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夫岗位工作职责(更夫的岗位职责和要求?)
更夫的岗位职责和要求
1、坚决维护公司利益,拥护团结。2、尊重领导,服从指挥。3、熟悉规章制度,熟悉小区的基本情况。
4、按时交接班上岗,认真履行职责。
5、工作期间不准擅离岗位,做其它无关事项。6、负责巡视辖区,严防破坏及盗窃行为发生。7、发现水、电、火等突发事件,及时处理报告。8、看管好监控设备。
9、严禁睡岗、漏岗、脱岗。
10、换岗时岗情交接清楚,巡查记录认真准确。11、按时、按标准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中国古代官吏官吏职责是
古代在衙门里做事的人,有官,有僚,有吏。
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僚就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官和僚都是官员,有品级(比如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又因为自隋以后,官和僚都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也就是说,官僚都是“国家干部”,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他们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只不过更夫、捕快、狱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胥吏则提供知识和技术性服务而已。因此胥吏地位极低(常被呼为“狗吏”),待遇也极低(往往领不到薪水)。
此外,还有一条规定,就是胥吏不能当御史(监察官),也不能考进士。 官和吏的区别,还体现在:一是从管理关系上,毫无疑问官是吏的上级;二是从身份上讲,官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
“吏”虽然在官府里承担着执法工作,却仍然是百姓,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吏相对于官而言是明确无误的下等人;三是工作性质的不同。
官的职责是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治理辖区。而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顶头上司服务。也可以说:官是政治家,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而吏则是技术专家,他要做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技术经验将上司的计划一步步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四是最终归宿不同。过去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
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而吏则不同,阮葵生在《茶余客话·论吏道》中说“吏则土著世守”。
官是外来的,吏是本地的,官板凳没坐热就走了,而吏则要一辈子都在这个地方。
古代的更次怎么划分时间
打更在古代算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职业了,由乡里或者村庄出钱供养专门的打更人,打更人的主要职责就是报时。
在这里从侧面也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时间的重视,古代将一个整夜普遍分为五段,一段叫做一更,五段就是五更。
具体的时间分布是晚上七点算一更;九点为二更;十一点为三更;三点为四更;五点为五更,基本上打更的更夫一整夜就要守在沙漏旁,计算好时辰,然后尽职尽责的打更。
古人之所以如此重视时间,出钱雇佣专职的更夫出力,是因为古代普通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离不开最基本的时间常识。
更夫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常人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显然打更在这里起的是一种警示作用。若是真发生火灾了怎么办,更夫会把锣鼓敲得比正常的急和促。当然具体划分,不同的灾害也有不同的鼓点。
除此以外,打更还有驱邪避害的作用,古代人普遍比较迷信,首先就是警示人们在黑白交替出没的时间,比如说三更以后,五更以前,尽量在家待着,这时比较不好。当然这只是迷信。
一般情况下五更后人们就要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了,皇帝也要起床梳洗,准备上早朝,北京的冬天,五点多起床,当皇帝也真够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