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章传简介(冯国章是谁)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军阀?
1、蒋系军阀(中央军)——蒋介石。
蒋介石是民国后二十年最大的军阀,1928年,由蒋介石主导的南京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直到1949年南京政府倒台。
2、冯系军阀(西北军)——冯玉祥。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的西北军失败解体,旗下将领分裂成多个军阀派系。
蒋、冯、阎、桂四大军阀3、晋绥军阀——阎锡山,傅作义,董其武、徐永昌。
4、桂系军阀(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黄旭初5、奉系军阀(东北军)——张学良。
6、粤系军阀——张发奎,李济深,陈济棠,余汉谋。
7、湘系军阀——唐生智,何键,谭延闿8、川康军阀——刘湘,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杨森、王陵基9、西北五马(马家军)——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马仲英10、滇系军阀——龙云,卢汉,胡若愚。
11、山东军阀——韩复榘。
由冯玉祥西北军分裂而出。
12、陕西军阀——刘镇华,杨虎城。
13、新疆军阀——金树仁,盛世才。
14、其它军阀——孙殿英,石友三,陈树藩,刘珍年等。
扩展资料:民国五大军阀1,蒋介石蒋介石军事生涯的开始,源于广东军阀许崇智,陈炯明叛变,蒋介石护卫孙中山逃离,成为孙中山亲信。
之后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当黄埔军官遍地开花的时候,蒋介石就成了全国最大的军阀,只不过这只军阀不是浙系军阀,而是中央军。
2,冯玉祥相对于蒋介石,冯玉祥是老革命了。
冯玉祥参加了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国民革命运动。
在不断的革命和倒戈中,冯玉祥不断壮大。
最终在1927年,冯玉祥军队达到40万之多,控制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河南等西北中原大部分地区。
这只军阀的名字叫做“西北军”。
冯玉祥的西北军昙花一现,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就失去了权势,后来短暂组织察哈尔抗战,很快失败。
3,阎锡山民国最持久的军阀是山西的阎锡山,阎锡山从辛亥革命就是山西土皇帝,一直到1949年才败亡,整整38年。
阎锡山势力最大的时代是中原大战前夕,控制山西、绥远、河北、北平等地,阎锡山这一只军阀叫做晋绥军。
4,张学良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受命于危难之际,执掌东北军,两年后中原大战尘埃落定之时,成功摘到胜利果实,成为控制东三省、和华北大部分地区的大军阀。
但仅仅一年后,就因为九一八事变身败名裂,失去权势。
5,李宗仁李宗仁原属于滇军,后来转到老桂系军阀陆荣廷手下,李宗仁联合桂系军阀中的进步势力,推翻陆荣廷,成为桂系首领,广西始终都是李宗仁安全的大本营。
因此李宗仁是最有资格挑战就是地位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军阀。
三大军阀分别有谁?
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冯国璋的直系军阀、段祺瑞的皖系军阀。
【张作霖】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人。
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
张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
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
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 。
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吴佩孚】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者、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
秀才出身,后投效北洋,并成为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第一战将和智囊。
吴善于用兵,富于韬略,军事才能在当世中国武人中堪称首屈一指,兵锋所指,无不披靡,更为世人瞩目。
在其军事生涯前期,曾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有“常胜将军”名。
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讲求五伦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书》、《正一道诠》、《明德讲义》、《春秋正义证释》等著述传世。
吴平生注重修身,廉洁自守,为人忠直,至性至情,称得上是北洋集团中乃至民国政坛军界中的佼佼者,华北沦陷于日伪之后,愈显其晚节弥坚。
