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猿祸木典故-两猿锯木典故?
两猿锯木典故
? ? ? ?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之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刚刚好。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惊猿脱兔的故事
惊猿脱兔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猿和一只兔之间的竞赛。猿自负地挑战兔子,认为自己一定能赢。比赛开始后,兔子迅速跑出去,而猿却停下来玩耍。当猿最终决定追赶兔子时,兔子已经到达终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负和懒散会导致失败,而谦虚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心猿意马典故
【出处】: 汉·魏伯阳《参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马四驰。”唐·许浑《题杜居士》诗:“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
词语含义
比喻人的心思流荡散乱,如猿马之难以控制。思维好像猴子在跳、意识像马在奔跑一样的控制不住。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一颗浮躁不定、不平静的心。
母猿哀子的故事想说明什么
《世说新语》记载:“临川东兴 ,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自后逐至家。此人缚猿子於庭中树上,以示之。其母便搏颊向人,欲乞哀状,直谓口不能言耳。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悲唤,自掷而死。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
这个故事讲了,母猿因为丧子之痛而断肠,母爱无所谓伟大,只因真情所致,才会无所不能。失子之痛,救子心切,才会百里寻子,肝肠寸断!
据说自此之后“断肠”就成为了一种表达极度悲愤的意象。
心猿意马的成语典故
心猿意马这个典故的溯源:汉代魏伯阳在讲述道家炼丹修仙的《参同契》中写道:“心猿不定,意马四驰。神气散乱于外。”意思是:心情如猿猴般好动,意识如骏马般奔驰,精神不能内守,这是道家的修炼大忌。
后来“心猿不定,意马四驰”演变为“心猿意马”。意思: 沿袭古意,指心意好像猴子跳跃、骏马奔跑般控制不住,形容注意力不集中,神志难以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