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甲杀伊尹(”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是什么意思?)
”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是什么意思
翻译:以前太甲(汤嫡长孙)昏庸,伊尹(商朝宰相)把他囚禁在桐宫;昌邑王(刘贺)登基才二十七天,做恶三千多条,所以霍光(霍去病的异母兄弟)就告祭太庙,把他废除了。这是两个典故,意思是皇帝昏庸,忠臣可以废掉他。
三国演义:董卓想废幼帝自立为帝,卢植曰:“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何可强主废立之事?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卓大怒,拔剑向前欲杀植。
伊尹放太甲的结果
伊尹见放逐太甲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亲自到桐宫迎接,恢复太甲王位,自己退为臣。太甲二次即位,勤修德政,以身作则,诸侯归服,百姓安宁。 伊尹特作《太甲训》三篇褒奖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为后来的中兴局面打下了基础。伊尹连辅商初数王,既为帝师,又代帝王行政,功高盖世,前无古人。伊尹死后,商王沃丁以天子以礼葬之。
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贤明的主公你错了,以前太甲昏庸,(伊尹把他囚禁在桐宫;)
太甲:商朝第四位君主。
伊尹:夏商间人,出身卑贱,得商汤重用后辅佐汤立国。
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想废幼帝自立为帝,卢植曰:“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何可强主废立之事?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卓大怒,拔剑向前欲杀植。
益干启位而启杀之意思
出自王国维的《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原文为,夏年多殷;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幽[厉]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
其中益干启位而启杀之的意思就是益侵夺启的帝位,启杀了他。
伊尹霍光下场
伊尹霍光都是著名的辅政大臣,并且在正史记载上名声都不差,但两者结局还是有区别的。
伊尹是商朝初年时代人物,史书记载他辅助商汤治国,政绩非常好,后因商汤嗣君太甲人品太坏,行事荒唐,于是伊尹放太甲,就是把他关起来,自己摄政。直到多年后太甲悔改,才还政于他,自己回到人臣的位置。这个故事看起来有点假,伊尹也未免太霸道、太高尚了吧?所以后世多有怀疑的。直到现代考古发掘,很多甲骨文资料都显示伊尹配祀于商王太庙,说明伊尹在历代商王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也可以证明历史记述的可靠性。
而霍光的结局要糟糕得多。霍光辅政,也免不了专制,聪明如汉昭帝,都说见到霍光,“如芒在背”,浑身不自在。但霍光毕竟比较正直,后世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
霍光一生最大的错误,也是致命的错误,就是包庇自己的妻子霍显的犯罪事实,隐瞒不报,最终葬送了霍家的一切,为后人所诟病。
霍显为了自己女儿能够做上皇后,竟丧心病狂,使人毒死宣帝许皇后。许皇后是宣帝还流落民间时的贫贱夫妻,而且许家对宣帝还有救命、养育之恩。二人感情非同一般,霍显竟然将许皇后毒杀了,这是何等霸道、何等无知。霍光做为辅政大臣,知道后大惊失色,犹犹豫豫,最后竟然决定隐瞒不报。
可是纸包不住火,宣帝还是知道了内情,鉴于霍光的功劳、地位,宣帝选择按下来。霍光去世后,霍显及其几个儿子居然还不收敛,越发专横跋扈,最终宣帝发威,新数老数一起算,满门抄斩,霍光所有功名荣誉也都被剥夺掉,落得个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