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訾是谁的后代?陬和鄹的区别?
陬和鄹的区别
陬是一个汉字,读音为zōu,左中右结构,部首为阝。形声,从阜( fù),取声。“阜”是土山,与区域有关。本义:山的角落。陬还有角落;聚居;农历正月的别称等意思。复姓字之一。訾娵氏,亦写作"訾陬(ju一声)氏",见于古老姓氏,其后代已简化为訾姓。
左边耳朵旁右边一个取是什么字
是陬字。
陬zou
陬是一个汉字,读音为zōu,左中右结构,部首为阝。形声,从阜( fù),取声。"阜"是土山,与区域有关。本义:山的角落。陬还有角落;聚居;农历正月的别称等意思。
复姓字之一。訾娵氏,亦写作"訾陬(ju一声)氏",见于古老姓氏,其后代已简化为訾姓。
康熙字典解释
《唐韵》子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将侯切,??音緅。《说文》坂隅也。《战国策》康王之时,有雀生??于城之陬。《史记·绦侯世家》后吴奔壁东南陬。
又《尔雅·释天》正月为陬。《史记·历书》闰馀乖次孟陬殄灭。《注》正月为孟陬。《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陬。
伏羲氏给自己定的姓是
根据史书记载,姓氏文化起源于伏羲,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封禅泰山(今山东),从甘肃到河南到山东,一统华夏部落,正姓氏、制嫁娶、创八卦,这些创举至今影响着中华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总源头。
伏羲给自己取姓为风。各大归顺的部落一一效仿,大多都以一音为姓,传承至今。风,是最古老的姓氏。
伏羲,给直系后裔建立四个方国,为任、宿、须句、颛臾四国,这四国就在泰山周围负责祭祀太昊,成为神守国,虽然力量微小,而正因为是伏羲后裔,血统高贵,得以一直传承到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这四国后人就以国名为姓。
任姓:源自任国,任国一直到秦朝建立才灭亡,今为山东济宁任城区。
宿姓:罕见姓氏。源自宿国,念做(xu),宿国最早在山东泰安东平县宿城,后迁至今安徽宿州。江苏宿迁一带。
须姓:罕见姓氏。源自须句国。
句姓:太昊之后,见《左传》,其子孙以古国须句为氏,或省句为须氏,或省须为句氏。
颛姓:罕见姓氏。源自颛臾国,一说颛顼高阳氏之后。
臾姓:罕见姓氏。源自颛臾国。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
东姓:《姓氏考略》上说东氏是伏羲之后,望出太原。另《尸子》上记载:“伏羲之后,舜七友有东不訾。”
包姓:姓源于风姓包氏,出自中国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字伏羲号黄熊谥太昊后裔,《易经系辞》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鲍姓:源自庖牺氏,即使远古第一帝伏羲氏,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
伏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安伏乡、伏洼村、伏湾村、伏家峡)、河北尚义,山东临沂,山东昌乐、东平,辽宁清原,山西太原,陕西韩城、扶风等地皆有分布,源于风姓,出自上古包羲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的字为氏。
程姓: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凌姓:源于地名,传说出自远古帝王伏羲氏的诞生之地淩,属于以以居邑名称为氏。
后姓:源于太昊氏,後氏是传说中上古时期东夷族首领太暤的后代子孙。太暤又称太昊或大昊,就是古帝伏羲氏的别称。“後”与“后”,在古代是两个不同姓氏的氏族,在今天都简写成“后”,不分彼此。
希姓:罕见的姓。《路史》:“希氏,伏羲之后,希羲古通用”。
宓姓:宓姓出自上古的伏羲氏,因伏羲又叫宓羲,宓姓和伏姓在古代是相通的。宓姓历史名人有洛水之神宓妃、春秋时期鲁国单平侯宓不齐等。
东方姓:“东方”是个古老的姓氏。早在远古时期,上古帝伏羲创立八卦,而他的后代孙仲,世掌东方青阳之令。古书记载,相传他出生的时候,“出于震,位主东方”,即根据八卦图推算是在震位,而震位表示为“东方”,因此,就以“东方”为姓氏。
乘姓:《姓氏考略》:“咸鸟生乘厘。伏羲孙也”。
