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的意思-巴山夜雨是么意思?

2023-11-12
6 阅读

巴山夜雨是么意思

巴山夜雨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夜雨寄北》。

全诗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是什么意思

“巴山夜雨”作为一种气候,其实是泛指多夜雨的我国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区)。这些地方的夜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例如,重庆、峨眉山分别占61%和67%,贵州高原上的遵义、贵阳分别占58%和67%。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多夜雨的,但夜雨次数、夜雨量及影响范围都不如大巴山和四川盆地。

“巴山夜雨”作为诗词的字面意思,又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出自于: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意思是: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西南山地多夜雨的原因:

其一是西南山地潮湿多云。

夜间,密云蔽空,云层和地面之间,进行着多次的吸收、辐射、再吸收、再辐射的热量交换过程,因此云层对地面有保暖作用,也使得夜间云层下部的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夜间,在云层的上部,由于云体本身的辐射散热作用,使云层上部温度偏低。这样,在云层的上部和下部之间便形成了温差,大气层结趋向不稳定,偏暖湿的空气上升形成降雨。

其二是西南山地多准静止锋。

云贵高原对南下的冷空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因而我国西南山地在冬半年常常受到准静止锋的影响。在准静止锋滞留期间,锋面降水出现在夜间和清晨的次数,占相当大的比重相应地增加了西南山地的夜雨率。?

《夜雨寄北》的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的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夜雨寄北》的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的赏析: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这是作者身居异乡巴蜀时以诗的形式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一说友人)的复信。此诗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对方的深深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诗即兴写来,写出了作者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全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巴山云雨是什么意思

巴山云雨,有巴山夜雨。意思是做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和思念缠绵之情。出自: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巴山,在不同时期的指向是不同的。在今天,巴山的指向相当明确,指的就是大巴山脉。但唐代巴山是指巫山一带。李商隐诗句的巴山,应是泛指整个巴蜀地区,并非实指某个山脉。

雨云,本意是指天上的云和雨。后一般泛指男女之间的事。夜雨字义指晚上的雨。含义是最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

巴山雨寓意什么

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夜雨寄北》。

全诗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如下: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夜雨是指晚八时以后,到第二天早晨八时以前下的雨。巴山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大巴山,这是不了解古代四川地理的一个误解。

明代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中写得明明白白,重庆北碚的缙云山,古时候就叫巴山,这里的夜雨现象特别明显。从南北朝以来,这儿就是一处名胜,常有许多文人雅士来往。李商隐来到这里游玩,就曾经暂时停留在这儿,写了这首有名的诗篇。大巴山范围广阔,位置非常偏僻,李商隐没有居留在那里的任何理由。

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你在寄来的书信中问我何时回家,可我实在无法确定回家的具体日期。但我可以告诉你,这里的巴山夜雨正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涨满了秋天的池塘。从“君问”二字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商隐给妻子的复信。于是李商隐便以问答的形式,对眼前的环境进行了抒写。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