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的用法-囫囵吞枣说明什么道理?

2023-11-15
8 阅读

囫囵吞枣说明什么道理

“囫囵吞枣”出自《湛渊静语》,原文为: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个枣也”

“囫囵吞枣”告诉我我们在认识新事物时应该充分消化再去吸收,如果只是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不仅不会有好处,还会对自己有害。同时做事不要急躁匆忙,想着一步到位,而是用一种认真谨慎的态度去面对,再充分了解事物去接受它。

囫囵吞枣的囫囵是什么意思?

[释义]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考查知识点:解释词义、字义

思路分析与延伸:?

[语出]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正音] 囫;不能读作“wù”。

[辨形] 枣;不能写作“束”。

[用法] 用来形容读书不认真。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生吞活剥”;都可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同在于:①~偏重指作学问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偏重指生搬硬套。②“生吞活剥”还可形容吃东西时的状态;~不能。

[例句]? ?

①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地看一遍。?

②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不加思索地一口吞下整个枣子,比喻人对知识或信息的理解浅薄、不加分析和思考。

这个成语源自于《庄子·外物》篇,其中描述了一个人囫囵吞枣地吃下整个枣子,而没有品味和细细咀嚼。在引申意义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对于知识或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过于草率,没有深入思考和理解其中的内涵和细节。

使用这个成语时,通常是贬义的,表示对某人的学识或见解的质量不高,只是表面上的了解,没有深入研究和思考。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对待问题或任务的态度,缺乏细致入微的思考和处理。

因此,当我们说一个人"囫囵吞枣"时,意味着他对于所接受的知识或信息没有深入思考和理解,只是表面上的了解,缺乏深度和透彻的理解。

类似于"囫囵吞枣"的词语有:

1. 蜻蜓点水:形容对知识或信息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研究和理解。

2. 一知半解:表示对某个问题或知识只有一部分的了解,缺乏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3. 浅尝辄止:形容对事物只是表面上的了解,没有深入研究和思考。

4.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表示对某个事物或现象只知道表面的结果或现象,而不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原理。

5. 知识浅薄:指对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深,缺乏广度和深度的知识储备。

这些词语都用来形容人对知识或信息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只是表面上的了解,缺乏深度和透彻的理解。

囫囵吞枣意思是什么

成语名字:

囫囵吞枣

成语发音:

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解释: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成语出处:

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成语繁体:

囫圇吞棗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

囫,不能读作“wù”。

近义词:

不求甚解 生吞活剥?

反义词:

含英咀华 细嚼慢咽 融会贯通?

成语例句:

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我囫囵吞枣地吃完饭是病句吗

这的确是个病句,因为在吃饭上用囫囵吞枣是极不恰当的,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整个的,没有任何剩余的吃法,而吃饭一定是要使用餐具的,故此这个句子是病句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