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真的可能替魏忠贤平反吗?为什么会有“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说法?

2022-08-24
12 阅读

平反魏忠贤之说是子虚乌有的谣言,野史乱谈,根本不存在的。

转载自知乎:墨在朱之上张岱《石匮书后集》:曹化淳,不知所出;向在魏忠贤门下,落职已久。

崇祯甲申三月,贼势甚急,起化淳管理皇城。

化淳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决不敢坏至此”!上闻之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骨。

张岱是官宦之后,花花公子,家里有钱,很有才华。

不过他写的史,后人不敢恭维,很多史实写出来跟现代的某些键盘侠差不多,主要是特点是喜欢猜想和递进。

就是没有的事情,可能会被他写有的,有发生的事情,可能会被他写成更过份的。

其戾气之重,怨毒之深,怕是明末遗民中也是少有的。

这段话里,很明显就有几处是有问题的:1、曹化淳,不知所出;————很明确,曹化淳是泰昌年间大太监王安的名下,不是什么不知所出。

2、向在魏忠贤门下,落职已久。

————曹化淳根本不存在什么向在魏忠贤门下,且落职已久。

《裨说》:至怀宗朝,命司礼监选韶秀十四五岁小宦,概令读书学字阅章奏,有能较正章奏内一讹字,赏镪五钱。

比时大铛如王永祚、曹化淳、王之心辈,皆熟史事,谙掌故,旁及于书。

至为外廷书帧卷长幅,要誉于人。

崇祯皇帝干掉魏忠贤以后,在内宫举行了一次大考,亲自主持。

如王永祚、曹化淳、王之心这几个人都是同时考取的(第一榜有六个人,这是其中三个),当时争东厂这个职务的就是王永祚和曹化淳,最后王永祚先来,做不到一年,东厂提督就换成了曹化淳。

曹化淳做了好几年,大概到了崇祯十一年,才换成了王之心接任东厂提督,期间还帮钱谦益打赢了一场官司,干掉了或者说间接干掉了温体仁。

那他不做东厂提督以后去干什么呢?

提督京军三大营,这是一个了不得的职务。

那个后来陪崇祯上吊的王承恩,其实也是京营的一个提督,曹化淳的手下。

可见,张岱的这个说法,是很不靠谱的。

其它的记载,说法则就相对比较中肯一些。

《燕都日记》冯梦龙  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

  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呜呼!此真谬举矣。

冯梦龙认为,这是谬举。

《小腆纪年》·徐鼒  明起复太监曹化淳守城,收葬魏忠贤尸。

  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因传谕收葬忠贤遗骸(考曰:本冯梦龙「燕都日记」)。

  徐鼒曰:特书之,讥思宗之谬也。

徐鼒就专门写出来,讥讽朱由检乱来。

以上这两位,虽然没有否认这事情的存在,徐鼒的出处是抄冯梦龙的。

但是,都明确说明,这事情朱由检这么做是错误的。

写史之人,不敢否定前人所说的就是错的,但是即便是有,也是让人感觉很荒唐的。

《崇祯遗录》·王世德:野史有上命收魏忠贤骸骨一事,荒谬不足致辨。

王世德是锦衣卫佥书,算是朱由检的近臣,知道一些事,也了解朱由检的脾气,对此事极力反对,他认为根本没有的事。

《怀陵流寇始终录》清初戴笠撰﹐吴殳删定:壬寅,起旧司礼太监曹化淳守城。

化淳曾比魏忠贤奏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化淳逆党,久怨朝廷,乘危进身,以开门迎贼,而都人谓忠贤耳目明,赏罚果,贼起当即灭,化淳之言不证。

魏忠贤置王安于死地,而曹化淳乃王安名下下,此当更考之。

戴笠虽然是清初人,但是说法更加史家的风格。

虽然写了“更考之”,但是我们因此可以确定,他也是对这个史料记载极度怀疑的。

我们要追究的,是曹化淳跟魏忠贤的关系。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人物就是王安,曹化淳是他的名下。

什么叫“名下”呢?

