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峥嵘岁月-纪录片百炼成钢创作特点?

2023-12-04
11 阅读

纪录片百炼成钢创作特点

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共江苏省委联合摄制,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已经开播了。从这些具体的历史辙痕和瞬间出发,《百炼成钢》采撷党史印记,浓缩百年峥嵘,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全景式呈现,铺陈百年画卷

「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这一百年,非常值得认真学习,认真总结。

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分为了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四个篇章,每个篇章15-30集不等,每集8分钟左右,选取了在党的诞生和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和转折点意义的重要时刻,以丰富详实的史料档案,惊心动魄的革命史实,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全景式再现了百年峥嵘岁月。

第一篇章《革命》第1集从「亢慕义斋」这个奇怪的名字说起,丰富而生动的呈现了李大钊及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发起建党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还有,上海老渔阳里的秘密,毛主席入党时间竟然是1920年的原因,董必武从前清秀才到中共一大代表的传奇,中共一大从石库门到南湖的惊心动魄,还有「谁主沉浮」的感慨,南昌城头的枪声等。

这样一步步解疑释惑、形象生动的讲解中,真实再现了那个汹涌澎湃的时代,让观众们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历程,一起焦虑、一起激动、一起选择、一起奋斗。

年轻化表达,对话百年党史精神

《百炼成钢》不仅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权威影视教材,更针对青少年受众的特点,采用了微纪录片的形式,强化了悬念、故事等元素的吸引力,使用了沙画、情景再现等创作手段,有效传递了历史背后的精神力量。

微纪录片的形式使得内容更加聚焦,不拖沓,不注水,围绕一个中心事件进行清晰呈现,「微」中见「大」,「微」中见「深」,「微」中见「远」,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视频消费习惯和流媒体传播需求。

大量珍贵历史文献、档案的呈现再加上数十位历史亲历者的讲述,《百炼成钢》史实准确、语言严谨、细节生动、画面到位,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1920年8月22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警务日报》在「中国情报」一栏中,出现了长达36行的情报秘闻,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租界警方已密切关注一名中国籍的男子在上海的行踪动向,并详细了解他在北京的「过激」行为。他是谁?他的行踪为什么会被租界警方密切关注?」

这样一段充满悬念、语态年轻接地气的讲述之后,观众的「胃口」早已经被吊起来了。

为了更加生动形象的呈现人物、事件和场景,《百炼成钢》还采用了沙画等多种丰富的表现形式。一幅幅沙画,仿佛能够瞬间将观众带回到那个「昏黄」的历史岁月中。

全媒体传播,成就标杆式作品

一部优秀的、标杆式作品,对于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宣传深入人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百炼成钢》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优势,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突出移动优先,在有效传播上实现了新突破。

组合式产品+全媒体传播,《百炼成钢》通过融合创新,放大传播效应,为共庆百年华诞、共创历史伟业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持,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借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东风,跟随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重走百年征程,对话百年光辉岁月,必定会让人们感慨万千,深受洗礼。

红旗颂的背景

红旗颂》是由中国大陆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交响诗。该作品于

1965

年创作并首演成功。

《红旗颂》以红旗为主题,描绘了

1949

10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情

景。同样,它以宏伟庄严的歌唱性的旋律,表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英勇顽强,奋发向上的革命

气概,热烈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潍坊红色基地有哪些地方

潍坊市是中国革命老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曾经发生过很多重大历史事件,许多红色历史遗址留存至今。以下是潍坊市一些红色基地的介绍:

1. 潍坊起义纪念馆:位于潍坊市人民路西段,是为纪念1906年发生的潍坊起义而设立的。展览馆里展示了许多珍贵历史照片、文献资料以及实物,深入生动地反映了潍坊起义的历史背景、发生过程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 潍坊革命纪念馆:位于潍坊市寿光路南段,是为纪念潍坊市丰富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烈士而建立的。在这里展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具体展示了潍坊市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3. 革命老区抗日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位于潍坊市高新区,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潍坊市革命烈士和英雄的壮烈事迹而建。展馆中展示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照片以及实物,生动地再现了抗日根据地时期的历史场景和革命烈士们的峥嵘岁月。

