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最强间谍苏秦,为何偏要誓死效忠弱燕?

2022-12-13
2 阅读

公元前295年,苏秦带着死间的任务和无数金银珠宝浩浩荡荡地离开了燕国,他此行的目的地是齐国都城临淄。

曾经那个洛阳乘轩里的穷小子,如今成了东海大国齐国的座上宾,苏秦凭借的仅仅是一张三寸之舌而已。

战国时期,曾经有那么一批人,他们凭着一张利嘴,不费一兵一卒便能攻城略地,舌头是他们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世人将他们称为纵横家,而苏秦就是纵横家的杰出代表。

苏秦家里很穷,是个不折不扣的贫民窟穷小子。

据《战国策》记载: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穷小子,却能凭着一张利嘴,纵横捭阖,组成六国联盟,佩戴六国相印,使得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其实,当你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追寻真相的时候,你会发现,苏秦合纵抗秦不过是个惊天阴谋,他最终的目的其实是为伐齐。

那么,苏秦凭什么能得到燕王的厚待?

他又是如何谋划,入齐国为燕国报仇的?

这一切,还得从他师从鬼谷子说起。

01苏秦入燕苏秦是洛阳人,师从鬼谷子,学的是游说学。

出师之后,苏秦一直想凭着自己的才华,做出一番事业来。

可惜,苏秦自以为是天选之子,却不想背靠着鬼谷子,却遭到了各国的嫌弃。

这一日,周游列国的苏秦风尘仆仆地回到了乘轩里,衣衫褴褛,两手空空。

离家时带走的盘缠和唯一可以装点门面的锦衣华服都被他典当了。

他垂头丧气地推开院门,喃喃自语道:“家里的钱都被我用尽了,我该如何面对家人,恐怕他们早已对我失望透顶了吧!”正如苏秦所料,几年未归家的苏秦,一回家就受到了冷遇,大家各忙各的,谁都没有搭理他。

据《战国策》记载:苏秦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其言。

此时的苏秦有些许的后悔,他想,若是当初能听父母的话,做个普通人,也许生活就不会如此困顿。

可他又着实是不甘心,他潜心求学,就是为了能出人头地,怎能轻言放弃呢?

苏秦对自己之前的人生进行了一番反思,为了能尽快找到第一桶金,不再让家人看不起,苏秦从家里找出了西周姜子牙留世的谋略之书《阴符》,开始闭门苦读。

这一年的时间里,苏秦潜心揣摩,不分昼夜地学习,时间久了自然有些困顿倦怠,但是,苏秦是个狠人,对自己也有着一股执著的狠劲。

为了消除读书带来的疲惫,他拿起桌上一把锋利的桌子,朝着自己就刺了下去,钻心的疼痛立马让他头脑清明,精神百倍。

这便是“锥刺股”的来历。

苏秦深知天下之势必有一争,但凡堂堂七尺男儿皆有争心,这是他的机会,他必须要牢牢抓住,所以,他绝不容许自己如此浑噩度日。

凭着自己这股执着认真的狠劲,苏秦终于将《阴符》这本书吃透了。

此时的他,犹如隐世的高手,仿佛执一子便能定乾坤,他觉得,是时候要再去游说列国了。

可是,苏秦却为去哪国而犯了愁!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一番思量之后,苏秦放弃了西方大国秦和东方大国齐,而是选择北上,来到了弱小的燕国。

当时的燕国,刚刚经历了“子之之乱”。

公元前316年,日益年迈的燕王哙将姬平的太子之位废除,并禅位于国相子之。

子之坐上国君之位后,执掌朝政三年,引得燕国大乱,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前太子姬平不服本来唾手可得的王位白白给了子之,于是与燕国将军市被密谋,起兵攻打子之。

为平息内乱,子之以平叛为由,出兵迎战,一时间两军厮杀,血流成河。

奋战数日后,将军市被被擒斩杀于闹市口,前太子姬平则逃往了无终山,其余庶弟公子则流亡于韩国。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

南邻的齐国听说燕国大乱,于是趁虚而入。

齐宣王命匡章为将,发兵攻打燕国。

燕国百姓早已对子之恨之入骨,对齐国的进攻不仅不抵抗,还大开城门,夹道欢迎。

仅仅五十天的时间,齐国就占领了燕国全境。

燕王哙见大势已去,自缢身亡,子之被齐军擒获后押到了齐国处以醢(hǎi)刑。

齐国进城后完全没有退兵的想法,反而变本加厉地“毁其宗庙,迁其重器”,还侵占了燕国的十座城池,导致燕国几乎灭国。

赵国的赵武灵王不愿燕国就此被灭,见燕国此刻无王,于是将流亡在韩国的公子职护送回燕国登基,保住了燕国的王位,不然燕国就可能从战国的地图上被抹去。

燕王哙禅让,差点引来灭国,他为何会做出这个决定?