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而不可侵犯的气节。
【孙传芳】 孙传芳(1885-1935),字馨远,山东泰安人,直系军阀首领。
幼年孤苦,寄人篱下,投军后经过不懈努力,在1904年出国赴日本留学。
190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9年回国后历任北洋陆军营长、团长、旅长等职。
1923年率部入闽,平定福建叛乱,任福建军务督理。
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出兵援助齐燮元,夹击皖系卢永祥,占据浙江;
1925年10月起兵驱逐苏皖等地奉系势力,11月在南京宣布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任五省联军总司令,号称“东南王”,成为直系后期最具实力的军阀。
1926年9月北伐军进入江西,孙传芳亲赴九江督战,阻挡北伐军东进,失利后潜赴天津向张作霖求援,任安国军副司令。
1927年2月继续组织兵力阻止北伐,8月率部渡江反攻,与蒋、桂军在南京龙潭一带激战五天五夜后不幸失败,主力军消耗殆尽一蹶不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孙传芳隐居天津。
冈村宁次利用同窗关系多次登门造访,拉拢他出任伪职,而孙传芳作为中国人的良心尚未泯灭,内心不愿意当汉奸,因而严词拒绝。
孙传芳历经大起大落,遂看破红尘皈依佛门。
1935年11月13日,军统局借刀杀人,利用施剑翘为父报仇的心态,诱使施剑翘将孙传芳刺杀身亡。
纵观孙传芳的一生,只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一个悲剧性人物。
好战成性,是其一大特点;
聪颖过人,是其另一特点。
而关键在于北洋军阀的时代烙印,使他思想陈旧,拒绝接纳新思想和新事物,逆历史潮流而动,终于折戟沉沙,为大浪淘尽。
此正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护国大将军的剧情简介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梁冠华饰)夺取后,蔡锷(王志飞饰)等人一度曾对袁世凯寄予厚望。
然而袁世凯却坚持为一己之私,要恢复帝制。
蔡锷气愤已极,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于是他表面上装出不关心政治的样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里厮混,以蒙蔽袁世凯,由此结识了沦落风尘,却胸怀大义的小凤仙(姚笛饰) 。
护国大将军的剧集评价
该剧运用史诗笔法生动刻画了蔡锷、袁世凯、小凤仙等真实的历史人物,对那段波澜壮阔的故事、如泣如诉的传奇进行深入挖掘拓展,使得该剧更具史诗气质 。
(网易评)和其他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相比,该剧的故事从整体到细节都更加紧凑、精彩,气氛更加紧张,扣人心弦 。
(网易评)该剧被认为是一部“可视性强,反映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较为真实。
剧情跌宕起伏,演员阵容整齐,情节逻辑性强,编排合理”的好戏 。
(新浪网评)。
李鸿章死后,他一手创建的淮军去哪里了呢?
淮军以团练起家,之后作为清军的主力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剿灭捻军,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作为晚清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淮军是清政府主要的国防力量。
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淮军在管理和组织训练上的各种弊端暴露无疑。
随后在清政府编练新军的大潮中边缘化,直至从历史舞台消失。
清朝军制:从八旗到淮军满清的主力部队最早是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军。
当时的八旗是以牛录为基础的贵族私军,到皇太极时代才逐步成为国家军队。
八旗是以女真部落为主的老满洲和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新满洲共同组成的。
随着占据辽东后招降纳叛以及征服笼络蒙古,入关前又编成汉军八旗和蒙军八旗。
入关后大量明军和汉人武装投降,清朝按明朝军制把他们编为绿营。
绿营在清朝平定汉地时起了很大作用,清朝依靠绿营镇压地方,制造和「扬州十日」齐名的「嘉定三屠」就是降将李成栋的部队。
从三藩之乱开始,绿营作为主力部队参与了清朝前中期的各项战事。
自乾隆后期开始,绿营和八旗一样逐步失去了战斗力。
咸丰年间的绿营更加不堪,绿营军饷低不兼职副业无法养活一家人,又承担大量杂务如捕盗、押运乃至作官员仆役等。
而且绿营分散布防、互不相统,火器水平还赶不上明末。
这样的军队完全是花架子,打不过太平军只是顺道抢掠百姓。
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清廷已经不得不依靠官员和地主组织地方团练协助镇压。
白莲教没有根据地,力量分散又没有领导核心。
绿营在后面追,团练在地方堵往往成功。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咸丰大量印发嘉庆时剿贼文书,并且任命了十省四十三位团练大臣。
