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师范类毕业生综合素质为什么比现在的强?
不见得比现在强,时代不同,要求不一样。
我读小学、初中时候是离县城三十多公里的偏远山区,那时候没有一个老师是科班出身,学历没有一个是有大学学历的,许多老师是民办老师和代课老师的身份,特别是小学老师,基本上是村干部(那时候叫大队干部)的子弟才能有机会来学校教书,可想而知这些老师的水平,曾经有个笑话,我村书记的儿子是个残疾人,因为不会干什么体力活,被安排到小学当代课老师,问一个学生一个小时几分钟,学生回答60分钟,他一把拽过这名学生,说站到黑板底下去,明明100分钟,说60分钟(不是杜撰的,是切身体会,论亲戚,我叫这个老师叫舅舅),罚面壁思过。
所以学生成绩普遍比较差,到了初中面对的老师也无一例外都是相差不远的水平,到了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教育局分了一批当年浙江师范大学师范类专业毕业的老师(其中有专科、本科的),那时候开始,学生的成绩就开始突飞猛进,效果非常明显,这批老师带进来的新的教学理念,和实际水平非常具有冲击性,那些老师从初二接班,到初三毕业,成绩斐然。
考了四五个初中中专(包分配工作的),七八个县重点中学,其余的学生基本上上了普高,在当年的村级初中排名全县第一,说明一个问题,师范类毕业的老师素质是不一样,那时候教学理念还是比较单纯,方式也相对粗暴,顽劣的孩子也会受到处罚,而且家长是极力支持的。
再看现在,小学老师都基本上师范类科班出身了,当年那一批代课老师,民办老师转正的,还有少数,绝大部分已经退休了,所以现在的学生从小就接受比较正规的教育,基础好,教育资源均衡,这些农村小学初中的生源素质基本上和县城学生差不多,不会出现那种很明显的前后巨大变化情况,但是现在这些学生因为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面对这些科班出身的老师教育,基础扎实,接触的知识面已经大大超过以前小时候的我们,我小时候还是没有计划生育的,同龄孩子读书比现在多许多,我们村现在因为上学孩子不多,早几年就被并入镇里的小学里去了,当年是一个人数不少的完全小学,初中也一样,根据区域划分好几个乡镇都并到了一起,我读高中的时候,县重点中学招生才6个班,现在是14个班,录取分数每年都在提高,学生素质整体翻倍提高,所以说在学生人数大大减少的情况下可以考上重点中学的人数大大的增加,现在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涉及多元化领域,现在的学生其实更难教,我小时候的学生虽然顽劣,但是都无一例外的都敬畏老师,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被家庭溺爱,非常难以对付,要做好除课本知识教学,还需要有和他们斗智斗勇的本领,说明现在师范类的毕业生素质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更全面,一个新的时代,基础更扎实。
孰是孰非不能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