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抚使(安抚司是什么机构?)
安抚司是什么机构
安抚司是中国古代官署名,长官为安抚使,系由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
在隋代,安抚大使是行军主帅的兼职。在唐代前期,安抚使是派遣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的官员。另外,金、元、明、清时期,安抚司是少数民族地方官署名,金初设宣抚司,后改安抚司,设安抚使为长官,掌军政之务。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中国历史文献资料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唐朝巡察使与太守哪个大
巡察使,官名系唐代前期巡行地方的大吏。常在水旱灾害后派遣五品以上之内外官充任,掌考察官吏,赈济灾民,称巡察使。有时称“安抚使”或“存抚使”,亦称“宣抚使”。
太守:中国战国至秦朝时期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历代沿袭不变。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前者直通皇权
北宋安抚使兼兵马总管是个什么官职
这是宋朝的官职某地方出了战事 中央就会派一个大员出任安抚使去巡视 指导工作 类似于唐代的黜置使或者明代的巡抚总督 至于兼任兵马总管 就相当于是掌军权 类似于汉代的刺史 集军政于一身
宣威使是什么官
宣威使是一个古代中国的官职名称,主要出现在唐、宋、明等朝代。宣威使的职责是宣扬朝廷的威信,负责平定叛乱、安抚民众,以及在地方上推行朝廷政策。宣威使通常由皇帝任命,具有一定的权威和实权。
在不同朝代,宣威使的职责和地位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唐朝,宣威使通常负责征讨叛乱、安抚民众,以及在地方上推行朝廷政策。而在宋朝,宣威使的地位相对较低,主要负责监督和巡察地方官员,确保地方政务的顺利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宣威使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称谓。例如,在明朝,宣威使被称为宣抚使,负责平定叛乱和安抚民众。因此,在研究历史文献时,需要注意这些官职名称的变化和背后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官职黜陟使的责任是什么
据《新唐书》载,黜陟使的工作职责是“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巡省天下诸州,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既要对地方官吏的吏治进行监督;又要“巡察、安抚天下各州”,对全国各地地方统治加以安抚。黜陟使制度,是唐代朝廷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察、以决定对其进行升迁或贬黜的重要制度。这种行政监察对唐代地方官吏的有效任用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其是通过对官吏的考察,将其吏治情况上奏,使上级主管人事任命的官吏能知道州县地方官吏的表现,以便对其进行升迁或贬黜。这个制度促进了优秀人才的选拔,对官吏的监督、政绩的取得都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