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战斗片时,弹药箱都放在战壕上面,这样对吗?为什么?
答:战争片里一个常见“给力”的景象,就是“弹药堆在战壕上”。
经常是战壕上堆积着满是弹药的弹药箱,满身销烟的主人公拿起各种弹药,朝着汹涌而来的敌人狠命招呼,上演“一杀一大片”的神操作。
那么在真实的战场上,阵地战是否也这么“热血”?
其实,如果这一幕景象,让真正经历过战争的军人看到。
恐怕发火都是轻的。
虽然在战争年代里,用空弹药箱做战壕掩体的事儿不罕见。
但如果把装满弹药的弹药箱“放在战壕上面”?
那基本就是“作”。
在战争特别是阵地争夺战里,存放弹药的弹药箱甚至弹药库,是交战中的重要“隐患”。
比如小学课文《在炮兵阵地上》就有著名桥段:一位新中国元帅来到东海前线某炮兵阵地视察,惊见炮兵阵地的弹药库竟修在前沿阵地上。
元帅当场大发雷霆:“你们坐在敌人只要一发炮弹就能送你们升天的地方。
还忙别的事?
乱弹琴!”只要看看悲惨的中国近代战争史,就知道元帅的火,真不是无缘无故。
晚清时期的许多重要炮台,都喜欢把弹药库修在炮台上。
虽说这样“取弹药”时方便,但一旦弹药库被击中,那就是灭顶之灾。
比如在甲午战争的后半段,清军的杨枫岭炮台就是因为弹药库中弹,骤然爆炸起火。
多次击退日军的日岛炮台,也同样因为弹药库爆炸后无法坚守,不得不被清军放弃。
导致拼死抵抗的北洋水师,彻底失去了陆上阵地,被困在刘公岛上。
而在“庚子国难”里的“大沽炮台保卫战”的战斗中,浴血抵抗的清军大沽炮台将士,也一度打得十分漂亮。
满以为可以轻松拿下大沽炮台的八国联军,开打就吃了瘪。
德国军舰伊尔提斯号一下就被揍了17颗榴弹,舰长被炸成重伤。
俄舰基里亚科号的甲板也被打掉。
可就在这形势一片大好时,八国联军一发炮弹,正打中大沽炮台的火药库。
这下战局骤然反转,大沽炮台在血战五个小时后,最终悲壮陷落。
可以说,晚清多少悲情的历史,都和“击中弹药库”的景象息息相关。
不止是中国,在一战二战战场上,也出现过不少“弹药库被打中”的战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里,法军正是由于击中了德军的一座弹药库,导致德军不但因爆炸受创,还“报销”了所有的巨炮炮弹,炮兵阵地全线哑火。
二战苏德战场上的“小土星战役”里,苏联空军的炸弹命中了德军第19装甲师的弹药库,剧烈的爆炸当场给德军第19装甲师大放血,这支德军精锐最终只剩下了15辆坦克……弹药库尚且如此,成箱的弹药?
那更不是闹着玩的。
虽然在影视剧里,“弹药堆战壕”是常见一幕,但只要看看真实的朝鲜战争,就知道这有多不靠谱。
美军在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阵地时,常见的操作就是“炮火覆盖”。
特别是在朝鲜战争相持阶段,中国军队的阵地,常见景象就是寸草皆无。
战士们走到阵地上,经常脚就陷到焦土里。
许多阵地上光秃秃的,一块坚硬的岩石都找不见——全都被美军炮火炸没了。
而在学者李峰的《决战朝鲜》一书里,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志愿军军官为了检测美军的火力强度,特意在阵地上画了一块一平方尺的土地,然后就地清点弹片。
结果是,他从这一平方尺的土地上,清点出了大小弹片二百八十七块。
这样的火力密度,在当时只是普通水平。
如果在惨烈的阵地战里,迎着这样密度的炮火,把装有弹药的弹药箱摆在阵地上?
那就是重大的军事事故!所以,在真实的战争年代里,战壕上非但不能堆弹药,而且重要的弹药,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尽量避开敌人的炮火。
甚至哪怕再紧张的战斗,阵地上也不能储存太多的弹药。
作战时急需的弹药,都要不停往上输送。
同样以朝鲜战争为例,在长津湖战役里,战斗英雄杨根思坚守小高岭。
面对美军的一次次汹涌进攻,小高岭阵地上的电话“几分钟就被炸断一次”。
战士们需要的弹药,全靠通讯兵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向上运送。
副营长更让通讯兵带给杨根思一张纸条:“杨根思同志,我们是红军团,3连是红军连,你们一定要坚守住小高岭”。
最终,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用生命执行了命令。
而另一位志愿军战斗英雄邱少云,最初入朝时,也被编入了负责给阵地输送弹药的集训队。
在酷寒的朝鲜战场上,他们需要背着弹药漟着刺骨冰冷的河水,把弹药送到炮火连天的阵地上。
有一次为了抢救落入水中的弹药箱。
邱少云还跳入冰冷的河水中。
等到这场战斗胜利结束后,历经高强度运输工作的邱少云,也因此病倒了。
而在朝鲜战场上那场吸引全世界目光的上甘岭战役里,战地记者也拍下了这样一幅特殊的照片:运输队背着沉重的弹药箱,冒着炮火翻越山岭。
也正因这及时的输送,上甘岭战场上的中国军队,前后向美军打出了四十万发炮弹。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就是多少战士这样“背”出来的。
因此也不难理解,在小学课文《在炮兵阵地上》里,那位亲历朝鲜战争的新中国元帅,看到炮兵阵地“修弹药库”的景象后,会当场失态大怒。
“弹药放哪”这事儿,意味着真实战场上,多少血的教训。
更意味着革命战争年代里,多少英雄沉默的牺牲。
参考资料:李峰《决战朝鲜》、罗学蓬《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戚其章《甲午战争史》、孟昭瑞《亲历朝鲜战争》作者:张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