相当于内侍里面,带徒弟的方式。

一个内侍可以带多个新人,新内侍入宫,就确定了这种名下(或者说门下)的关系。

但是这比起师徒更近一步,地位比徒弟更低得多,一般就是名下伺候主子,又类似于主仆的关系。

而内侍没有后代,所以身家财产最后都是这些名下继承,这就不仅师徒、主仆的关系了,甚至有继承,即父子的关系。

钱谦益第二次被温体仁诬陷的时候,实在没办法了,就是找曹化淳帮忙,因为他曾给王安写过墓志铭,算是有“恩”于曹化淳。

魏忠贤原来是靠巴结王安上位的,等他掌权以后,就想尽办法要害死王安,先是诬陷他有罪,关起来不给东西吃,王安靠接雨水、挖野菜存活下来。

魏忠贤又让带兵(内操)的亲信涂文辅弄死他。

王安死后,他的名下也受到魏忠贤的严重迫害,其中就包括曹化淳。

《酌中志》·刘若愚:其名下惠公进皋、曹公化淳、王公裕民、杨公春、张公若愚等,皆重责,酷刑备至。

凡发南京者,昼则墩锁,夜则打更。

所以说,魏忠贤对于曹化淳来说,相当于有杀父之仇和被追杀之恨。

这个关系一理清,我们就知道了,曹化淳要提谁,也不至于提魏忠贤给他平反。

另外要说一个问题,就是朱由检的性格。

在位十七年来,不知道干掉多少朝臣,也从来不见他“恻然”一下下。

北京破城之前,刑部大牢还关着二三百位京官,李清一份奏疏,就保释出六位督抚级别的人物,而且其中两位还一出狱就立即走马上任。

收拾魏忠贤是朱由检最大的一项政绩,就靠这个成就了他“圣人出”。

因此,以他的性格,断断没可能,对这事情“恻然”的道理。

所以说,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这个事情又是野史乱谈,根本不存在的。

但是呢,给魏忠贤收遗骨这事情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只不过不是曹化淳,而可能是另有原委。

谈迁在《北游录》里就提到:“魏忠賢犯殊死,不餘寸骨,見其墓駭之。

僧曰:忠賢名下蘇應宣嘗被掠於建州,從清人入燕,立忠賢虛冢。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距魏忠贤之死已经过了七十多年),清朝的巡城御史张瑗在西山碧云寺一侧,发现魏忠贤的坟墓,极其壮丽“峻宇缭墙,复压数里,郁葱绵亘,金碧辉煌。

”墓前还有两座大碑并立,一样写着:“钦差总督东厂官旗办事……完吾魏公之墓”碑后刻孝官、孝孙六七十人的姓名,无年月。

张瑗对这个发现十分震惊,也非常奇怪,并上疏康熙皇帝。

  苏应宣这个人在《酌中志》里也被提到过,确实是魏忠贤名下,且是最主要的心腹之一,所不同的是,他可能犯事不多,总之在崇祯收拾魏忠贤一党的时候,成了漏网之鱼。

所以最后他有机会给魏忠贤重修坟墓,说是重建,是因为魏忠贤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修建。

天启四年十月,工部郎中万燝在疏中称:(于三月)过香山碧云寺,亲见忠贤所营坟墓,碑石峥嵘,隧道深闼tà;翁仲簪朝冠而环列,羊虎接驼马以森罗。

制作规模,仿佛陵寝。

大规模给自己建坟墓的现象不仅是皇帝有,在明代大太监就已经有这个风气,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魏忠贤当然更应该有。

大太监墓很多都集中在碧云寺附近,最早是正德朝司礼大太监于经,到魏忠贤已经是第六座了。

所以,苏应宣这几个魏忠贤的后人,其实重修起来花不了几个钱。

很有可能,是他们重修这个坟墓的时候,为了政治正确,故意散布“崇祯让收遗骨”的谣言。

张瑷在上疏中称:恭闻我皇上前岁翠华南幸,命修岳飞之墓,赐题于谦之碑,诚以此二臣者,忠贯日月,义壮山河,故特表而扬之,以风示天下。

……在故明天启时窃操国柄,屠毒忠良,恶贯满盈……乃畿辅近地,尚留此秽恶之迹,僭越之制,何以儆巨憝、昭大法哉!……请求“敕地方有司,立仆其碑,划平其墓,俾天下后世,知凶恶之徒,不能逭宪典于身前,并不能保坟墓于身后。

”根据张瑷的请求,康熙皇帝最终将这座“仿佛陵寝”级别的坟墓彻底铲平。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