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庙号?商王庙号和谥号?

2023-11-13
46 阅读

商王庙号和谥号

商朝时期,商王除了本名以外,还有祭名、谥号,而杰出的商王还有庙号,表现一般的商王,则没有庙号。

比如,商朝中后期,发生了著名的“武丁中兴”,当时的国王,祭名为武丁,谥号为商襄王,庙号为商高宗,本名为昭。

商朝的末代国王,祭名为帝辛,谥号是周人给加的,商纣王,本名为授,没有庙号。

祭名是中国唯一信奉鬼神的朝代商朝的特色称号,以后的朝代皆无。

周武王庙号是什么

是西周世祖

西周世祖武王(约前1087年—前1043年),大周的创建者,华夏杰出领袖,汉族,姬姓,名发,谥号武王,庙号世祖,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斌王。是周文王的次子。约前1056年文王死,他继承王位。

姬发继承其父遗志,推翻商朝统治,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姬发继任后,继续积极准备灭商,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南宫括为元帅,武吉为将军;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

光武帝庙号

世祖

“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指的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光武”是他的谥号,而他的庙号是“世祖”,所以在《资治通鉴》这种编年体通史中,对他的全称是“世祖光武皇帝”。

为什么其他的汉朝皇帝,比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中间都是一个字,而刘秀的“汉光武帝”中间有两个字呢?实际上,两汉的所有皇帝中,除了刘邦,其他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是两个字。刘秀谥号的独特,不在于字数多少,而在于所代表的含义。

庙号排名标准顺序

①从高到底排序

②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③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严格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世宗是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中宗、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肃宗有中兴意愿却没有成功,有心无力;宪宗、宣宗、景宗有功有过;宁宗过于懦弱;德宗遭遇动乱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转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为人好玄虚;文宗文弱无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顺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惠宗治国无方,江山残破;僖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中国历史第一个庙号

古代的庙号起源于商代,如商汤王称“高祖”,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殷商帝王的庙号仅有“高祖”、“太宗”、“中宗”、“高宗”四种,要有功、有德者才称为“宗”。

西周至秦代,帝王都没有庙号。从汉代起,又恢复了庙号,历代沿置,称法也更复杂了。汉代以后,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如汉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太祖”就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又特称“高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又称“唐高祖”。“高祖”是李渊死后的庙号。

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汉代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与殷代相同,有功、有德者被称“宗”。自南北朝以后帝王称“宗”已经滥了,到唐代就无帝不“宗”了后世有些无道昏君也尊庙号,如北宋帝赵佶庙号“徽宗”,南宋皇帝赵构庙号“高宗”,明朝皇帝朱由校庙号“熹宗”,等等。

可见唐以后帝王的庙号已经不像汉代以前那么严格了,不论有功有德或无功无德者,死后都追尊庙号,而且庙号的名目繁多。以唐代为例: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僖宗李儇昭宗李晔。

古代后世之君庙号绝大多数尊“宗”,但也有例外。如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他们都不是第一个君主,也被尊“祖”,这可能与其成就帝业统一中国的功德有关。

可见,第一位君主可尊“祖”,非开国皇帝也尊“祖”。

唐以后也有少数皇帝没有庙号,这是因为他们在位时间太短,唐哀帝李柷、南宋恭帝赵显、元代幼主阿速吉八、清废帝溥仪等。

也有朝代末一个皇帝,亡国后无人尊其庙号,如元代顺帝妥欢帖睦尔等。自唐至明,人们基本上是以庙号来称谓皇帝的。如北宋皇帝赵匡胤被称为“宋太祖”,明朝皇帝朱元璋被称为“明太祖”,等等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