而太平军有统一领导,定都南京后有根据地,建国设官,团练加绿营这一套就没有用了,这时湘军从各地团练中脱颖而出,最后取代绿营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
曾国藩编练湘军亦可视为淮军的开端,不仅因为淮军初创的13营里5个营里有湘军,而且淮军的营制也是传承湘军。
湘军能取代绿营的主力地位,首先湘军军饷和抚恤比绿营多了一倍,而且不承担杂务,这样士卒士气高且能集中于作战和训练。
其次湘军将领多是曾国藩的门生故吏,各营部队由将领自己招募的亲朋同乡组成,兵归将有、层层效忠有很强的凝聚力。
最后湘军有较好的火力和补给,作战必大修工事,这种化攻为守被曾国藩总结为「结硬寨,打呆仗」。
后来蒋介石对此战术推崇备至,在围剿红军时大力向军官灌输。
淮军制度上同湘军大体相同,但是又有改进。
淮军的将领和兵勇多来自两淮,但是它真正起家的根据地却是上海。
在上海见识了西方国家军队以后,淮军迅速改用新式的枪械和开花大炮。
在曾国荃在南京城下挖地道炸城墙时,淮军在苏南用开花大炮很轻易的摧毁太平军的堡垒。
湘军在组织上的问题,淮军也一并继承下来。
由于士兵是将领亲朋同乡招募来的,如果将领不合作,上级指挥不动。
淮军将领刘铭传举荐曹克忠统领自己的淮军旧部,结果发生士兵哗变,牵连刘铭传引退十几年。
淮军本质上是将领的私兵,导致营以上指挥困难,将领在生死存亡的大战中往往存私心保存实力。
淮军武器和训练虽然是西式的,可是作战还是湘军那一套旧战法,战斗力其实并不高。
淮军这些弊端在甲午战争暴露无疑,面对按西方军制编练的日军一败涂地,以致丧权割地。
淮军的崛起讲淮军就必须要讲李鸿章,李鸿章一手创建淮军,淮军也是他的晋身之阶,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后来淮军的主要将领也大多来自合肥周边。
李鸿章的父亲和曾国藩是同年进士,李鸿章又是曾国藩的门生,两家算是世交。
正值乱世的李鸿章写过「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自然想闯番事业。
但是他在家乡办团练失败,于是投奔曾国藩当幕僚。
李鸿章当曾国藩幕僚四年,期间还因为另一个幕僚李元度的惩处问题而离开曾国藩大营。
后来李秀成进攻上海,江苏士绅称愿意每月助饷请湘军出兵。
一开始是找曾国荃去,但是曾国荃想打南京立头功,差事最后落在李鸿章头上。
在曾国藩的帮助下,淮军组成了14个营,并且保举李鸿章为江苏巡抚。
但是当时长江下游到处都有太平军,上海士绅花18万两雇英国轮船把13个营淮军运到上海。
从此淮军开始独立于湘军发展。
穷苦地区来的淮军一度被上海人讥笑为叫花子军,但是很快就凭着勇敢善战让人刮目相看。
淮军换上了新式武器并请西方军官训练,而且与拥有开花大炮的戈登常胜军合作。
淮军以上海为基地,很快就攻下了苏州,而这时的曾国荃仍然在南京城下挖地道。
为了不和曾国荃争功,淮军转向浙江,结果被围攻湖州的左宗棠指责「越界立功」。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曾国藩将湘军大部裁撤。
然而这时北方捻军仍然四处攻城掠地,满蒙贵族中最后一个能领军的僧格林沁战死。
清廷令曾国藩剿捻,并调淮军北上。
此时还闹了个笑话,僧格林沁老部下陈国瑞眼红淮军的新式武器,带500人去劫营抢夺。
拿着大刀长矛去打劫装备枪炮的刘铭传军队,自然是全军覆没,陈国瑞也被生擒。
但是曾国藩四处围堵的战略并不成功,非嫡系部队也不好指挥。
不久,曾国藩被撤钦差大臣,清廷调李鸿章剿捻。
捻军后期虽然全部转成骑兵加强了机动力,但是没有根据地只能四处流窜。
一旦被追军逼入不利逃走的地段,与装备新式武器的湘淮军硬拼,只能一败再败。
在左宗棠和湘军各部支援下,东、西捻军相继被歼灭。
捻军被平定后,从天津一直到上海都是淮军驻防。
淮军成为晚清最大的武装力量,李鸿章也借此执掌了中央大权。
中法战争中,淮军潘鼎新部驻防广西对抗越南的法军。
由于之前表现不佳,镇南关大捷只有冯子材留名。
实际上潘是总指挥也一直在前线,冯部只是作战部队之一。
在台湾的刘铭传则取得了多次胜利,保住了台湾。
战后刘铭传建议清朝在台湾设省,并且担任了第一任台湾巡抚。
李鸿章于1875年开始筹备,1888年正式成军的北洋水师是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
1891年北洋水师访问日本,曾给日本带来极大震慑。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淮军吴长庆部赴朝逮捕大院君(朝鲜国王父亲)平息动乱。
身为吴长庆部下的袁世凯也在此登上历史舞台,并在两年后平息了日本策动的甲申政变。
淮军的没落与结局甲午战争中淮军海陆都一败涂地。
甲午战争时期清朝有近百万大军,但是八旗绿营这种刀枪弓箭的古代部队就占了一半,其余的地方部队还不如淮军。
淮军能作战的部队也就5万人,而日本前线陆军至少12万人。
对北洋水师而言,慈禧挪用军费远赶不上翁同龢的户部禁止添购设备、对外采购弹药伤害大。
甲午战争后,一部分淮军驻防大运河一线。
清朝灭亡后,这支淮军巡防队曾在张勋的指挥下攻下南京,镇压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最后随着张勋的失败消散。
聂士成所部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受到各方赞扬,战后收编其他淮军并扩编为武毅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前,武毅军被改为武卫前军。
在保卫天津的战斗中,聂士成与八国联军作战,义和团又掳去他的家人,与义和团串通的部下又称他造反向他开枪,他最后中炮身死。
战后武毅军大部消散,其余被袁世凯编入直隶淮军等地方部队中。
显赫一时的淮军也逐渐从历史舞台消失。
李鸿章死后,他一手创建的淮军去哪里了呢?