司马迁在《史记》的解释是,子之是个阴险毒辣的阴谋家,他砸下重金,买通燕王的左膀右臂诓骗燕王,让他相信,只要做出禅让的姿态来,必将会为自己赢得更高的声誉。

燕王昏庸无道,居然相信了这种说法,他以为子之畏惧王权,是不敢接受禅让的,但是他低估了一个阴谋家的野心。

燕昭王登基后,齐国趁虚而入,侵占城池的血海深仇始终萦绕在他心头,他无时无刻不想报仇,但是,燕国太弱,根本无法与齐国对抗。

为了振兴伤痕累累的燕国,他广发求贤令,招贤纳士,筑起黄金台,以示对人才的尊重和关爱。

一时间,天下贤士纷至沓来,苏秦就是其中一个。

这一日,燕王宫的大殿上,大臣们位列两旁,燕昭王正襟危坐,不怒自威。

大殿之下,是前来求职的苏秦,一身破旧的衣衫格格不入。

苏秦没有半点怯场,朗声道:“我听说大王是一位施政仁义的圣贤之君,所以,我曾暗下决心,一定要到燕国来拜见您。

”燕昭王反问道:“既然你说寡人圣贤,那你说说,何为圣贤?

”苏秦回道:“所谓圣贤之君,便是能决断疑虑,既能接纳赞美之词,也能听得警世之言。

”燕昭王闻言,来了兴致,继续问道:“那苏先生觉得本王哪里不好?

”苏秦见燕王毫不避讳,直言道:“大王有伐齐之心,却不敢表露出来,是错的。

”苏秦话音刚落,燕王内心大动,从未有人将他内心所想这么直白地说出来,可眼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苏秦却敢如此直言不讳,燕王不禁对他多了几分审视。

他试探道:“苏先生,不是寡人不敢表露,只是我燕国如今太过弱小,根本无法撼动齐国,伐齐一事只是说笑罢了。

”苏秦明白燕昭王的担忧,于是主动请缨道:“大王若愿意相信苏秦,我愿出使齐国,拿回燕国的是座城池。

”苏秦话音刚落,大殿之上传来窃窃私语,大臣们都觉得苏秦太过狂妄,凭他一个白丁,也敢夸下如此海口,当真是不知者无畏。

可燕昭王却当了真,当即封苏秦为燕使,即刻出使齐国。

就这样,苏秦带着出使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齐国都城临淄,求见了齐王。

面见齐王时,苏秦先是对齐王拿下燕国十座城表达了恭贺之情,可还没等齐王高兴,苏秦又对齐王表示了哀悼,齐王听罢登时大怒。

苏秦却不以为意地说道:“大王,饥饿的人不吃东西会死,吃了有毒的东西也会死,齐国就是这个饥饿的人,而燕国的十座城便是那有毒的食物。

”齐湣王闻言疑惑道:“先生此话怎讲?

”苏秦知齐湣王已经入套,便说道:“燕国与秦国乃姻亲,秦国以公主至尊下嫁燕国,两国修好,难道您就不怕秦国问罪吗?

”齐湣王闻言,心下开始思量。

苏秦便继续说道:“您将这十座城池占了,就等于将燕国推向了秦国,若是您将燕国的这十座城池还给燕国,燕王会感激大王,秦国也会领您这份情的,你会获得更大的威望。

”齐湣王思虑再三,觉得苏秦说得有理,况且,他也不想与秦国为敌,于是大手一挥,将费尽心血得来的十座城池还给了燕国。

苏秦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不费一兵一卒就说服了齐王拿回了燕国的十座城池。

既展现了自己非凡的才能,也初步赢得了燕王的信任。

于是,苏秦又开始鼓动燕昭王伐齐,可燕昭王还是以燕国国力太弱,不是齐国的对手为由,拒绝了苏秦的建议。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齐王对苏秦还抱有怀疑,他担心苏秦是齐国派来的间谍。

燕昭王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当年,齐国举五都之兵进犯燕国,将士的鲜血染红了燕国的国都。

