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不接受末位淘汰制了?

2022-10-31
12 阅读

《劳动合同法》出台后,末位淘汰制就是违法行为。

到了年终考核阶段,公司进行了一次绩效考核,但是绩效考核的结果并不能让人力资源总监满意,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都呈现集中分布,拉不开差距。

比如:从技术部的考核结果看,有两个员工的分数一样,其他的相差不大,基本都只差0.5分,部门没有一个员工的绩效结果不好,至少都在85分以上,最高的居然达到96分,可以说各个都是“优秀员工”了。

如果以这个考核结果发奖金,就会吃“大锅饭”了。

于是,人力总监希望通过强制分布拉开差距。

按照正态分布打分,拉开差距,但是也产生一些问题。

比如技术部反映:“部门的员工每个人表现都非常好,硬要把他们评出个优良中差,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刚成立的部门,经理说:“我们部门下半年才成立,只有3个员工,怎么正态分布呀?

考核最好在部门层级上体现出优良中差,相应地,年终奖也可以分为部门奖金和个人奖金两部分,这对各个部门和各个团队是个有效的鞭策干掉你,其实并没有什么绩效不绩效的(事实上大多数企业根本不是完全用绩效作为留人的第一要求)。

不相信,你可以看一看,是不是哪家企业,都存在一些,绩效不咋地,但是活的挺滋润的人。

所以,在职场,竞争,不是你理解的“绩效”,那么简单。

而哪家企业,都存在一些,看起来能力很强,业绩也不错,但最后被公司以“不胜任本职工作”,或者莫须有罪名干掉的人。

我们知道,职场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地方,而是一个灰度的地方。

我们今天要说的末位淘汰,指的并不是你以为的“绩效”排名,而是,你和潜在的竞争者,在整个小环境或者大环境中,在决策者心中,以他的标准衡量的“绩效排名”。

如果你不想做一个冤死鬼,那么就请搞清楚末位淘汰,到底淘汰的是什么?

真相是,淘汰的是“价值观”,也就是做事准则不符合的人。

(2)比如某某为,他提倡奋斗者文化,所以淘汰的都是那些相对而言,奋斗值(结果导向)相对低的人。

某某里的小白兔文化,干掉的也是那些,像小白兔一样行为的人。

有些公司老板搞什么绩效考核,其实每个老板都有自己心中的“绩效排名标准”,他嘴上说不上来,但是心里有杆称。

比如,有的老板是会把加班成为衡量的一个要素。

这时候,有些员工不明就里的自以为“只要我把工作按时完成了,就没问题。

”其实,这只是员工自己的一厢情愿。

时机没到就算了;时机一到,假如公司要搞末位淘汰。

你会发现,那些业绩没完成,但是加班行为完成的不错的人,会活下来;而一个业绩刚好完成,但是加班严重缺失的人,是会被“淘汰”的,这就是末位淘汰的真相。

还一种情况,就是公司强制裁员,在这种高压下,那些在上面没有领导保护的,业绩刚好合格的人,其实是很危险的。

在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当老板强制要求各个部门拿出名额的时候,那种平时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人,尽管,似乎也没犯什么错,平时工作态度也没什么大问题;却成为了淘汰的对象。

理由居然是“业绩”或者“工作态度”,真是可笑。

平时办事推三阻四的人,就是因为平时把领导搞的还不错,结果成了“优秀员工”;现实就是这样,当你还没能力改变这一切的时候,你只有两种选择:1.接受 2.离开。

但是,你离开后,又会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

所以最后,末位淘汰只是手段,目的就是干掉领导不喜欢的人或者说是w对领导形成威胁的人,跟人的能力,水平,知识,工作努力程度关系不大。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