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舍生取义(屈原舍生取义的故事)
屈原跳江是不值得的 辩证
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即使在他投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所创造的楚辞体经久不衰,永垂史册。
但是对于他投江而死却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
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
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人的价值。
在我认为,屈原之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
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
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郭沫若同志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
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
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
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
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郁闷空气中注入了一股热浪。
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传家,思想家陈天华或许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头》、《警世钟》成为刺向清政府的两刃利剑,而他为了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愤然投海而死。
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n化大n革n命”中,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愤然投湖自杀,这是对文革动乱的抗争,是对‘文革”的控诉,他们和屈原—样,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们要奋发,要觉醒。
他们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死的价值所在。
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
这一道闪光的利剑划破了千年长空,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
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
死已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
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汉青;
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鉴;
更有于谦,千锤万凿,清白人间。
选择死亡,并不是平淡的沉沦,更不是无能的表现。
屈原之死是一种力量,一种发奋的力量,它如长夜中划空而过的流星,闪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辉。
我说,屈原之死,价值永恒,价值无限。
虽然人生的意义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为了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在某种条件下,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续生命的音响和光彩。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峰,绝妙的音乐、多是悲壮的旋律。
而高尚的情操,却在壮烈的牺牲中。
人生留迹于大地之间,本应该有惊人之举。
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佰剑于长城的秦皇汉武,在史册中群视千秋。
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意义。
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
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
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
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
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
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
生与死,是一对矛盾。
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
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
罗曼•
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 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屈原为什么要死?因为他已经预见到了楚国灭亡的结果,而秦朝的制度根本不给人留下活路,秦灭楚以后屈原会怎样?他也许会被拉去修长城、修阿房宫,如果你是屈原,你会怎么办呢?另外,秦始皇也是个很残暴的人,他幼年在赵国做人质,灭赵后他把幼年欺负过他的人,全部灭了九族。
屈原作为楚国最著名的反秦派,楚国灭亡后肯定无法逃过秦始皇的魔爪,与其那时候被杀,不如现在就死。
所以,屈原投江根本不是值得不值得的问题,是他找不到任何出路的问题,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没有出路了。
如何看待屈原投江这问题
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即使在他投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所创造的楚辞体经久不衰,永垂史册。
但是对于他投江而死却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
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
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人的价值。
在我认为,屈原之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
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
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郭沫若同志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
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
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
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
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郁闷空气中注入了一股热浪。
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传家,思想家陈天华或许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头》、《警世钟》成为刺向清政府的两刃利剑,而他为了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愤然投海而死。
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愤然投湖自杀,这是对文革动乱的抗争,是对‘文革”的控诉,他们和屈原—样,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们要奋发,要觉醒。
他们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死的价值所在。
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
这一道闪光的利剑划破了千年长空,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
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
死已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
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汉青;
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鉴;
更有于谦,千锤万凿,清白人间。
选择死亡,并不是平淡的沉沦,更不是无能的表现。
屈原之死是一种力量,一种发奋的力量,它如长夜中划空而过的流星,闪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辉。
我说,屈原之死,价值永恒,价值无限。
虽然人生的意义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为了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在某种条件下,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续生命的音响和光彩。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峰,绝妙的音乐、多是悲壮的旋律。
而高尚的情操,却在壮烈的牺牲中。
人生留迹于大地之间,本应该有惊人之举。
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佰剑于长城的秦皇汉武,在史册中群视千秋。
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意义。
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
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
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
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
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
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
生与死,是一对矛盾。
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
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
罗曼•
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 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舍生取义的人物和事例有哪些?
舍生取义的人物和事例有:1、文天祥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
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
终年47岁。
2、苏武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
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
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
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
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3、吉平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
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
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
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
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
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4、屈原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地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
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
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
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5、孟子孟子周游列国,却并非求官,而在于行“道”,因此有《孟子将朝王章》,对于齐王的非礼之召给予回击,表现出傲岸的个性。
孟子虽然不视金钱如粪土,却也不追财逐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千古多少文人虽然在封建专制的重压下却都能保住气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舍生取义的例子有哪些?
