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贫不患安?孟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是什么意思?
孟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是什么意思
出自《论语》全译:季氏第十六篇直解:“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古本有误,应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因为“贫”与“均’是指财富,“寡”与“安”是指人口,下文所说“均无贫”与“和无寡”可以为证。
颛臾是鲁君(先王)封的‘东蒙主”,如果季氏抢占来,必然引起社会动荡,就要“不安”。
接着,孔子批评冉有和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是错误的。文章结尾一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孔子已经看穿季氏讨伐颛臾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要削弱鲁国的实力,以至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意义上看,李氏的行为只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因而最后一句道破了季氏的阴谋,一语中的。意义: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男子患不自立,何患贫.怎么解释
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一章,整段话是这样的:“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这段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冉求和子路说的。由于春秋末期社会动荡、贫富分化,孔子主张处于这样的乱世首先应当保持内部的稳定。
这里说的“寡”是短缺,稀少,“贫”的含义与“寡”没有本质不同,贫穷和短缺不外乎物质上的匮乏。“均”是均平、均衡。“安”是安定、稳定。全文的大意是:
不论是治国还是管家,不是忧虑物质的匮乏而是忧虑物质财富的分配不公,不是忧虑社会的贫穷而应忧虑社会的不安定,只要分配得公正就没有贫穷,社会和谐了就没有匮乏,安定了就不会垮台。
“不患寡而患不均”全文是什么
这句是《论语 季氏》,全文如下: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希望能对你有用。
不患寡而患不均,准确的意思是什么?出自何处
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一章,整段话是这样的:“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段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冉求和子路说的。由于春秋末期社会动荡、贫富分化,孔子主张处于这样的乱世首先应当保持内部的稳定。这里说的“寡”是短缺,稀少,“贫”的含义与“寡”没有本质不同,贫穷和短缺不外乎物质上的匮乏。“均”是均平、均衡。“安”是安定、稳定。全文的大意是:不论是治国还是管家,不是忧虑物质的匮乏而是忧虑物质财富的分配不公,不是忧虑社会的贫穷而应忧虑社会的不安定,只要分配得公正就没有贫穷,社会和谐了就没有匮乏,安定了就不会垮台。
不怕贫而怕不均成语
不患寡而患不均。
释义:是指孔子提出的税收思想之一。意即不论有国的诸侯或封地的大夫,不应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要担心人少,而只需提防境内不安宁;财富分配均平,便无所谓贫穷;人民和睦相处,便不觉得人少;境内安宁就没有亡国的危险。
出处:孔子《论语·季氏》第十六篇:“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