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的官职(苏轼的别称?)
苏轼的别称
别问:苏东坡、苏文忠、苏仙、坡仙、苏玉局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102]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89][93]父为苏洵,弟为苏辙,[90]父子三人并称“三苏”。[91][92]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94-96],赐进士及第[97][98](一说赐进士出身)[99]。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92]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家世的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的父亲苏洵年轻时是个任性放纵的花花公子,快三十岁才开始发奋读书;母亲程氏知书达理,给了苏轼兄弟非常好的启蒙教育,按司马光的话说:“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
苏轼自幼聪颖,喜好读书,十四岁时已通晓《左传》、《春秋》等史书。后来他考中进士,历任官职,但由于他直言敢谏,多次被贬谪,直至去世。
总的来说,苏轼的家庭背景并不算特别优越,但是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这为他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轼的详细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他出生在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之一,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散文和词曲,被誉为“词豪”。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清新、自然为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除了文学创作,苏轼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他曾担任过官职,如知制诰、知礼部等,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擅长楷书和行书,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他的文学成就和书法成就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文圣”。
眉山十大名人
经查阅,有苏轼 (1037~110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自勉。
苏辙 (1039~1112)
苏辙(1039~1112) 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苏洵 (1009~1066)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二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苏询的散文多为论辩文,字字珠矶,句句珍宝;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
田锡 (940~1004)
田锡(940~1004),字表圣,田锡初名继冲,后更名为锡。嘉州洪雅(今属四川眉山市)人,祖籍京兆(今西安),唐末避黄巢之乱定居四川眉州洪雅(今槽渔滩镇)。曾祖父、祖父均为当时洪雅之名士,太平兴国三年(975)进士,官至右谏议大夫。
张皓 (50~132)
张皓(一作浩 )(50年-132年),字叔明。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东汉时期大臣,西汉留侯张良的六世孙。历任郡吏、大将军掾、尚书仆射、彭城国相等职,在廷尉任上,留心断狱。
张纲 (108~143)
张纲,字文纪(108—143年),东汉犍为郡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张纲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代(七世孙),父亲叫张皓,爷爷叫张胤。他还是蜀汉将军张翼的曾祖父。张纲少时勤奋好学,对经学有一定研究。他虽出身官宦家庭,但少纨绔习气,很注意气节方面的修养。
杨大全
杨大全,字浑甫,眉之青神人。 乾道八年(1172)进士,调温江尉,摄邑有政声。绍熙三年(1192),召除监登闻鼓院。五年,光宗以疾久,不克省重华宫,廷臣多论谏者。太学生汪安仁等二百余人-,而龚日章等百余人以投轨-为缓,必欲伏阙。
朱台符
朱台符之父应举拔萃科,曾任度支判官,卒于殿中丞。朱台符小时聪明过人,10岁能写诗辞,曾作黄山楼记,认识他的人都交口称赞。长大一点后,善作词赋。当时太宗在廷试进士时,喜欢那些头脑敏捷、交卷较快的人。朱台符与同辈接受考试时,在很短的时间写成一赋。终登进士甲科。
陈希亮 (1001~1064)
陈希亮(1001—1064) 字公弼,四川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县)青神山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嘉祐二年(1057)知开封府推官,转任京西转运使、京东转运使,以年老要求辞职归家,不允,转知凤翔知府。
孙抃 (996~1064)
孙抃(996-1064),字梦得,北宋眉州眉山县(今眉山市东坡区)人,天圣八年(1030)考中进士(榜眼)。最初担任绛州通判,后来被召回,通过学士院考试,担任太常丞、直集贤院,后来任开封府推官,升任吏部郎中。
任希夷
任希夷(?—?),字伯起,南宋眉州眉山县(今眉山市东坡区)人。任希夷小时候求知欲强,喜欢苦思探索义理,不分夜晚,从不间断。写文章一定要反复推敲,写得不工整、不满意绝不停笔。淳熙二年(1175),考中乙未科詹骙(kuí)榜进士,调任建宁府浦城(今属福建)主簿。
彭端淑 (1699~1779)
在清代丹棱彭氏诸兄弟中,名气最大、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是排行第二的彭端淑。对他,也许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很多人上小学时就读过他的一篇议论小品文《为学一首示子侄》,也就是《为学》。
吕陶 (1028~?)
吕陶,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字元钧,号净德,北宋眉州彭山人,后徙居成都,故一作成都人。皇祐四年(1052)举进士,熙宁三年(1070)应制举,历任知县、知州,元祐年间任殿中侍御史,改左司谏,后又出任梓州路、成都府路转运副使等职。
苏元老 (1078~1124)
苏元老(约1078-1124年),字子廷,号九峰,北宋眉州眉山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人,苏轼族孙。从小失去双亲,勤于钻研学问。崇宁五年(1106),考中丙戌科蔡嶷榜进士,先任广都(今成都双流)主簿,后来又历任汉州(四川广汉)教授、西京国子博士。
李壁
李壁,字季章,号石林,又号雁湖居士,又号石林,谥文懿。眉之丹棱人,南宋历史学家李焘之子,生于公元1157年(一说1159年),殁于1222年,享年65岁。 李壁仕至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赐资政殿学士。李壁少聪颖,日诵万余言,词精练。
曾璧光
曾璧光,字枢垣,又称枢元,乾隆六十年(1795年),出生于四川省洪雅县柳江曾子祠一户农家。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九年(1859年)授贵州镇远府知府。同治六年(1867年)赏二品顶戴,命署贵州巡抚。
李密 (224~287)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
万安 (1417~1488)
万安,约1417—1488年,字循吉。明代眉州人,即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万冲村人。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明宪宗宠臣、外戚,后为明孝宗朱祐樘罢官。万安青少年时期在眉山读书,据说他小的时候挺聪明,遗憾的是他长大后,把所有的聪明都用在了钻营上。
孙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