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嫁衣凤冠霞帔-唐代凤冠霞帔出现的时间?

2024-01-12
23 阅读

唐代凤冠霞帔出现的时间

唐代的凤冠霞帔一般出现在结婚嫁女儿的时候,女子坐在洞房花烛时的帷帐之中头戴凤冠,身披霞帔,或者是新皇帝登基的时候,宫里的女官或皇后所佩戴的头饰。一般出现在非常隆重的日子里才能佩戴的。凤冠非常重,不是隆重的时刻谁去戴它?

凤冠霞帔,十里红妆的意思

凤冠起始第一次出现于东晋王嘉的《拾遗记》,这是第一次正式有文字的记载,使翔凤调玉以付工人,为倒龙之佩;萦金,为凤冠之钗,……铸金钗像凤皇之冠。”在这里,凤冠上需要金钗进行装饰,已经是一种组合起来的头饰。但此时“凤冠”的形制、名称并未纳入皇家礼制而成为后妃的专属冠饰。

唐代即有宫女戴“凤冠”。《乐书》卷180:“唐明皇造光圣乐舞,舞者八十人,凤冠五采画衣”。

正式将凤冠定为礼服,纳入后妃冠服制度,是从宋代开始。《宋史·舆服志》记载,北宋后妃在受册或朝贺景灵宫等隆重场合,都要按规定戴上凤冠。

而霞帔,也称“霞披”“披帛”,是宋明以来重要的冠服之一。

隋唐时期唤做霞帔,造型类似于现代常见的披肩。至清代,改制为背心式服装。霞帔原本为皇帝的妃嫔所穿着,发展至宋代霞帔被划入命妇礼服的行列中,正式成为一种身份等级的象征。

十里红妆是古老的传统民俗,这种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裤鞋履、首饰、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物件在亲迎时随花轿发送外,其余的红奁大至床铺,小至线板、纺锤,都由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

明制宋制唐制婚服的区别

区别:

首先,明制的婚服颜色以红色为主,配以金、银的花鸟图案;

宋制则强调素雅,以淡雅的白、米制作婚服,刺绣图案简洁大气;

唐制的婚服则注重华贵,以黄色为主,配以绣金、绣银的龙凤图案。

宋代女子的嫁衣沿袭自唐代,但变化也十分明显。

钿钗礼衣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礼服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是唐代命妇礼服的一种。

钿钗礼衣包括礼服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并以钿钗数目明确地位身份。唐代礼典史书如《通典》、《会要》、《旧唐书·舆服制》等中都有记录

明制婚服—凤冠霞帔,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1)凤冠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

(2)霞帔

霞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现代披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中式婚礼凤冠霞帔婚服重量

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这套重约800克、高度为42厘米的唐代公主凤冠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套被成功复原的唐代凤冠。 其他凤冠没有,...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彩经久艳丽。

冠上所饰珍珠、宝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顶上有宝石128块,最少的95块;珍珠最多5,449颗,最少的3,426颗,最重者2,905克,最轻者2,165克。

冠上嵌饰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及博鬓,这些部件都是先单独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内,组合成一顶凤冠。

古人结婚女子穿凤冠霞帔,男子穿什么

清朝传统婚礼男人们: 辛亥革命进入民国后,可以在中式和西式之间选择。

但清朝时只有中式。中式: 分大礼服与常礼服,大礼服又分昼夜两种。昼礼服:长与膝齐,袖与手腕齐,前对襟,后端开衩,黑色,穿黑过踝的靴;戴高而平顶的有檐 帽子 晚礼服:类似西式燕尾服,穿短靴,...男人们: 辛亥革命进入民国后,可以在中式和西式之间选择。但清朝时只有中式。中式: 分大礼服与常礼服,大礼服又分昼夜两种。昼礼服:长与膝齐,袖与手腕齐,前对襟,后端开衩,黑色,穿黑过踝的靴;戴高而平顶的有檐 帽子 晚礼服:类似西式燕尾服,穿短靴,前缀黑结。常礼服:为普通长袍马褂; 西式礼服,与大礼服大同小异,但戴较低的有檐圆顶帽。女人们: 女子礼服服制为下摆与膝齐,有领、对襟、左右及后下端开衩,周身加锦绣。下着马面裙,前后 有马面,左右打裥,基本为清代汉族女装。同样,民国女人们也可以在中西两者间选择。清朝只有中式。中式风格:大红绣袄、绣裙,带水袖的戏曲刺绣服装,头戴凤冠。西方风格:白色灯笼袖拖地连衣裙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