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肉喂虎是谁-割肉喂虎的典故?
割肉喂虎的典故
饲:喂养。割自己身上的肉喂老虎。比喻舍了命也满足不了对方的贪欲。语本《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连动 割身上的肉喂老虎。比喻舍了命也满足不了对方的贪欲。语本《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69章:“尽管段(祺瑞)采取了‘~’的政策,但是军阀们的野心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贬义
有佛割肉啖鹰和以身饲虎这样的典故吗
有佛割肉啖鹰和以身饲虎的典故:佛陀前世割肉喂鹰 求取佛道帝释天王寿命将近,担心佛法已经没落,再没有仁慈的大菩萨住世,听诸天龙鬼神说人世间有一萨波达王,广修菩萨道法,持戒完满,为了试探其心,毗首羯磨化作鸽子,飞到萨波达王座前,求其救下自己,免遭帝释天王变成的大鹰猎食。为救鸽子,萨波达王身肉割尽,毫不后悔,真正圆满了救护一切众生的大悲愿行。舍身饲虎
据《金光明经·舍身品》、《贤愚经》、《菩萨本生鬘论》等经典记载:
在久远劫以前,大车国有三个太子,一次,国王到城外山林里观景游猎,三个太子也随同前往。他们在路边发现了一只母虎生下七只小虎。由于母虎找不到食物,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最后,三太子舍身施虎。
以肉为骨,成语故事
“以肉为骨”并不是一个成语,而是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故事:晋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兄弟,父亲是晋献公。
因为父亲听信了宠妾的话,迫使夷吾的母亲带着夷吾逃到梁国。晋献公死后,夷吾的母亲和臣子们想拥立重耳为君,但重耳拒绝了,夷吾就自立为君。后来夷吾遇到困难,他的臣子里兹向秦穆公许诺,要他派军队来帮助夷吾,并且答应秦穆公,事成之后,土地和宝物都给秦穆公。
但里兹一再向秦穆公说明,要得到土地和宝物,关键在于晋国的旧臣们。秦穆公同意了里兹的计划。于是里兹设法使晋旧臣们背叛晋国,拥立重耳。
重耳在晋旧臣们的保护下,先到了郑国,又到了齐国。齐桓公很尊敬重耳,送给他的妻子、奴仆和马匹很多。但过了几个月,重耳就对齐桓公送他这么多东西感到不满意了。
他的近臣赵衰就对他说:“您对齐侯送的东西感到不满意,这实际上是您没有知足常乐的德行。一个人有了安逸的生活,满足了,就应该知足;东西多了,就应该知道怎样节约。
现在您有了远大的志向,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并且还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这是不会有满足的时候的。您如果不满意齐侯送的东西,那么,即使别人送更多的东西也是不会满足的。”重耳听了赵衰的话,很受教育。
以上这段历史故事就被概括为成语“知足常乐”,它比喻人要知足并保持一定的满足感才能使心灵平衡安宁。
喂怎么组词
“喂”是一个单独的汉字,通常用作口头语或称呼语,表示引起注意或打招呼的意思。在汉语中,很少有以“喂”字为组成的词语。以下是一些与“喂”意思相近或相似的词语:
1. 呼叫:指通过声音或信号等方式向对方发出叫或召唤。
2. 招呼:指通过语言或动作向对方打招呼或问候。
3. 唤醒:指使某人或某物从睡眠、休眠或沉寂状态中醒来或恢复活动的状态。
4. 提醒:指通过语言或动作向对方提示或告诫某事,使之不被忘记或遗忘。
5. 叫喊:指通过高声的叫声或呼喊声表达情感或引起注意。
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但它们都与“喂”有着一定的相似或相近之处。
喂的组词有哪些
喂食、喂奶、匮喂、饲喂、喂饲、喂养、唷喂、冻喂、喂草、饮喂、喂眼、喂料、饿喂、喂虎割肉。
基本解释:
喂,汉语词汇,读音:wèi ;从口、畏声。鬼头而虎爪是畏之范式。口、畏两范式叠加。饲入鬼头虎爪急待食物之口。
本义:把食物送进人嘴里。如:喂奶。
衍义:引申指“给动物吃东西、饲养”。如:喂养牲口。喂马、喂鱼、喂狗。
衍义:又用作叹词,打招呼时用。如:喂,您是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