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恶论据,人性本恶论据摘抄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对不对?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对的。
荀子对人性作了界定,将其与伦理道德区分开来,认为所谓人性是天生成的物欲,例如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等,例如 “目好色,口好味,心好利,骨体服理好愉逸” 等,而争夺、残贼、淫乱等正是由这些物欲引起的,故人性恶。
人并没有善的根性,甚至断言,尧舜和桀跖从人性上说,都是一样的。
人之所以有礼义道德,都是后天学来的,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
“性恶论”的引申意义荀子从 “性恶” 论出发,不但证明了礼乐教化的必要,而且为 “法治”提供了人性上的根据。
也许,荀子对人性的认识比孟子要深刻得多,更符合人性的实际,尤其当中国人听说并相信 “人猿同祖” 以及 “生存竞争、弱肉强食” 的进化论后,对儒教正统的人性论完全失去了信仰,却从荀子的 “性恶” 论中找到了印证。
但是,人性论永远不可能成为生理学或生物学那样的科学,它只是人赖以自信、自尊、自爱的一种精神支柱或价值观念。
当 “性恶”论成为人类的普遍信仰时,人类社会肯定也就变成了 “动物世界”。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对吗?
对的,荀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非善,这与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荀子之所以主张人性本恶,是因为他认为,如果人性本是善的,那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何在,也就是说人无需开展教育,就可以自行遵纪守法,规范行为,社会的秩序也就会良好、有序。
然而事实却与此相反,人有好坏之分,社会秩序也需要不断去维护才得以有序。
因此,人性本恶是荀子人性论的核心思想。
荀子画像:《性恶篇》中,荀子通过采用问答式行文的方式,并以人的物质欲求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首先对其主张的人之性恶的理论进行了论证,对孟子所主张的性善之论予以批判,进而引出通过实施何种手段或方式才能使人性本恶的属性得以改善。
他指出,为了使人性之恶的本性得以改善,要注重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培养。
有贤之士作为国君治国的难能人才,可以帮助国君制定行为标准,并作出表率,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
德行高尚之人作为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优能之人,对引领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贤能之士与德行高尚之人可谓是改善人性恶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在改善人性本恶上,荀子还特别强调政治的重要作用,他提出政治对于改善人性本恶,使人趋善,可谓是精华。
因此,荀子认为改善人性恶,最本质的方法即是利用道德和政治的手段去改善。
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词有哪些?
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词范文如下。
1、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感谢正方一辩的精彩辩论,然而梦想归梦想,现实归现实,人性本恶。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开宗明义,本性,乃人之初,是未受外界环境影响的人性,乃是先天。
2、而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
恶,是指欲望的不受理性控制,从而不符合社会主体价值观。
善,是指对本能欲望的合理节制而符合社会主体价值观,我仅代表我方陈述我方观点。
3、第一,从自然属性角度出发。
自然属性指的是本能和欲望的无限制扩张趋势,而理性生为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明显是需要经验的积累所的,是后天形成的。
由此可见,在人之初,人性是不受理智控制而为恶。
4、第二,从社会属性角度出发。
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
由一群自私的人制定的法规是最无私的,本性为恶的人们为了尽可能在众人监督下得到个人利益最大化,选择的追求集体利益。
而制定了法律法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并遵守它,这便是向善。
由此可见,恶,乃向善的基础,人性是向善的而本性是恶的。
5、第三,人之初为恶人性向善。
但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不能完全磨灭恶的本性,而只是潜藏在人的内心深处。
虽然通过后天的教化和修养,人是可以对他的人性加以改变,甚至形成伟大的人格的。
但当人没有足够的理性或失去了理性时,如在某些生命受到威胁或异常愤怒等极端的环境下,不受理性控制的欲望便表现出了恶。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不教便会的恶正是人存在恶的本性是最好证明。
6、另外,我方将要补充,日久见人心,患难见真情,在最最恶劣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的才是本性,若没有恶之种子,即使在荒漠两极,有怎会萌生出自相残杀的叶芽?然而每个朝代末年人吃人的可怕事实,最好的证明了恶产生于人心而绝非恶劣的环境。
7、承认人类的不足不是抛弃尊严而是更深刻的自我了解,只有认识到了人性本恶,我们才能避恶扬善,使社会更好的发展。
我方坚持认为,人性本恶。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辩论赛内容是什么?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辩论赛如下:人性本善是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开始说起的,在人刚刚出世的时候,没有受到任何外在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时候他表现出什么才是人的本性,对方辩友在自由辩论环节中说的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是一个人要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不在我们今天人的本性的讨论范围之内。
再长大一些,见识多一些以后,我会知道一个冬天在街上乞讨的乞丐的生活是非常艰难、值得我同情的,我也会对他表示怜悯,这是我的本性。
再长大一些,我看到被城管抓住不放、砸摊子的小贩那求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的情况我会觉得城管做得很过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在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实现。
在好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会用好的规范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不好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会更偏向于用坏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成长环境对其行为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孟母三迁‘’的典故就是有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