淮军以团练起家,之后作为清军的主力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剿灭捻军,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作为晚清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淮军是清政府主要的国防力量。
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淮军在管理和组织训练上的各种弊端暴露无疑。
随后在清政府编练新军的大潮中边缘化,直至从历史舞台消失。
清朝军制:从八旗到淮军满清的主力部队最早是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军。
当时的八旗是以牛录为基础的贵族私军,到皇太极时代才逐步成为国家军队。
八旗是以女真部落为主的老满洲和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新满洲共同组成的。
随着占据辽东后招降纳叛以及征服笼络蒙古,入关前又编成汉军八旗和蒙军八旗。
入关后大量明军和汉人武装投降,清朝按明朝军制把他们编为绿营。
绿营在清朝平定汉地时起了很大作用,清朝依靠绿营镇压地方,制造和「扬州十日」齐名的「嘉定三屠」就是降将李成栋的部队。
从三藩之乱开始,绿营作为主力部队参与了清朝前中期的各项战事。
自乾隆后期开始,绿营和八旗一样逐步失去了战斗力。
咸丰年间的绿营更加不堪,绿营军饷低不兼职副业无法养活一家人,又承担大量杂务如捕盗、押运乃至作官员仆役等。
而且绿营分散布防、互不相统,火器水平还赶不上明末。
这样的军队完全是花架子,打不过太平军只是顺道抢掠百姓。
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清廷已经不得不依靠官员和地主组织地方团练协助镇压。
白莲教没有根据地,力量分散又没有领导核心。
绿营在后面追,团练在地方堵往往成功。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咸丰大量印发嘉庆时剿贼文书,并且任命了十省四十三位团练大臣。
而太平军有统一领导,定都南京后有根据地,建国设官,团练加绿营这一套就没有用了,这时湘军从各地团练中脱颖而出,最后取代绿营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
曾国藩编练湘军亦可视为淮军的开端,不仅因为淮军初创的13营里5个营里有湘军,而且淮军的营制也是传承湘军。
湘军能取代绿营的主力地位,首先湘军军饷和抚恤比绿营多了一倍,而且不承担杂务,这样士卒士气高且能集中于作战和训练。
其次湘军将领多是曾国藩的门生故吏,各营部队由将领自己招募的亲朋同乡组成,兵归将有、层层效忠有很强的凝聚力。
最后湘军有较好的火力和补给,作战必大修工事,这种化攻为守被曾国藩总结为「结硬寨,打呆仗」。
后来蒋介石对此战术推崇备至,在围剿红军时大力向军官灌输。
淮军制度上同湘军大体相同,但是又有改进。
淮军的将领和兵勇多来自两淮,但是它真正起家的根据地却是上海。
在上海见识了西方国家军队以后,淮军迅速改用新式的枪械和开花大炮。
在曾国荃在南京城下挖地道炸城墙时,淮军在苏南用开花大炮很轻易的摧毁太平军的堡垒。
湘军在组织上的问题,淮军也一并继承下来。
由于士兵是将领亲朋同乡招募来的,如果将领不合作,上级指挥不动。
淮军将领刘铭传举荐曹克忠统领自己的淮军旧部,结果发生士兵哗变,牵连刘铭传引退十几年。
淮军本质上是将领的私兵,导致营以上指挥困难,将领在生死存亡的大战中往往存私心保存实力。
淮军武器和训练虽然是西式的,可是作战还是湘军那一套旧战法,战斗力其实并不高。
淮军这些弊端在甲午战争暴露无疑,面对按西方军制编练的日军一败涂地,以致丧权割地。
淮军的崛起讲淮军就必须要讲李鸿章,李鸿章一手创建淮军,淮军也是他的晋身之阶,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后来淮军的主要将领也大多来自合肥周边。