齐国如此费尽心力得到的城池,怎会如此轻易地被苏秦讨了回来。

秦昭王对苏秦的怀疑已经百转千回了,此时的苏秦还一心只想说服燕昭王伐齐,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费尽唇舌替燕国拿回这十座城池,居然引得燕昭王的怀疑。

当苏秦得知了燕王的想法后,他决定,要么说服燕王伐齐以示清白,要么就只能辞职,回老家东山再起。

02死间齐国这一日,燕国王宫的大殿之上,燕昭王再次召见了苏秦,可苏秦开口便是向燕王请辞,并直言,他是进取之臣,不事无为之主。

燕王见苏秦大步就要离开,挽留了苏秦。

“苏先生,寡人却有伐齐之心,可也着实担心,燕国再也经不起风风风雨雨了。

”苏秦见状,反问道:“大王可听说过乌获?

”秦昭王回道:“寡人当然听过,当年乌获举鼎,勇冠诸国。

”苏秦点了点头说道:“大王说得没错,如今,齐国就是那举鼎的乌获。

当乌获老了时,力量就没了,一个小女孩就能将他打败,为今之计,我们是要想办法将齐国变成年老的乌获。

”据《战国策·燕二·客谓燕王》记载:客谓燕王曰:\"齐南破楚,西屈秦,用韩、魏之兵,燕、赵之众,犹鞭策也。

使齐北面伐燕,即虽五燕不能当。

王何不阴出使,散游士,顿齐兵,弊其众,使世世无患。

\"苏秦的计策便是由他去齐国做间谍,让齐国的军队陷入困境,让齐国的百姓疲惫不堪,如此就能削弱齐国的国力,趁机壮大燕国,使燕国世代无忧。

苏秦深知,单靠燕国的力量是无法抗衡国力强盛的齐国的,他只能借刀杀人。

就好比,在一群饥饿的猛兽中扔上一只猎物,最先抢到猎物的猛兽就会成为其余猛兽攻击的对象。

苏秦就是要用有足够诱惑力的猎物,让齐国丢掉戒心,义无反顾地扑上去,到时候,齐国便会成为其他诸侯国猎杀的对象。

苏秦已经编织好了一个巨大的阴谋,只等着齐湣王掉入其中,燕国便可报仇雪恨。

不久之后,苏秦就带着由150辆马车组成的车队和无数金银珠宝浩浩荡荡地离开了燕国,来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被齐湣王封为客卿。

面见齐湣王时,苏秦便向齐湣王献上了伐宋的计划。

据《战国策·燕二·客谓燕王》记载:且夫宋,中国膏腴之地,邻民之所处也。

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

伐之,名则义,实则利,王何为弗为?苏秦之所以要说服齐湣王将对外扩张的目标定位宋国,是因为在地理位置上,齐国西邻赵国,北接燕国,西南与鲁国、宋国邻近。

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赵国国力蒸蒸日上,齐国发兵攻打讨不到半点便宜,所以,对外扩张的目标只能是北上进攻燕国,或者南下进犯宋国。

苏秦既然要保护燕国,那便只能将宋国这块肥肉递到了齐湣王的嘴边。

当时的宋国是天下交通往来的中心国家,贸易十分发达。

尤其是宋国的国都定陶,是战国时期最繁荣的商业城市,光每年的税收就让各国诸侯垂涎三尺。

所以,苏秦让齐湣王明白了,何为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

于此同时,苏秦还许诺,若是齐国南下攻宋,燕国愿意出兵两万,协助齐军一起伐宋。

苏秦见齐王已经动了心,便更加卖力地劝说道:“如果大王拿下了宋国,西面可以威胁魏国,北面可以威逼赵国,南面可以影响楚国,到那时我齐国国重民尊,何愁不能称霸天下!”齐湣王闻言,不再犹豫:“苏先生的想法真是与寡人不谋而合,寡人早就看宋王不顺眼了,他屠戮百姓,还将各国诸侯的塑像放在茅厕之中,人人得而诛之。

”、公元前288年,齐国出兵攻打宋国,同时,燕国也兑现承诺派出了两万士兵随同齐军作战。

正所谓利令智昏,齐湣王只想着宋国的肥沃土地,却忘了盯着宋国这块肥肉的却不止齐国。

没过多久,齐国伐宋的举动就引来了秦国的不满,齐湣王见惹怒了强秦,顿时陷入了恐慌,他慌忙求助于苏秦。

此刻的苏秦真等着齐王上钩,于是向齐王建议,联合各国抵制强秦,并向齐王承诺定能说服各国诸侯。

苏秦的计划是以齐国为首,联合燕、赵、魏、韩,由五国组成联盟,共同抗击秦国。

在当时,苏秦想凭借一己之力,将这些矛盾复杂的诸侯国组成统一战线,简直难如登天。

此时,得到消息的燕王也开始质疑起了苏秦。

他作为燕国派出的间谍,是为了弱齐强燕的,可如今,组成以齐国为首的联盟不是增加了齐国的力量吗?

