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鄙之甚翻译-岂复见关的岂什么意思?
岂复见关的岂什么意思
“岂”在这里的意思是哪里。关:旧指发给或支领薪饷。由此推断,“岂复见关”的翻译就通顺了,怎能再次见到财物呢?
出处:原句出自《宋书·谢弘微传》: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意思: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
谢弘传原文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恩,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之,于,而,以”在文言文中所有的解释
你好!!!
1、之:代词:我见相如,必辱之(代“相如”)《廉颇蔺相入列传》;助词: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耳矣!《三国志》,宋和罪之有?《墨子》;连词:皇父之二子四焉。《左传》这里之的用法同“和”。
2.其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云?(其往:其后,将来)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3.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4.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5.于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为士则中的则怎么解释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郑板桥诫子铭原文
郑板桥(1693年-1765年)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所创作的《郑板桥诫子铭》是他对后人的教导与警示。以下是该诫子铭的原文:
道莫倚清静,自觉安贫困。君子贵志气,何贫乃为宗?君子贵爵禄,何贫乃为穷?君子贵廉洁,何贫乃为贱?君子贵义烈,何贫乃为鄙?
志气雄,斗一日;爵禄甚,斗三旬。烈士百,名不世;贱者千,斯为人。
悔吝滞青云,大丈夫何等人?若要滞青云,无乃成白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无甲乙,读书偏有先后。学处安贫贱,达者不可乡。
陶朱虽老,能以君子食;少冉贵贱,能使孝子齿。
陶朱虽老,能以君子饮;少冉贵贱,能使孝子怜。
小人远礼义,陶朱以为恶。佛曰:恶人以天地曰父,以四海曰家,天子以小人曰臣,士庶以君子曰客。
年方十五六,气发志不专;愿将十年容,专心一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