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的雅称?彷徨的别称?

2023-12-01
20 阅读

彷徨的别称

徜徉、踌躇、徘徊、惆怅、惶恐

缱绻 是连绵词吗

1 是连绵词2 因为“缱绻”是由两个相同的词(“缱”和“绻”)组成的,这种用法在汉语中属于“连绵词”范畴。连绵词是一种汉语特有的词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近义的词语组合而成,形成一种新的意义或语气加强的词语,如“鬼哭狼嚎”、“滔滔不绝”等。3 在汉语中,连绵词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通过不同的词语组合形成不同的连绵词,为表达丰富多彩的语言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古代用什么代表一半这个词

古代代表一半这个词的有:

大小、多少、黑白、正负?天地,阴阳,前后,左右,上下,雌雄,水火,乾坤,正反,南北,东西,里外,宽窄,大小,厚薄,轻重,尺寸,黑白,柔刚。

.表示一半的诗句

《江上》(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见赠》(白居易)

君方对酒缀诗章,我正持斋坐道场。

处处追游虽不去,时时吟咏亦无妨。

霜蓬旧鬓三分白,露菊新花【一半】黄。

惆怅东篱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阳。

《一半儿》(查德卿)

梨花云绕绵香亭,

胡蝶春融软玉屏。

花外鸟啼三四声。

梦初惊,一半儿昏迷一半儿醒。

2.表示一半的诗句有哪些

表示一半的诗句有:

1.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宋代: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春半:春天过去了一半的时候。

译文:在南郊的园林中游春,和暖的春风中,时时听到马的嘶鸣。

摊破浣溪沙李璟全诗注音

hàn dàn xiāng xiāo cuì yè cán , xī fēng chóu qǐ lǜ bō jiān 。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huán yǔ sháo guāng gòng qiáo cuì , bù kān kān 。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xì yǔ mèng huí jī sài yuǎn , xiǎo lóu chuī chè yù shēng hán 。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duō shǎo lèi zhū hé xiàn hèn , yǐ lán gān 。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摊破浣溪沙翻译: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

摊破浣溪沙赏析:

李璟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韶光,指春光。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平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平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四四一页)。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鸿雁在古代的雅称

“鸿雁”在古代的寓意是指:流民、哀情、游子、乡情、书信。

1、流民。

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

《鸿雁》先秦:佚名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释义:

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

2、哀情

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

《鸿雁》先秦:佚名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释义:

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3、游子。

因为大雁每年定期往返于南北两地的习性,让辗转漂泊的人们找到了知己,又或许是大雁一心向南却不忘出生地的精神打动了人们。流落在外的游子,总是在大雁的踪迹里勾起家乡的回忆。而鸿雁,也成为了游子的代名词。

《送征雁》唐代:钱起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释义:

秋意萧索,长空万里,一片明净;天空中传来一阵凄凉的叫声,一队孤独的大雁正往南方飞去。秋风瑟瑟,翻卷寒霜,凄冷彻骨;风卷残云,云开见月,惊起飞雁。

征途如此遥远,真担心会累断大雁的翅膀;大雁的影子虽然看不见了,但隐隐还能听到它的声音。遥望天外,已经看不到大雁了,心中未免惆怅,乡愁不禁油然而生。

4、乡情。

在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听闻大雁由远及近的鸣叫声,思乡情绪不由得涌上心头,想要归家的想法久久萦绕脑海,连绵不绝。

鸿雁或许无法真正帮助我们把自己的思念传递到家乡或某一个人,但当我们望见那一行向南而去的雁阵、听见它们在漫长的旅途中相互鼓励的鸣叫声时,心中对故乡亲人的那一抹挂念便会不自觉地浮现出来。

《闻雁》唐代: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释义: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无穷无尽。在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里,独坐楼中书房听那北来的雁叫声。

5、书信。

相传西汉时期,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到北海牧羊,十年都不得回汉。苏武绑了书信在一只南归的大雁身上,恰巧被汉朝皇帝打猎时看到,他才得以被解救回朝。自此之后,鸿雁变成了离家在外的人传递书信的信使。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释义:

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