巴姓:以水为姓。据《姓氏考略》和《路史》载,上古时伏羲氏(姓风)有个后裔叫后照,定居于巴水,即今四川省东部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巴水为姓,称巴氏。
谌姓哪里人最多
湖南安化县,谌姓安化,谌姓是一个大姓,谌姓就占了5万左右,
湖南省安化县谌氏是大节公第四十九世孙谌和(字养元),跟随其父谌九万(字图南)、母万氏,从江西浃溪,于宋朝开禧年间(公元1205——1207),步行1300里,迁徙过来的。从养元公起迄今已传至33世(即大节公第八十一代孙)。
安化县人口780969人(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安化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面积第三大的县,山地面积达82%,是典型的山区县、库区县,有林地面积536万亩,森林覆盖率76.51%。2013年,安化辖5个乡、18个镇。
安化古称“梅山”,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章惇始开梅山置县。安化还是中国名茶黑茶的故乡,是湖南茶马古道的起点。
谌姓起源
谌姓主要源自:姬姓。
:源于姬姓,出自周幽王十四子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文献《巫邑谌氏祖谱》记载:“谌氏出自姬宗,乃周朝王族后裔,祖宗源地承周(今河南洛阳)。考其系传,至周幽王姬宫涅第十四子封于‘谌’,
"东"姓氏的由来
东姓起源于远古时期,是以祖上名字为姓的姓氏。相传舜有七个朋友,他们的名字是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一作识)、秦不虚、灵甫。东不訾的后代,有的就用"东"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东姓。《尸子》云:"舜士友有东不识,《广韵》作东不訾。"据古书(什么古书?)记载说,东不识这支东姓,源自远古的伏羲氏。伏羲是远古的伟大部落首领,生活在古宛丘(今河南周口一带,现有占地875亩太昊伏羲陵一座),他的部落当时最为昌盛,生产方式先进,所以传说中许多发明创造都归于伏羲,并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形象代表。东姓源自伏羲部落,在舜帝时仍是极受尊重的。另外,大禹的后裔东楼公被封于杞国,东楼公子便以他的名为姓了。东(Dōng东)姓源出有三:
1、出自舜有七友东不訾之后为东氏。据《集韵》载,舜帝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七友为: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一作东不识)、秦不虚、灵甫。《尸子》云:“舜士友有东不识,《广韵》作东不訾。”东不訾的后代,有的就用“东”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东姓。
2、出自风姓,太昊伏羲之后有改姓东氏。据《路史》载,伏羲氏之后东蒙氏之后人有居于东方者,以居地为氏,后改东氏。
3、汉复姓十三氏中有东宫、东郭、东门、东野、东田、东陵、东蒙、东莱、东邱、东乡、东里、东关、东闾等复姓,后有改东氏者。东姓始祖:东不訾。据《通志·氏族略》上说,东氏是舜七友东不訾的后代,望出平原。而《姓氏考略》上说东氏是伏羲之后,望出平原。另《尸子》上记载:“伏羲之后,舜七友有东不訾。”由此看来,东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姓氏,推算起来,至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望族居平原郡(今山东省平原县南)。东氏后人奉东不訾为东姓的始祖。
4、据《东野志》记载:复姓"东野"来源于商朝,始祖是周公旦,即周公。周公的第三个儿子叫渔,封地东鲁(即现在的山东)的东野(即现在的曲阜),渔有一子,就以东野为姓,叫东野田。当时,就在曲阜修建了较为宏伟的周公庙,由于渔非常想念自己的父亲,就经常登上周公庙前的一块巨石向都城凝望,这块石头就被称为“往父石”。春秋战国时期,在鲁国朝中的东野一姓的官员被奸臣所陷,500余门被灭,只有老大携家谱逃往东瀛,改姓为“东”,隐名改姓直至鲁国灭亡许多年,后代才携家谱迁往晋(现在的山西);因各种原因,后代又分散到各地;其中一支携《东野志》落户到河南寝丘(现在的河南省沈丘县),一直以“东”为姓,繁衍生息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