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问答》?李白山中问答原文?

2023-11-11
8 阅读

李白山中问答原文

《山中问答》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全诗语言朴素,转接轻灵,活泼流利,浑然天成;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意蕴幽邃;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

作品原文

山中问答⑴

问余何意栖碧山⑵,笑而不答心自闲⑶。

桃花流水窅然去⑷,别有天地非人间⑸。[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山中问答:一作“山中答俗人”,一作“答俗人问”,一作“答问”。

⑵余:我,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栖:居住,隐居。碧山:山名,又名“白兆山”,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⑶不答:一作“不语”。自闲:悠闲自得。闲,安然,泰然。

⑷“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山有小口。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一作“宛然”。

⑸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别,另外。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白话译文

逐句

全译

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3]

创作背景

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白兆山桃花岩。此诗当作于开元十七年(729年)或十八年(730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山中问答唐李白古诗讲解

诗:

山中问答(作者: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解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李白《夜下征虏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

山中问答寓意

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

《山中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原文为: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1、栖:居住,隐居。

2、碧山:山名,又名“白兆山”,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3、自闲:悠闲自得。闲,安然,泰然。

4、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5、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别,另外。

6、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白兆山桃花岩。此诗当作于开元十七年(729年)或十八年(730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思想主题:

此诗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全诗语言朴素,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意蕴幽邃;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别天洞地的意思

洞天,道教称神仙所居住的名山胜境。别有洞天指风景极为秀丽,引人入胜。

《镜花缘.第九八回》:「阳衍进了巴刀阵,但觉香风习习,花气溶溶。林间鸣鸟宛转,池内游鱼盘旋,各处尽是画栋雕梁,珠帘绮户,那派艳丽光景,竟是别有洞天。」

近别有解释】洞中另有一个天地。形容风景奇特,引人入胜。

【出处】唐·李白《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示例】各处尽是画栋雕梁,珠帘绮户,那派艳丽光景,竟是~。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八回

【近义词】别有天地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形容另有一种境界天地

别有洞天是谁写的

《别有洞天》是由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所写,是一部以科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的多篇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从未来社会、外星球探险、虚拟世界到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讲述了人类与科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整部作品既有科幻小说的烧脑特点,又有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是一部兼具思想性和娱乐性的科幻佳作。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