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的代表作?黄庭坚的作品?
黄庭坚的作品
文学作品《山谷词》、《豫章黄先生集》等;书法作品:《松风阁诗帖》、《诸上座帖》、《砥柱铭》等。
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作品有《山谷词》《豫章黄先生文集》等。
春林两字的含义,求答多谢
《春林》是宋朝诗人张耒的作品。诗词正文 春林露如雨,萧萧晓花寒。引手攀高红,微香来鼻端。何以比芳洁,置之青玉盘。持归供像佛,相对淡无言。
春日书事的意思
《春日书事》是宋代诗人张耒所写的一首描写春日景物的七言绝句。这首诗除了第二句写情,其他三句都是写景。但这些写景却又都是围绕着写情铺展,从而把春日里那种寂寞无聊的细微感受,刻划得入木三分。
作品名称
春日书事
创作年代
宋代
作品出处
《全宋诗》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
张耒
求张耒的《和端午》解释意思
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
国破身死如今还能有什么呢?
唉!
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和端午》是北宋诗人张耒的七言绝句。作者从端午竞渡纪念屈原的千载冤魂说起,虽然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的屈原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原文如下: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词句注释如下:⑴竞渡:赛龙舟。
⑵讵(jù):岂,表示反问。
⑶殒(yǔn ):死亡。
⑷离骚:战国时楚国人屈原的作品。扩展资料: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
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
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
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
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苏门四学士典故趣闻
苏轼在徐州不仅有较多的感人政绩,也是诗文成就出色的丰收期,所以在文人和百姓中都享有越来越高的声誉,不少文人学士更纷纷投书请教。当时远在河北大名府的才子黄庭坚便写信给苏轼,诚挚表示愿拜在他门下,并附上两首古风求教。苏轼在认真看了黄庭坚的信与作品后,也很感概,爱才的他称赞说:"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可见苏轼很喜欢黄庭坚的才学,更未以师自居,而是把他当成朋友待之了。
黄庭坚也是如此,在进京应考时,又专程到徐州拜见苏轼,还写诗表示"我烛不愿万户侯,唯愿一识苏徐州。"这是多敬佩苏轼之情感了!后来他与秦观.晁补之.张耒被世人誉为"苏门四学士"。而秦观(少游)也是出名的才子,世人还善意编撰了"苏小妹三难新郎的趣闻,今后在介绍秦观时再细叙。
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期间所写的诗文都编入<<黄楼集>>,这些诗词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而且他写的五首<<浣溪沙>>词,使他成为了"词"中笫一个写农村生活题材的词人。现先将其中的两首转录于下:
<<浣溪沙>>第三首
麻叶层层麻(该字打不出来仍以"麻"字代之)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女语络丝娘(虫名,俗称纺织娘,这里是双关语,也指制丝的农户)。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麸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浣溪沙>>第四首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帷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两首词充满农村生活气息,描写的是麦收时节的农村景象,尤若一幅生气盎然的乡村风土画。苏轼此间的诗也写了较多反映百姓生活之佳作,如他派人到徐州附近探查能产石炭的场所,并组织开发,不仅给百姓带来就业生计,还解决了人们严寒取暖之急等。他在所写之<<石炭>>诗中就形象生动地作了描述: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骱(该字打不出来,实为"骨"旁加"干"字,是指小腿和小腿骨)。湿薪半束抱衾绸,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黑色的美石)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黥为万段。
该诗简要地记叙了开发石炭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又以对比手法写到昔日一床丝棉被也只能换半捆湿柴生火。后两句还说北山的铁矿也有石炭来炼了,还可制造兵器多好啊!可见苏轼对组织开发石炭深感欣慰!还有多首,就不一一例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