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臣的意思和解释?争夺的争的反义词是什么?
争夺的争的反义词是什么
争 相关的反义词
让
争_词语解释_词典
【拼音】:[zhēng]
【释义】:1. “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admonish]2. 又如:争子(能直言规劝父母的儿子);争友(能直言规劝的朋友);争臣(能直言诤谏的大臣);争引
孜孜矻矻的意思
孜孜矻矻-形容勤勉不懈怠的样子
出处
唐·韩愈《争臣论》:“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廉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
例句
他们屈身荒野而矢志于书法艺术,孜孜矻矻,在动乱中留下任后人评说的、反映其真性情的书迹。
近义词:孜孜汲汲? ? 孳孳汲汲
阴鸷狠戾是什么意思
阴鸷的意思是:阴险、凶狠。
【拼音】[ yīn zhì ]
【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四年》:“ 严延年为治阴鷙酷烈。”
严延年为官执法严峻、苛刻、残暴。
【例子】这个人一向手段阴鸷,大家都很讨厌他。
【近义词】阴险、凶狠、残暴
【反义词】纯厚、梗直、善良
扩展资料
1、阴鸷的近义词
阴险
【拼音】[ yīn xiǎn ]
【解释】表面和善,暗地不存好心
【出处】清·昭梿 《啸亭杂录·金司寇》:“金司寇光悌,安徽含山人,性溪刻,外貌刚果,心实阴险。”
金司寇光梯,安徽含山人,性情苛刻,外表刚强果断,内心实则阴险。
【例子】这人诡计多端,阴险狡猾,终究逃不脱人民的制裁。
2、阴鸷的反义词
善良
【拼音】[ shàn liáng ]
【解释】心地纯洁,没有恶意
【出处】唐·韩愈 《争臣论》:“ 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晋国的乡下人,受其德行而善良的人有几千人。
【例子】他为人善良,时常接济一些穷苦的人。
悲天悯人典故
典故
出自唐代韩愈《争臣论》:
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閔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閔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译文:
唐德宗时,有个叫阳城的人担任谏议大夫,主司规谏天子的职务。他学问很好,饱读诗书,却不常发言。当时与他同朝为官的韩愈看不过去,认为以他的学识,应该多给予皇帝意见,作好谏官的职务。于是写了〈争臣论〉这篇文章,讥讽阳城没有尽到职责。阳城当时看了并不以为意,但后来大臣裴延龄诬陷忠良,六贽等人遭到罢黜。阳城便上疏指责裴延龄,论述他的罪状,替六贽等人申诉,并极力阻止德宗任命裴延龄为相。由此看来,韩愈的这篇文章应当发挥了功效。〈争臣论〉整篇文章採设问法,假设有人问关于阳城的问题,韩愈再一一解答,表述自己对阳城的看法。阳城和一般官员不同,他高中进士后,反而隐居在中条山,不出来作官。很多人仰慕他的学问与情操,前来从他求学,后来才被德宗召为谏议大夫。韩愈就在文章中假设有人问:“阳城不是自愿要作官的,他不发言也是谨守本分,何必这么苛责他?”韩愈回答:“自古以来,圣贤之人都不是为了获取名利与权势而作官,而是忧虑时局的动荡,哀怜百姓的疾苦。学得了治世之道,不肯独善其身,总想利用所学,对国家人民有所贡献。如果阳城是个贤人的话,就应该知道现在时势的困顿,为百姓所受的苦难而哀伤,然后尽自己所能去完成改善时局的职责,怎么可以只顾过自己的安逸生活呢?”后来,文中的“畏天命而悲人穷”演变成“悲天悯人”这句成语,指忧伤时局多变,哀怜百姓疾苦。
“悲天悯人”意思是忧伤时局多变,哀怜百姓疾苦。
悲天悯人的意思
悲天悯人:
天:天命,指时世。悯:哀怜。哀叹时世的艰辛,怜悯人民的疾苦。指对时世的艰辛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意思是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出自《争臣论》。
拼音:bēi tiān mǐn rén
出处:
清·黄宗羲《朱人远墓志铭》:“人远悲天悯人之怀;岂为一己之不遇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