4. 王

扬中有哪里好玩啊

1. 渡江文化园

渡江文化园位于扬中市新坝镇栏杆桥码头。它紧靠长江(夹江),西迎圌山,与镇江、扬州隔江相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2014年为纪念渡江战役而建设的渡江文化园在江苏扬中开园,园内“我送亲人过大江”的主题雕塑再现峥嵘岁月,让市民在游园同时能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增强爱国情怀。

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72周年。72年前,在江苏扬中的江面上,“大辫子姑娘”颜红英奋不顾身,送亲人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英雄事迹,被定格成“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经典照片,成为广泛流传的历史佳话。渡江战役中,解放军20军浴血奋战,扬中作为新四军转战大江南北的“江心跳板”,为渡江战役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大辫子姑娘”为代表的扬中人民,主动加入支前大军,摇着小木船帮助亲人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堑,与解放军20军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谊。

渡江文化园设计将滨水游憩、市民休闲游乐功能与军事文化、人文特色有机结合,打造集生态保护、滨水游憩、商业休闲娱乐、军事文化特色的滨水爱国主义文化公园,满足城市发展、市民生活、游客休闲三方需求。

2. 园博园

扬中园博园是为了举办第八届江苏园博会而建设,围绕“水韵·芳洲·新园林——让园林艺术扮靓生活”这一园博会主题,投资15亿元,在1500亩地块上建设的拥有4A级景区标准的城市园林。园博园“一核(河鲀主题景观核)一脉(湿地水脉和水上游览线)一轴(由主入口广场、湿地网桥、景观湖、主展馆、滨江广场组成)”,园博会结束后,这里成为一处开放性城市公园,内部的建设非常现代化,整体设计风格非常明媚。

园博会是在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城乡建设开启新征程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迎来的盛会,也是扬中迈向“两个率先”之际迎来的盛会,开创了县级市承办江苏省园博会的先河,它对城市建设的多方效益,对扬中发展的重大影响,势必将深刻的体现在扬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体现在未来的每一天。

3. 长江渔文化生态园

长江渔文化生态园是由江苏朝阳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斥资3亿元打造的具有生态园林特色的旅游度假胜地,位于扬中三茅街道兴阳村。项目全部占地2000亩,是一个集长江渔文化名贵鱼类繁育、养殖、销售、科普展示,长江渔文化研究,以及农业观光体验、旅游休闲、生态餐饮酒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型农业项目,依托扬中“河豚美食之乡”“万里长江第一岛”的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把长江渔文化生态园全力打造成“渔文化第一园”。

长江渔文化生态园共分成四个功能区域,分别是占地1.8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和占地1.2万平方米的朝阳湖生态餐厅,占地150亩的生态养殖区和占地150亩的采摘区,以及休闲游乐等配套设施。长江渔文化展示馆,以及400亩养生健体中心,是扬中市江城绿岛、水上花园的又一靓丽“名片”。

4. 文华苑酒店

三座公园逛完了,我们能体会到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文化,虽然讲述的文化各不相同,但都是具有特色的当地文化。

坐落于镇江扬中市城西核心地段翠竹南路与文昌路交汇处的文华苑酒店,设计风格就是将扬中城市传统文化精髓与新中式风格深度融合,且致敬中华文化传承,通过运用最常见的符号、国风风格设计贯穿始终,化繁为简,古朴典雅,打造一方符合扬中当地文化的幽静之所。

文华苑酒店选用步入世界一流品质的国货产品融于其中,传递传统文化的礼仪之美和端雅风华。除了建筑和布局上的出彩之举外,文华苑也未忽略对酒店文化内核与在地体验的打造。

关于红色经典的名家名篇或诗歌

《长征组歌》,上将萧华作词。堪称“红色经典的名家名篇“。

萧华,原名萧以僔。出生于江西兴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长征组歌》,由《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等十个曲目组成。萧华作词,晨耕、唐诃、生茂、遇秋谱曲,是一部用诗词全景展现长征全程、用音乐生动再现峥嵘岁月的红色经典,1965年首演。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