舍生取义的人物和事例有:1、文天祥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
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
终年47岁。
2、苏武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
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
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
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
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3、吉平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
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
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
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
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
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4、屈原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地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
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
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
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5、孟子孟子周游列国,却并非求官,而在于行“道”,因此有《孟子将朝王章》,对于齐王的非礼之召给予回击,表现出傲岸的个性。
孟子虽然不视金钱如粪土,却也不追财逐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千古多少文人虽然在封建专制的重压下却都能保住气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史记*屈原列传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正义屈、景、昭皆楚之族。
王逸云:“楚王始都是,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
”为楚怀王左徒。
□正义盖今左右拾遗之类。
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嫺◇集解史记音隐曰:“音闲”。
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
索隐属音烛。
草�
谓创制宪令之本也。
汉书作“草具”,崔浩谓发始造端也。
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正义王逸云上官靳尚。
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索隐蚲,亦作“骚”。
按:楚词“蚲”作“骚”,音素刀反。
应劭云“离,遭也;
骚,忧也”。
又离骚序云“离,别也;
骚,愁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正义上七感反,下丁达反。
惨,毒也。
怛,痛也。
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正义寒孟反。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正义诽,方畏反。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絜,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索隐上音浊,下音闹。
污泥○索隐上音乌故反,下音奴计反。
之中,蝉蜕於浊秽,□正义蜕音税,去皮也,又他卧反。
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集解徐广曰:“皭,疏净之貌。
”○索隐皭音自若反。
徐广云“疏净之貌”。
泥而不滓者也。
○索隐泥亦音涅,滓亦音淄,又并如字。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正义言屈平之仕浊世,去其污垢,在尘埃之外。
推此志意,虽与日月争其光明,斯亦可矣。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正义上足松反。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於丹、淅,○索隐二水名。
谓於丹水之北,淅水之南。
丹水、淅水皆县名,在弘农,所谓丹阳、淅。
□正义丹阳,今枝江故城。
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索隐屈,姓。
匄,名,音盖也。
遂取楚之汉中地。
○索隐徐广曰:“楚怀王十六年,张仪来相;
十七年,秦败屈匄。
”□正义梁州。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於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索隐按:此邓在汉水之北,故邓侯城也。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原得地,原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於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於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索隐按:张仪传无此语也。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集解徐广曰:“二十八年败唐眛也。
”□正义眛,莫葛反。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索隐按:楚世家昭睢有此言,盖二人同谏王,故彼此各随录之也。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柰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集解徐广曰:“三十年入秦。
”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於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索隐名横。
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柰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索隐此已下太史公伤怀王之不任贤,信谗而不能反国之论也。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易曰:“井泄不食,◇集解向秀曰:“泄者,浚治去泥浊也。
”○索隐向秀字子期,晋人,注易。
为我心恻,◇集解张璠曰:“可为恻然,伤道未行也。
”○索隐张璠亦晋人,注易也。
可以汲。
○索隐按:京房易章句言“我道可汲而用也”。
王明,并受其福。
”◇集解易象曰:“求王明受福也。
”○索隐按:京房章句曰“上有明王,汲我道而用之,天下并受其福,故曰‘王明并受其福’也。
”王之不明,岂足福哉!◇集解徐广曰:“一云‘不足福’。
”□正义言楚王不明忠臣,岂足受福,故屈原怀沙自沈。
�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集解离骚序曰:“迁於江南。
” 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索隐音甫。
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集解离骚序曰:“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
”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索隐按:楚词作“滑其泥”。
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索隐按:楚词此“怀瑾握瑜”作“深思高举”也。
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集解王逸曰:“己静絜。
”受物之汶汶者乎!◇集解王逸曰:“蒙垢污。
”○索隐汶汶者,音闵。
汶汶犹昏暗也。
宁赴常流○索隐常流犹长流也。
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索隐蠖音乌廓反。
温蠖犹惛愤。
楚词作“蒙世之尘埃哉”。
乃作怀沙之赋。
○索隐按:楚词九怀曰“怀沙砾以自沉”,此其义也。
其辞曰: 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
◇集解王逸曰:“陶陶,盛阳貌。
莽莽,盛茂貌。
”○索隐音姥。
□正义莫古反。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集解王逸曰:“汩,行貌。
”○索隐王师叔曰:“汩,行貌也。
”方言曰:“谓疾行也。
”眴兮窈窈,◇集解徐广曰:“眴,眩也。
”○索隐眴音舜。
徐氏云:“眴音眩。
窈音乌鸟反。
”孔静幽墨。
◇集解王逸曰:“孔,甚也。
墨,无声也。
”□正义孔,甚。
墨,无声。
言江南山高泽深,视之眴;
野甚清净,叹无人声。
冤结纡轸兮,离愍之长鞠;
◇集解王逸曰:“鞠,穷。
纡,屈也。
轸,痛也。
愍,病也。
”○索隐离闵。
闵,病。
鞠,穷。
抚情效志兮,俯诎以自抑。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集解王逸曰:“刓,削;
度,法;
替,废也。
言人刓削方木,欲以为圆,其常法度尚未废也。
”○索隐刓音五官反。
谓刻刳方木以为圆,其常法度尚未废。
易初本由兮,君子所鄙。
◇集解王逸曰:“由,道也。
”□正义本,常也。
鄙,耻也。
言人遭世不道,变易初行,违离光道,君子所鄙。
章画职墨兮,前度未改;
◇集解王逸曰:“章,明也。
度,法也。
言工明於所画,念其绳墨,修前人之法,不易其道,则曲木直而恶木好。
”索隐章,明也。
画,计画也。
楚词“职”作“志”。
志,念也。
馀如注所解。
内直质重兮,大人所盛。
◇集解王逸曰:“言人质性敦厚,心志正直,行无过失,则大人君子所盛美也。
”巧匠不斫兮,孰察其揆正?玄文幽处兮,蒙谓之不章;
集解王逸曰:“玄,黑也。
蒙,盲者也。
诗云‘蒙瞍奏公’。
章,明也。
”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
◇集解王逸曰:“离娄,古明视者也。
瞽,盲也。
”□正义睇,田帝反,眄也。
变白而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索隐音户。
凤皇在笯兮,◇集解徐广曰:“笯,一作‘郊’。
”骃案:王逸曰“笯,笼落也”。
○索隐笯音奴,又女加反。
徐云一作“郊”。
按:笼落谓藤萝之相笼络。
□正义应瑞图云:“黄帝问天老曰:‘凤鸟何如?’天老曰:‘鸿前而麟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身,燕颣而鸡喙,首戴德,颈揭义,背负仁,心入信,翼俟顺,足履正,尾系武,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色备举。
’”鸡雉翔舞。
○索隐楚词“雉”作“鹜”。
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
◇集解王逸曰:“忠佞不异。
”夫党人之鄙妒兮,羌不知吾所臧。
◇集解王逸曰:“莫昭我之善意。
”○索隐按:王师叔云“羌,楚人语辞”。
言卿何为也。
□正义羌音强。
�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集解王逸曰:“言己才力盛壮,可任用重载,而身陷没沈滞,不得成其本志也。
”怀瑾握瑜兮,穷不得余所示。
◇集解王逸曰:“示,语也。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诽骏疑桀兮,固庸态也。
