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士不遇赋?汉将李凌写的一首答司马迁的赋叫什么名字我忘了?
汉将李凌写的一首答司马迁的赋叫什么名字(我忘了)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和有名的《报任安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
《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感士不遇赋的语言特点
《悲士不遇赋》是汉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作品。此赋一百八十余字,篇幅很短,但表达的思想很明确,一是叹“士生之不辰”,二是不甘于“没世无闻”。
前者与他人的同类作品一样,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情绪;后者则是司马迁特有的衷曲,与《报任安书》一脉相通。
它表现了作者为实现志向而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而且对穷达易惑、美恶难分的社会黑暗现实,表示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全文感情悲愤激越,语言简劲铿锵,个性鲜明,震撼人心,是赋体中极为成功的作品。
士不遇赋多少字
约五百字
《士不遇赋》是西汉董仲舒创作的一篇抒情赋。此赋先写实现人生追求机遇的难得,再写“士”的两难处境,最后写作者内心激烈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应以道德自我完善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全赋说理的成分较多,而殊少夸张铺叙之辞,即使抒情的部分,也写得比较含蓄深沉,表现出十分浓厚的儒家色彩,表达了作者的人格与志趣,同时也有作者对世事的关怀和政治理想的陈述。全文约五百字。
骚体赋的基本主题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体制上模拟楚辞,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
骚体赋重在咏物抒情,且多抒发抑郁之情。如: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和牢骚。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以抒情赋并称的作家
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扬雄的《逐贫赋》等。 以赋抒情,这是汉代作家对屈原艺术创作的直接继承,自汉代初叶,就不断 地有作家将其愤懑、感伤诉诸赋中。只是在西汉时,以司马相如、扬雄为代表的 铺陈之作成为赋的正宗,而抒情赋则如涓涓细流,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扬雄的《逐贫赋》等,前启后继, 不绝如缕。 东汉时期,由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方面条件的变化,士人处于外戚、 宦官争权夺势的夹缝中,志向、才能不得施展,愤懑郁结,便纷纷以赋宣泄其胸中不平。于是,这涓涓细流逐渐汹涌奔腾起来,蔚为大观。 大体而言,汉初赋作多近乎屈原的骚体,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使用“兮”的语气词,因而汉初的赋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骚体的继承。不过,汉初骚体赋在形式上也开始趋向散文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由骚体向汉大赋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