难道他已经投靠了齐国?

所以,当苏秦回到燕国王宫的时候,燕王对他是不冷不热,态度疏离。

苏秦见燕王如此态度,落寞地问道:“难道忠诚也会获罪吗?

”燕昭王闻言,冷冷回道:“忠诚如何会获罪,只怕是有人自己不忠罢了。

”苏秦摇了摇头,说道:“大王,我听说有一个人在很远的地方做官,他的妻子在家不甘寂寞与人私通,那个人即将归家,妻子害怕私情暴露,就指使侍妾端毒酒给丈夫喝,那侍妾不想残害主人,也不想夫人被赶走,于是假装摔倒,将毒酒洒了,主人见状大怒,打了那侍妾五十竹板,那侍妾保全了所有人,却自己难免责罚,她难道不是因为忠诚获罪的?

”燕王听罢,叹了一口气,说道:“苏秦,我知你此去齐国十死无生,但是燕国需要你,就让寡人看看你的忠心吧!”苏秦离开燕国后,又先后去了魏国、韩国和赵国,以土地、资源与军权为交换条件,顺利说服赵韩魏三国加入了伐秦同盟。

公元前287年,苏秦凭着他的三寸之舌,成功凝聚了五国的力量,组建成伐秦同盟,消息传回齐国,齐湣王大喜过望。

此时的苏秦,已然到达了他事业的巅峰,但是,他并不开心,因为他担心若是五国谋秦的计划真的成功了,齐国的国力就会大增,这与他弱齐强燕的意图背道而驰。

为了完成他的间谍任务,苏秦在促进五国谋秦计划的同时,开始挑拨其他四国与齐国的关系。

为了能缓和与四国的关系,齐湣王暂停了第二次伐宋的计划,但是齐湣王仍贼心不死。

为了能尽早拿下宋国,齐湣王接受了苏秦的建议,与秦国秘密交换条件,可任由秦国攻取魏国的安邑,齐国绝不插手。

此时的齐湣王早已沉浸在五国霸主的美梦中不可自拔,贪婪让他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决策,最终将他与齐国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以牺牲了同盟国魏国的利益为代价,笼络住了秦国,发动了第三次伐宋战争,这次,齐国一举灭掉了宋国。

齐国继承了宋国的大部分资源,国力更加强盛了。

宋国灭亡的消息传到了其他四国,各个诸侯再也坐不住了,齐国背信弃义,如今又国力大增,已然成了列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03最后公元前284年,当五国的军队浩浩荡荡地杀向齐国国都的时候,齐湣王才如梦初醒。

眼见大好的江山即将逝去,他才悔不当初,为何当初会如此轻率就做出伐宋的决策呢?

齐湣王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头脑一下子清明起来,他终于明白,这一切都是苏秦捣的鬼。

是他蛊惑寡人伐宋,是他怂恿寡人与秦对立,是他授予寡人出卖盟友。

这一切的祸根都是苏秦,他居然敢欺骗我大齐!可是,等齐湣王想明白一切的时候,五国的军队已经杀到了齐国国都的门口,为了泄愤,齐湣王将苏秦杀死,尸体被五马分尸示众。

然而,苏秦的死并不能抵挡五国的铁蹄,在燕国大将乐毅的带领下,燕国士兵冲锋陷阵,接连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差点将齐国灭国,一雪当年齐国进犯燕国之耻。

燕国终是完成了伐齐的心愿,苏秦虽然身死,但是他的谋划无疑是成功的。

如果说这是一盘棋,那些各国的王侯将相,血洒疆场的各国将士,充其量都只是其中的棋子,这个操盘者苏秦实在是令人胆寒。

历史上对苏秦的评价非常复杂,有人说他是奇才,三寸不烂之舌,可倾城覆国,纵横捭阖间,可左右天下大势。

也有人说他是祸国殃民的小人,他的人生是间谍的一生,是阴谋的一生。

春秋无义战,战国尚功利,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

但是,他刺股求学,百折不挠的上进精神,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却值得我们后世推崇,这就是一个纵横家的英雄本色,一个战国游士的精神风骨!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