◇集解王逸曰:“千人才为俊,一国高为桀也。
庸,厮贱之人也。
”○索隐按:尹文子云“千人曰俊,万人曰桀”。
今乃诽俊疑杰,固是庸人之态也。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吾之异采;
◇集解徐广曰:“异,一作‘奥’。
”骃案:王逸曰“采,文采也”。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
◇集解王逸曰:“重,累也。
袭,及也。
”重华不可牾兮,◇集解王逸曰:“牾,逢也。
”○索隐楚词“牾”作“?”,并吴故反。
王师叔云“牾,逢也”。
孰知余之从容!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故也?○索隐楚词作“莫知其何故”。
汤禹久远兮,邈不可慕也。
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
离闵而不迁兮,原志之有象。
集解王逸曰:“象,法也。
”进路北次兮,□正义北次将就。
日昧昧其将暮;
含忧虞哀兮,○索隐楚词作“舒忧娱哀”。
娱音虞。
娱者,乐也。
限之以大故。
◇集解王逸曰:“娱,乐也。
大故谓死亡也。
” 乱曰:○索隐王师叔曰:“乱者,理也。
所以发理辞指,撮总其要,而重理前意也。
”浩浩沅、湘兮,○索隐二水名。
按:地理志湘水出零陵阳海山,北入江。
沅即湘之后流也。
□正义说文云:“沅水出牂柯,东北流入江。
湘水出零陵县阳海山,北入江。
”按:二水皆经岳州而入大江也。
分流汨兮。
◇集解王逸:“汨,流也。
”修路幽拂兮,○索隐楚词作“幽蔽”也。
道远忽兮。
曾唫恒悲兮,永叹慨兮。
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
◇集解王逸曰:“谓犹说也。
”○索隐楚词无“曾唫”已下二十一字。
怀情抱质兮,独无匹兮。
伯乐既殁兮,骥将焉程兮?◇集解王逸曰:“程,量也。
”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错兮。
◇集解王逸曰:“错,安也。
”定心广志,馀何畏惧兮?○索隐楚词“馀”并作“余”。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集解王逸曰:“喟,息也。
”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兮,原勿爱兮。
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
集解王逸曰:“类,法也。
”□正义按:类,例也。
以为忠臣不事乱君之例。
�
於是怀石遂自汨罗以死。
◇集解应劭曰:“汨水在罗,故曰汨罗也。
”○索隐汨水在罗,故曰汨罗。
地理志长沙有罗县,罗子之所徙。
荆州记“罗县北带汨水”。
汨音觅也。
□正义故罗县城在岳州湘阴县东北六十里。
春秋时罗子国,秦置长沙郡而为县也。
按:县北有汨水及屈原庙。
续齐谐记云:“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
谓回曰:‘闻君常见祭,甚善。
但常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练树叶塞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物蛟龙所惮。
’回依其言。
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练叶,皆汨罗之遗风。
” �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集解徐广曰:“或作‘庆’。
”○索隐按:杨子法言及汉书古今人表皆作“景瑳”,今作“差”是字省耳。
又按:徐、裴、邹三家皆无音,是读如字也。
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欢迎来到屈原吧。
《史记·屈原列传》全文翻译
1、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译文: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
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2、原文: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译文: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3、原文: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上天,是人的原始;
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
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
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诗经》中的国风,描写爱情而不淫荡,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切愤怒。
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
(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
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
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
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
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4、原文: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译文:屈原已被罢免。
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
秦惠王对此担忧。
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
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
”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
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
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
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
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
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
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
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
”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
”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
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
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5、原文: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译文: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
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
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
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
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
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6、原文: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译文: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
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
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
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
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
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
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7、原文: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
王明,并受其福。
”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
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
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
”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
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
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
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
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
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
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
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
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8、原文: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译文: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
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
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
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9、原文: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译文: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
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
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扩展资料:赏析:本文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
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
本文所记叙的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竭忠尽智了。
屈原留给后人的财富甚丰,他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乃至文学成就,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