其子昶,则又有一花蕊夫人,作《宫词》者是也。

”明人毛晋编撰《三家宫词》时,力主其说。

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著名学者浦江清先生发表《花蕊夫人宫词考证》一文,考证出宫词作者为前蜀皇帝王建之小徐妃。

从而使前人之谬、千古之惑于此而解。

   《花蕊夫人宫词》中有“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日”之句,“中元节”为农历七月十五,“官家降诞日”就是皇帝生日。

若《宫词》作者为孟昶之妃,则此官家非孟昶莫属,而孟昶的生日所有史书均记载是在十一月,只有前蜀后主王衍的生日在七月十五;
另外《宫词》所咏皆前蜀宣华苑事物,因此,浦先生认为作者当为前蜀花蕊夫人所作。

宋太宗是怎么侮辱小周后的?

李煜一行人刚到汴京,好色的赵光义早就对美貌的小周后流口水,但彼时他还未做老大,不敢太过分。

直到登上宋朝最高宝座,他就开始打小周后的主意了。

从公元978年元宵节,到那一年的乞巧节,这半年时间,赵光义多次把小周后留于宫中(小周后被封为郑国夫人,按律要定期进宫参拜皇后),一留就是十几天。

留在宫中干嘛呢?这事儿咱就不进行深层次讨论。

总之,每次小周后回去,都是对着李煜又哭又骂,可人在屋檐下,李煜也无可奈何啊。

在痛苦郁闷中,他只能化悲痛为诗歌,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诗词作品。

宋太宗给李煜戴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还不甘休。

一次他从别人的口中得知李煜有不满之意,还写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样含沙射影的诗词,决定要彻底让李煜消失了。

小周后,本名不详,南唐司徒周宗次女,大周后周娥皇之妹。

小周后比大周后小14岁,大周后与李煜成婚时,小周后年仅5岁,因为亲戚关系,小周后常出入内宫,深得钟太后喜爱。

李煜亡国被俘,小周后不离不弃国力衰微的南唐,在晚期不得不依附宋廷而苟活,在位期间,殷勤侍奉宋朝,除了岁贡外,每逢宋廷用兵或有重大活动,也进礼以示支持和祝贺,并多次派遣使者陈说臣服之意。

登基后,沿用北宋年号,每次会见北宋使者都换龙袍为紫袍。

开宝四年(971年),李煜下令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次年,又下令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并先后多次上表宋廷,请求直呼其名,以示尊奉宋朝。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于是,一个人成了卧榻之侧随时可以踩死的蚂蚁,而另一个人则成了卧榻之上的玩物。

变态宋太宗赵光义肆意蹂躏小周后:当时的小周后在那时不过二十几岁,不但天生姿色艳丽,正是成熟窈窕之际,在李煜亡国之后,不但没有抛弃他,还是跟随李煜过上了囚徒生活。

赵匡胤那位野心勃勃的亲兄弟赵光义,早就觊觎这位姿色艳丽的美人。

在当时,按宋朝规矩,有封号的女性必须隔段时间进宫朝拜天子。

小周后当然也不能例外。

想不到的是,唯独她被莫名其妙地滞留后宫,夜不归宿,这就不合规矩了。

李煜心急如焚地探听消息,半月之后,一乘轿子把形容憔悴的小周后抬了回来。

李煜死后小周后的归宿,书上没有确切的记载。

只知道,李煜遇害那一年,小周后也追随其后,香销玉殒。

“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小周后和李煜的记忆永远被定格在那个偷欢的夜晚。

宋太宗,怎么侮辱“小周后”?(组图)

