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指的是谁?忆秦娥中秦娥指谁?
忆秦娥中秦娥指谁
“ 秦娥,传为秦穆公(春秋时,秦国的第九位国君)的女儿,是故也称秦女,她还有个小名——弄玉。”?
这里的秦娥指的是京城长安的一个女子。写她自从爱人出了远门,夜里就睡不安稳,春天望到秋天,总是音信杏然。在失望、痛苦中,什么乐游原、汉朝陵墓的好景致,她都感到一派凄凉
忆秦娥的由来
忆秦娥 词牌源自李白的词《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为词牌名,唐、五代的词,多数只有词牌名,不另标题目,宋词才盛行词牌名和题目并列。?
本词相传为李白所作,但有争议。词分上下两阕,用仄声韵,即“咽”、“月”、“别”、“节”、“绝”、“阕”;其中上阕第二句和下阕第二句的末三字,分别重迭一次,后来填此词的,沿为定例。?
本词上阕借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词人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偏重于个人的悲欢离合。下阕则直接抒发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情绪,把个人的忧愁融到历史的忧愁之中。面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家陵阙,进入历史的反思,造成了一种悲壮的兴亡感。意境博大,风格浑厚。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西风——陵阙”两句:“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忆秦娥词牌的由来
忆秦娥”词牌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关于《忆秦娥·箫声咽》,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理由是《李太白全集》并无此词,至今所知盛唐诗人除李白外无一人作此词。因此一般认为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后被误归于李白名下。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箫,嫁给仙人萧史。
此调高拭词注“商调”。此词昉自李白,自唐迄元,体各不一。要其源皆从李词出也。因李白词有“秦娥梦断秦楼月”而又名“秦楼月”;因苏轼词有“清光偏照双荷叶”而又名“双荷叶”;因无名氏词有“水天摇荡蓬莱阁”而又名“蓬莱阁”。至贺铸始易仄韵为平韵,又名“子夜歌”;因张辑词有“碧云暮合”而又名“碧云深”;因宋媛孙道绚词有“花深深”而又名“花深深”;因明徐有贞词有“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而又名“中秋月”。又有长筌子词名“华溪仄”。
忆秦娥是词牌还是曲牌
忆秦娥,是词牌名。
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世传唐代大诗人李白首制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别名甚多,有“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等。
代表作品除《忆秦娥·箫声咽》外,还有李清照《忆秦娥·临高阁》与贺铸《忆秦娥·映朦胧》和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等。
“忆秦娥”词牌最早见于《忆秦娥·箫声咽》词。关于《忆秦娥·箫声咽》,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理由是《李太白全集》并无此词,至今所知盛唐诗人除李白外无一人作此词。因此一般认为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后被误归于李白名下。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箫,嫁给仙人萧史。
忆秦娥李白的主旨
秦娥指秦国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在这儿指美貌的女子,“忆秦娥”作为词牌名出现也正是由这首词开始的。
上阕中写萧音缭绕呜咽的夜晚,女主人公从梦中惊醒,此时秦楼上明月高挂。呜咽的萧声,凄清的月光,年复一年的柳色,这三种意象往往在古典诗词中代表着别离思念的情感,梦中惊醒的女子也因为这样的氛围而想到了在霸陵桥上与心上之人的伤感离别。
上阕中所写其实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女子的闺思情结,这样的情感通常象征意义是写下诗词的人抒怀不得君恩、怀才不遇的沉郁不甘。在这首词中李白也可能有此意向,因为李白终其一生也是饱尝了心有抱负却始终郁不得志的境遇。
大多数诗词在由哀婉的闺思上阕转下阕的时候,要么是改舒阔豁达之风,要么是直抒胸臆或情景交融忧思难解。但是在这首词中,李白在这首新创的新词牌里,将闺思词的风格做了完全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就是他将个人哀愁扩大到了悲壮,而这种悲壮不是立足于个人和国家兴衰的,而是着眼在了整个历史反思及规律中。
下阕中说重阳时节登上乐游乐游原时,遥望着通往咸阳的古道,自从与心上之人离别后不见来时的音信,西风吹拂夕阳斜照,遥遥望去只见到汉朝时的陵墓和宫阙。
在下阕中的第一句中,“清秋节”指重阳节,而乐游原正是李商隐著名的《乐游原》中的乐游原,“乐游原”是唐代长安东南方向的一处游览地,地势很高,登后可一览长安全城。词中女主人公登上在重阳节登上乐游原,望着去往西北的咸阳古道,始终不见爱人的归期,当时音尘一绝而去,却不见归来,看到的是汉朝的陵墓宫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