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灭相近的字?战争中的歼灭与消灭有什么区别?
战争中的歼灭与消灭有什么区别
在战争中,歼灭和消灭是两个词,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歼”字是一个专有的军事词汇,除了军事方面很少会用到这个词。在《康熙字典》中,“歼”就是杀光杀尽的意思。而在具体的战争中,“歼灭”指成建制地消灭对方部队,同时包括但不限于杀死、俘虏、击伤(毙伤)、接受投诚(投降)、改编。
举例说明,孟良崮战役歼敌人数是32680人,其中俘虏19680人。解放战争统计中,指出经过艰苦奋战,共歼灭国民党军807万人(俘虏458万人,毙伤171万余人,投诚63万余人,起义和接受改编114万余人)。如果算上抗日战争胜利后到1946年全面进攻开始各野战军歼敌总数量达到了1000多万。
第一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51.9万人,消灭国民党各色武装土匪12.9万人,总计歼敌64.8万人;第二野战军歼灭国民党正规军及地方部队230万人,消灭国民党土匪武装部队100万人,共计歼敌330万人;第三野战军消灭国民党正规军、地方保安部队、武装交警部队及土匪武装共计247万人;第四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88万人,消灭国民党土匪武装部队135万人,共计323万人;另外军委直属华北军区先后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非正规军及土匪武装101万人,以上我军总计歼敌1065.8万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部队使用了“歼灭”,对国民党扶持的土匪武装等部队,则使用了“消灭”。
“歼灭”和“消灭”这两种情况有什么区别呢?
歼灭和消灭,都是彻底消灭敌人,而消灭可能没有歼灭说的那么彻底。另一方面,使用“消灭”包含的恶意和仇恨更深一些。而歼灭仅仅是正常的军事行为,不包含更多感情色彩。比如说,我们可以说消灭病虫害、消灭蟑螂,却不能说歼灭蟑螂,因为蟑螂不容易彻底消灭,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憎恶。
相对而言,“歼敌”“歼灭”这样的词长期大量使用在解放战争中,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等战争中使用相对较少,背后有什么意思呢?
这是因为,歼灭不光包含了敌人的伤亡,还包含了其他三种相对友好的情况,分别是俘虏、投诚和起义。我们来举例说明。
1,俘虏。
俘虏,是指敌人丧失战斗力后放下武器接受我军的处理。比如在孟良崮战役中,我军俘虏人数达到了将近两万人。这些俘虏划归了华野政治部俘虏管理处,因为解放军当时还在谋求“政治解决”冲突,对俘虏政策相当宽大。我军的俘虏政策主要四条,第一,精壮士兵争取改造调转枪口补充我军;第二,官佐加以争取,促使为我军服务,顽固者看管令其劳动,一律不放;第三,老弱残废对敌我用处不大,宣传教育后方走;第四,个别士兵,分散放回原部队,扩大我军影响。
因为我军良好的俘虏政策,解放战争中国军士兵都很愿意放下武器当俘虏,整个解放战争中,我军俘虏了国军总计458万,超过歼敌数量的一半。
2,投诚。
投诚和起义很相似,唯一的区别是投诚是被动地,而起义是主动的,投诚是士兵组织的,而起义是将官发起的。而投诚,和俘虏最大的区别是,投诚的士兵,通常还有战斗力,而俘虏,则是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解放战争中,投诚最普遍的应该是淮海战役中的陈官庄战役和辽沈会战中的沈阳战役。陈官庄战役中,杜聿明部队被围困一个月,冻饿交加,当解放军阵地蒸包子、猪肉炖粉条请国军兄弟开饭时,他们整连整排过来投诚,表示愿意参加解放军。沈阳战役更有意思,解放军冲进沈阳城,常常被几个国军架到一个院子里,大家都举着解放军的俘虏政策传单,主动接受投降。这种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保存战斗力主动放下武器,应该也算在投诚中。
3,起义。
据统计,从1945年9月至1949年底,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近500起,其中师以上重大起义事件多达60余起,153个整师,1000多名将领,177万官兵。驾机起义26架,大小舰艇72艘。这些投诚或起义的国民党官兵,大都和俘虏兵一起调转枪口,加入解放军,成了解放全中国的生力军。
仅陆军的起义,就有高树勋邯郸起义;曾泽生长春起义;吴化文济南起义;何基沣、张克侠、廖运周淮海战役阵前起义;傅作义北平起义;董其武绥远起义;张轸金口起义;程潜、陈明仁长沙起义;严啸虎川西起义;郭汝瑰宜宾起义;卢汉昆明起义;陶峙岳新疆起义等。这些起义,促使我国北平、绥远、甘肃、四川等地实现了和平解放,减少了战争破坏和人员伤亡,起义的国军官兵功莫大焉。
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语术语叫什么
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语术语叫同义复词释义
同义复词指的是意思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
例如:观察、甜蜜、哭泣、互相、欢喜、脏污、歌唱、感慨、广阔、黑暗、牛马、困难、苦难、透明、规律、光亮、更改、秘密、填埋、憎恶、繁杂、麻烦、分别、范围、改革、避免……
示例
①夫差将欲听与之成(高一册《勾践灭吴》)
这里,“将”和“欲”都是副词“将要”的意思。又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初三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谤”和“讥”连用,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的意思。
③老臣病足……故愿望见太后(高一册《触龙说赵太后》)
“愿”和“望”都是“希望”的意思。如《触龙说赵太后》:“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又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高一册《触龙说赵太后》)
这里,“爱”和“怜”都是“爱、疼爱”的意思。
⑤斧斤以时入山林(高一册《寡人之于国也》)
这里的“斧”和“斤”指的都是“斧子,伐木的工具”。
⑥反归取之(《郑人买履》
这里的“反”和“归”指的是“返回”
形容“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语”的术语叫什么
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语称为“同义复词”例如:观察、歌唱、感慨、广阔、黑暗、规律、光亮、更改、改革、避免、秘密、牛马、困难、苦难、透明、填埋、甜蜜、哭泣、互相、欢喜、脏污、憎恶、繁杂、麻烦、分别、封闭、范围……举例分析①夫差将欲听与之成(高一册《勾践灭吴》)这里,“将”和“欲”都是副词“将要”的意思。又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初三册《邹忌讽齐王纳谏》)“谤”和“讥”连用,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的意思。③老臣病足……故愿望见太后(高一册《触龙说赵太后》)“愿”和“望”都是“希望”的意思。如《触龙说赵太后》:“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又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高一册《触龙说赵太后》)这里,“爱”和“怜”都是“爱、疼爱”的意思。⑤斧斤以时入山林(高一册《寡人之于国也》)这里的“斧”和“斤”指的都是“斧子,伐木的工具”。⑥反归取之(《郑人买履》这里的“反”和“归”指的是“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