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的有谁(典故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典故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1、”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
2、典故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3、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能言善辩,粗览历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地,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
投笔从戎的历史人物是谁
投笔从戎的历史人物是班超。
成语投笔从戎的意思是扔掉笔去参军,泛指文人从军,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东汉时期的班超。
班超年少时,因为家中贫寒,常以为官府抄书来养家糊口。有一天,班超正在抄书时,他突然站了起来,感叹大丈夫就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而不该抄书浪费生命。后来,班超当上了军官,并在对匈奴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由于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朝廷派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班超靠着聪明的智慧,度过了各种危机。他一生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在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的同时,还对外宣扬了汉朝的国威。这就是成语投笔从戎的故事。
“投笔从戎”的故事发生在谁的身上
班超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
初出茅芦望梅止渴投笔从戎卧薪尝胆四面楚歌中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四面楚歌( 项羽 ) 初出茅庐( 诸葛亮 )破釜沉舟( 项羽 ) 纸上谈兵( 赵括 )背水一战( 韩信 ) 指鹿为马( 赵高 )卧薪尝胆(勾践 ) 望梅止渴(曹操 )草木皆兵( 苻坚 ) 投笔从戎(班超 )闻鸡起舞( 祖逖和刘琨 ) 负荆请罪(蔺相如和廉颇 )
弃笔从戎是谁
应该是投笔从戎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投笔从戎”是一个成语,出自于《后汉书·班超传》。“投笔从戎”指放弃毛笔去奔赴沙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的行动。
班超,字仲升,年轻时就很有抱负,肯动脑筋,能言善辩,读了很多书。
班超是一个很厉害的外交家,班超之所以能创造奇国力的强盛是必要条件。在中原帝国有钱,他用自己的果断,超于常人的胆气和谋略震慑了西域各国,展现了大国之风,达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当初班超征服西域,用了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