李煜和小周后是一对天生的浪漫派。

本来,李煜有一位结发妻子,可惜,年纪轻轻,死了。

他第一个老婆叫周蔷,小名娥皇,史称大周后;
第二个老婆叫周薇,小名女英,史称小周后。

两位角色女子恰恰是亲姐妹。

大周后还卧病在床,李煜就开始惦记自己漂亮的小姨子。

(下图:南唐后主李煜的小周后。

)陆游在《南唐书·
昭惠传》里记载:重病的大周后见妹妹出现在皇宫里,非常诧异。

为什么妹妹来探亲,自己不知道呢?她故意试探道:你什么时候来的?年仅15岁的小妹妹随口答道:来的很多天了。

一句话,漏了!此前,已经盛传皇帝和周薇私通。

李煜还写了一首著名的《菩萨蛮》,刻画小姨子如何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如何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这首黄色小调很快传到坊间,成为当时人人传唱的流行歌曲。

大周后立刻猜到了八九分,她悲愤而绝望地扭过脸去,至死没再看皇帝一眼。

对于李煜来说,死老婆称得上雪中送炭的大好事。

他假惺惺地办丧事、写祭文、立石碑出完殡,便迫不及待地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

968年,即大周后病逝三年之后,李煜欢天喜地地娶了如花似玉的小姨子。

那年,小周后刚刚18岁。

(下图:词人帝王李煜。

)等待这个小女孩的是一段短暂的荣华富贵。

帝王之家有的是金银珠宝,经得起后宫可劲儿造。

小周后不但可以和皇帝写诗作词、唱歌饮宴,还抱着极大的洁癖到处熏香,她发明的鹅梨蒸沉香是颠鸾倒凤的必备品,起码有情调,刺激性欲,取名帐中香。

小周后酷爱绿色,无论梳妆打扮,还是行动起居,都绿成了化不开。

夜夜笙歌,简直美到了九霄云外。

可惜,好景不长,赵匡胤的军队开到了。

开宝七年,也就是974年,金陵城破,南唐政权彻底完蛋了。

阶下囚,做不了发烧友了,只能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

如果这样稀里糊涂地混一辈子,也算善终,但是,灾难说话就来。

原因之一:李煜乱发感慨,天天泡在精美的诗词里,抒发亡国之痛。

之二,小周后长得太迷人,以致倾人国、倾人城。

尤其叫新政权的头头儿看在了眼里,大祸不远了。

976年深冬,赵匡胤在烛光斧声中蹊跷地死去,暴病而亡还是蓄意谋杀,至今是个谜。

皇帝换人,无关亡国奴痛痒,偏偏新登龙廷的赵光义是个粗暴专横的超级色狼。

他早就对小周后流淌口水了。

即便泡妞,也不像哥哥赵匡胤那么有风度,赵光义自视胳膊粗老子想谁就是谁。

反抗?霸王硬上弓。

看来,小周后并不驯服,宋家皇帝则毫不犹豫地使用了铁腕。

灾难起于978年元宵节,止于当年乞巧节。

长达半年之久,孤苦伶仃的小周后被赵光义连续强奸。

这段屈辱的故事,的确惨不忍闻。

喜气洋洋的元宵节,把小周后强行滞留在皇宫里。

夜不归宿,显然,不合成例。

李煜可怜巴巴地张望,心急如焚地探听消息。

他根本就不敢进宫找人,黑暗的阴云笼罩在头上,他越来越感到不祥。

十五天之后,一乘轿子把形容憔悴的小周后抬回来。

女人看也不看紧随身后,问长问短的丈夫,一头扎在床上,痛哭、大骂宋朝人王銍在《默记》中说:(小周后)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

后主多婉转避之。

同时代,假托无名氏画了一幅《熙陵幸小周后》,熙陵,即指赵光义,他死后埋在河南巩县的永熙陵。

明朝人沈德符绘声绘色地描述那幅画:太宗戴幞头,面黔黑,而体肥。

周后肢体纤弱,数宫女抱持之。

周后有蹙额不胜之态(下图:《熙陵幸小周后》细致描绘宋太宗赵光义如何凌辱女战俘。

)当年七月初七,李煜42岁生日,无限凄婉。

当晚,皇帝赐酒,其中搀入牵机药,李煜喝下之后,四肢痛苦地抽搐、颤抖,最吓人时,头和脚抵在了一起他流着眼泪,死在了惊恐万状的小周后怀里。

可怜,一代词人,就这样离开了这个爱恨情仇的世界。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