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的背景-孙权劝学写作背景?
孙权劝学写作背景
人物背景: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在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
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课文背景: 本文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因先前的史书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而成的。
与原文比照,省略了吕蒙与鲁肃论议的具体内容和孙劝劝学的详细论说。
省略过程,只重结果来突出学习之益;不说论议内容,只用鲁肃的反应来侧面表现吕蒙的变化。 《资治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的意思。
孙权劝学劝学原因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
孙权劝学孙权是孙权现身说法,以身作则。告诉吕蒙自己的事务也特别多,但是还是一直坚持读书。并且一语道破读书的重要性,告诉吕蒙学习的方法、目的和作用。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关于孙权劝学的背后小故事
三国时期,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后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为了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习。“孙权劝学”的故事就发生了。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孙权劝学的原因
第一,身居要职,必须学;
第二,现身说法,大有益;
第三,了解历史,可以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