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的出处-咬文嚼字选自?
咬文嚼字选自
《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
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咬字来历
咬,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yǎo,最早见于金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咬”字基本含义为上下牙对住,压碎或夹住东西,如咬啮;引申含义为钳子等夹住或螺丝齿轮等卡住,如咬合。
在日常生活中,“咬”字多用作动词,比喻攀扯或诬陷他人,如反咬一口。
字源演变
咬字普通话最早见于金文时,形声字。篆、隶书从齒(齿),从交,交(jiao)兼表声,交像人两腿交叉,有相合意,咬则上下牙相合。
楷书从口、从交,表示在口中咬,交亦声。本义指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咬”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
“咬文嚼字”具体是什么意思
咬文嚼字[yǎowénjiáozì][释义]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出处]元·乔吉《小桃红·赠刘牙儿》曲:“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
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
咬文嚼字,汉语成语,拼音是yǎowén-jiáozì,意思是在词句上斟酌推敲,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也作咬文啮字。出自元·无名氏《杀狗劝夫》。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中文名
咬文嚼字
出处
《杀狗劝夫》
拼音
yǎo wén jiáo zì
同义词
咬文啮字
反义词
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咬文嚼字嚼字读音
咬文嚼字
yǎo wén jiáo zì
成语解释 指过分推敲字句;或讥讽迂腐不达事物;寻章搞句的人。
成语出处 元 乔吉《小桃红 赠刘牙儿》曲:“含宫泛微,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