李鸿章的父亲和曾国藩是同年进士,李鸿章又是曾国藩的门生,两家算是世交。
正值乱世的李鸿章写过「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自然想闯番事业。
但是他在家乡办团练失败,于是投奔曾国藩当幕僚。
李鸿章当曾国藩幕僚四年,期间还因为另一个幕僚李元度的惩处问题而离开曾国藩大营。
后来李秀成进攻上海,江苏士绅称愿意每月助饷请湘军出兵。
一开始是找曾国荃去,但是曾国荃想打南京立头功,差事最后落在李鸿章头上。
在曾国藩的帮助下,淮军组成了14个营,并且保举李鸿章为江苏巡抚。
但是当时长江下游到处都有太平军,上海士绅花18万两雇英国轮船把13个营淮军运到上海。
从此淮军开始独立于湘军发展。
穷苦地区来的淮军一度被上海人讥笑为叫花子军,但是很快就凭着勇敢善战让人刮目相看。
淮军换上了新式武器并请西方军官训练,而且与拥有开花大炮的戈登常胜军合作。
淮军以上海为基地,很快就攻下了苏州,而这时的曾国荃仍然在南京城下挖地道。
为了不和曾国荃争功,淮军转向浙江,结果被围攻湖州的左宗棠指责「越界立功」。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曾国藩将湘军大部裁撤。
然而这时北方捻军仍然四处攻城掠地,满蒙贵族中最后一个能领军的僧格林沁战死。
清廷令曾国藩剿捻,并调淮军北上。
此时还闹了个笑话,僧格林沁老部下陈国瑞眼红淮军的新式武器,带500人去劫营抢夺。
拿着大刀长矛去打劫装备枪炮的刘铭传军队,自然是全军覆没,陈国瑞也被生擒。
但是曾国藩四处围堵的战略并不成功,非嫡系部队也不好指挥。
不久,曾国藩被撤钦差大臣,清廷调李鸿章剿捻。
捻军后期虽然全部转成骑兵加强了机动力,但是没有根据地只能四处流窜。
一旦被追军逼入不利逃走的地段,与装备新式武器的湘淮军硬拼,只能一败再败。
在左宗棠和湘军各部支援下,东、西捻军相继被歼灭。
捻军被平定后,从天津一直到上海都是淮军驻防。
淮军成为晚清最大的武装力量,李鸿章也借此执掌了中央大权。
中法战争中,淮军潘鼎新部驻防广西对抗越南的法军。
由于之前表现不佳,镇南关大捷只有冯子材留名。
实际上潘是总指挥也一直在前线,冯部只是作战部队之一。
在台湾的刘铭传则取得了多次胜利,保住了台湾。
战后刘铭传建议清朝在台湾设省,并且担任了第一任台湾巡抚。
李鸿章于1875年开始筹备,1888年正式成军的北洋水师是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
1891年北洋水师访问日本,曾给日本带来极大震慑。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淮军吴长庆部赴朝逮捕大院君(朝鲜国王父亲)平息动乱。
身为吴长庆部下的袁世凯也在此登上历史舞台,并在两年后平息了日本策动的甲申政变。
淮军的没落与结局甲午战争中淮军海陆都一败涂地。
甲午战争时期清朝有近百万大军,但是八旗绿营这种刀枪弓箭的古代部队就占了一半,其余的地方部队还不如淮军。
淮军能作战的部队也就5万人,而日本前线陆军至少12万人。
对北洋水师而言,慈禧挪用军费远赶不上翁同龢的户部禁止添购设备、对外采购弹药伤害大。
甲午战争后,一部分淮军驻防大运河一线。
清朝灭亡后,这支淮军巡防队曾在张勋的指挥下攻下南京,镇压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最后随着张勋的失败消散。
聂士成所部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受到各方赞扬,战后收编其他淮军并扩编为武毅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前,武毅军被改为武卫前军。
在保卫天津的战斗中,聂士成与八国联军作战,义和团又掳去他的家人,与义和团串通的部下又称他造反向他开枪,他最后中炮身死。
战后武毅军大部消散,其余被袁世凯编入直隶淮军等地方部队中。
显赫一时的淮军也逐渐从历史舞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